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人際交往中,最大的忌諱是交淺言深

人際交往中,最大的忌諱是交淺言深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01

有個朋友,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和發小在同一家公司,每天早晨一起從小區出發上班,中午一起在食堂吃飯,晚上下班一起回家,作為異性朋友,他們真的是把友誼活成了親情。

某次聚餐,她和位新同事坐在了一起,席間兩個人交流,新同事打趣她和發小的關係,她趕緊澄清,「可別瞎說,他可不是我男朋友啊,那種招桃花體制我可無福消受!」

新同事好奇,「啥?招桃花?」

也沒多想,她隨口回道,「是啊,長得帥也是罪啊,異性緣太好了,總有漂亮女孩兒追他呢!」

新同事故作驚訝,「真的呀?」

「騙你幹什麼,我們倆是發小,他什麼事兒我不清楚啊!」推杯換盞之間,她將發小的情史向外人抖摟個遍。

圖片源於網路

殊不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某一天,她才驚覺,原來兩個人暗地裡早已經是男女朋友了,新同事不過是來她這兒探探底細。

但可氣的是,每次他們吵架,新同事總會色厲內荏地指責男方,「你是不是外頭有人了,XX早就跟我說過,你上學時就不本分!」

三番五次下來,發小氣不過,終於和她大吵了一架。

所謂禍從口出,這寥寥數語,是為日後埋下的雷,炸得他們多年的友誼,屍骨無存。

同事覺得她,是提醒自己男朋友有問題的活證據。

發小覺得她,是橫亘在愛情道路上的障礙物。

十來年的友誼,一起從小玩兒到大的情分,朝夕之間,毀於一旦。

泛泛之交,何必肺腑之言。

每一個問句後,也許只是好奇,只是猜測,但每一個你口無遮攔的回答,也許都會為日後留下隱患,傷人傷己,交淺,何必言深。

圖片源於網路

02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生命途多舛,丈夫死於風寒,兒子阿毛慘死狼口,這些慘絕人寰的經歷,讓祥林嫂心智受創。

這段悲痛的記憶,祥林嫂不厭其煩地向身邊人、乃至全鎮的人,淚流滿面地重複,直到最後,「就連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裡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迹」。

長此以往,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窺私慾得到滿足,耐心終於耗盡,在她又開始喋喋不休時,眾人毫不客氣地打斷,甚至惡語相向。

悲憫是有時效性的,同情也是短暫的,傷口長久地暴露於眾人眼前,只能流膿腐爛,因為,眾人手裡是沒有葯的。

有些記憶,本該葬於流年時光。

有些秘密,可以擁深海而長眠。

魯迅在《而已集》中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不經歷,根本就做不到感同身受。

其實,生活中的某一瞬間,我們也活成了別人眼裡的「祥林嫂」,不過點頭之交,酒過三巡,或頭腦一熱,就當對方是個沒情緒的樹洞,收納我們所有的負能量。卻不知道,你所有的眼淚和傷悲,都成了別人眼前的下酒菜。

無休止的重複,沒結果的啰嗦,一遍遍複習悲傷,強化痛苦,換來的是別人的不屑一顧。

不分敵友,和盤托出,上來就亮出所有底牌,交淺言深,是大忌。

我們同情祥林嫂,但必須承認,身處21世紀的我們,仍然不願意周圍有這樣的人,也不該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交淺何必言深,失了分寸。

圖片源於網路

03

蘇軾曾在《上神宗皇帝書》說: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這不是圓滑世故,是為人處世的睿智。

朋友去過芬蘭,回來跟我說,原來微博上說芬蘭人「內向,社恐」是真的。

芬蘭人排隊間隔在一米以上,再近便是冒犯。即使雨雪交加,如果三米的候車棚已經站了兩個人,第三個人寧願淋雪也不會站進檐棚里。

不禁為芬蘭人處世的睿智點贊。

其實,溝通也是一樣,不管是泛泛之交,還是患難之交,都應該戒掉口無遮攔,因為尊重,所以不消費,因為不能感同身受,所以何必再費口舌。

即使再親密的朋友,也有不能觸碰的逆鱗、不能交流的秘密、不該說的話。

不越邊界,懂得分寸,不消費交情,才能久處不厭。

願你我都懂得,人際交往中,給兩顆心留下一米的距離,不是劃清界限,豎起高牆,而是不冒犯,不莽撞,不打擾,不消費,給別人留餘地,也給自己留後路。

知人莫言盡,交淺不言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朋友在「質」不在量,別把太多的時間花在無用社交上
所謂迷茫,不過是你走到了人生的拐點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