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大於50㎡入學更容易?「因房施教」帶來的教育公平警醒
12月4日18時40分,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在官網掛出一則關於學位申請的補充要求告示:對申請該校學位的家庭,購買的住房面積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劃分後,對購買年限和居住年限做出了1年至6年的限制。
這一告示發布後引發熱議,次日深夜,這所學校發布公告稱取消學位申請補充要求,即不限制小戶型申請學位。(12月6日《環球時報》)
學位申請的補充要求告示。
從這所學校的初衷來看,就是為了防止投機擇校,打擊炒學區房行為,這確實可以理解。然而學校的做法還是在網上掀起了巨大的輿論波瀾,甚至質疑聲不斷。這也是該校在次日深夜即取消學位申請補充要求的原因。
其實,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以住房面積及居住年限來規定入學的資格,顯示出較強的等級性和不公平性。把學生生源按照家庭財產多寡分三六九等,是一種實際上的教育歧視,這種違反教育公平的做法也是很多網友不能接受的點。
按照告示,住房面積小的,購房及實際居住的年限要求就多一些,而住房面積大的,購房及實際居住的年限要求就少一些。也就是說,自家房子越小,申請到學區房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房子越大,申請到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這樣的限制學區房政策,豈不變成了資產和利益導向了?這樣一來,不同大小的學區房,所享受的權益就有差異。資產和錢越多,就越有可能上更好的學校。這一定程度上便呈現了莫名的「等級感」,也造成了特定情境下的「不公平」。
那些買了小面積學區房的家長,也不過是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而且買了學區房也是事實,純粹因為生源增加和學位緊張,就犧牲他們的學區房權益,也不妥當,是另一層次的「不公平」。
這些「不公平」的根子,還是在於學區房本身。要知道,學區房的存在,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導致的結果,也是現代教育改革的主要阻礙。所以,打破學區房的概念和不均衡現實,才能擊碎這些不公平現象的基石。當然,這需要進行一些有益的現實探索。比如,追求教育集團化,或者試點探索多校劃片的方式,讓「就近入學」更廣義,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學校招生名額,進而逐漸消磨學區房的現實意義。
但也要認識到,無論怎麼改變,都是在當前的教育現實中進行適度調整改變,有一定現實局限性。而局限的根源,便是教育資源不充分且分配不均衡的現狀。所以說到底,房子大於50平米更容易入學這樣的規定能夠出現,還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鍋。
如果這樣的現狀不改變,那「不公平」的幽靈總會來鑽空子,這是最需要警惕的。所以,不僅需要在調整與規範各種入學政策上下功夫,還得在教育資源的擴充和平衡層面下大氣力。此事任重道遠,但卻是捋順教育規律和追求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容不得一點懈怠。
文丨默城
編輯丨馮玲玲
本文為紅星新聞(微信號:cdsbnc)原創
如果您發現本新聞有虛假不實等問題
歡迎向我們後台留言舉報
※日本推出新核能發展計劃:主打小型化核電站
※還他們清白:從被舉報到澄清正名
TAG: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