如果所有醫生都像他一樣,醫患糾紛還有可能存在嗎?
文:點點
2012年,國內出品了一部描述醫者仁心的熱門劇集,名字叫做《心術》。
在這個故事中,醫生們最重要的不是醫治能力,而是一顆寶貴的仁心。
導演借這個故事告訴大眾「心術不正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不管在哪個方面。
今天點點要給大家推薦的也是一部關於醫生的影片,不同的是,主角同事兼顧醫生和病人兩個身份。
影片上映於1998年,年代久遠,卻仍舊在豆瓣上享譽8.5的高分。很多觀眾說,「這部電影重置了我對醫生的定義」、「如果可以,我希望身邊能有這樣的醫生。」
片名:《心靈點滴》。
美國,維吉尼亞醫學院。
這是美國最頂尖的醫學院,如果有學生能夠在這裡念書,基本上就邁進了優秀主治醫生的隊列。
那一年,是1971年。學院中來了一個特殊的新生:看起來有30多歲,突兀存在於一群年輕人中間。
這名特殊學生的名字叫做亞當。
天知道,他的願望從不是當醫生。直至有一天,他因為抑鬱症住進精神病院。住院的那段時間是他人生中最難熬的時間:所有醫生都特別冷漠,例行公事喊病人吃藥,從不在乎病人治療期間的情感衝突。除卻日常打針之外,護士們也是完全把病人當空氣,就好像他們根本不存在的一樣。
亞當非常不解:難道這就是醫院的常態嗎?還是說精神病人無法進行日常的交流,醫生們才會這麼冷漠?
他開始和醫院裡其他病人進行交流。
出乎意料的是:除卻精神上的疾病以外,大多數病人都很好說話。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想做的事情,會開心,也會失望。那一刻,亞當對現有的醫療體制失望透頂,他想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在那個年代,醫生們都不約而同遵守著一件事情:治療期間不和患者進行交流,以便客觀判斷患者病情。
因而,影片中出現各式各樣匪夷所思的畫面。病人大吵大鬧、護士在旁邊冷漠的收拾儀器。病人躺在手術床上,醫生直接在病人面前開始商量:他的腿是不是該截肢?
亞當不想成為這樣的醫生,他渴望給病人溫暖的感覺,小心翼翼越過當時的醫生體制。
在他的病房裡,所有冰冷的儀器都可以變成玩具,所有患者的心愿都可以圓滿達成。小朋友面前,他是滑稽可愛的小丑,病人生命垂危之時,也是他靜默的坐在床邊,陪病人走完最後一程。
這樣的醫生,病人們都是搶著要的。
無奈的是,當時的醫學制度不允許,亞當的行為給醫院帶來了很多麻煩。
亞當退而求其次,選擇自己來辦小診所。病人們都喜歡來他這裡看病,一邊診療一邊聊天。
這個時候,葯監局又出來「捅婁子」了,它指控亞當無證開藥,事情開始向無法預知的方向發展…
這個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位醫生,他把患者當朋友,用幽默的言語、樂觀的生活態度感動病人,在他的醫治史中,曾發生過很多奇蹟。
在那之後,「鼓勵病患樂觀面對病情」的醫學理念慢慢推廣,醫生和患者之間不再是冷冰冰的關係。
故事中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劇情線,通篇都是亞當在幫助病人。在這個過程中,亞當遇見了自己喜歡的人,愛情甜蜜的開始發芽。
病患生活狀態描述得非常到位:他們只是看起來暴躁而已,但凡有醫生願意鼓勵他們,他們就會積極的面對治療。
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沒有看得見的救命繩,病患們怎麼可能安然面對?很顯然,亞當充當了那根繩子。
換句話來說,《心靈點滴》映射了當時的醫療體制,也警示著現在的醫療狀態。
如果醫生和患者多一些交流,醫患糾發生的幾率會減少很多。如果醫生願意對患者付出感情,醫患關係將達到前所未有的和諧狀態。
遺憾的是,這些行為的直接後果是對患者負責,醫生的權利並不能得到充足的保證。
醫生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現實社會中,像亞當一樣無私奉獻的人少之又少。
但這些都不能成為醫生對病患冷漠的理由。有的時候,醫生只需要溫柔一點點,就能夠給患者無窮無盡的力量。
希望所有病患都能遇見像亞當一樣的醫生~(當然咯,能不生病就別瞎折騰啦!)
-END-
TAG:電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