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守望原鄉」2018廣安田野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介紹

「守望原鄉」2018廣安田野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介紹

「守望原鄉」2018廣安田野雙年展即將在12月16日開幕,共有來自全球十個國家的35位(組)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在廣安。

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下這35位(組)藝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巴特爾佐力格(蒙古)Baatarzorig Batjargal

1983年生於烏蘭巴托,在烏蘭巴托蒙古文化藝術大學學習美術。他是蒙古藝術家聯盟重要成員,在作品中,藝術家巴特爾佐力格關注不同歷史轉型時期蒙古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喪失。他對媒體和題材的選擇反映了人們所關注的問題,即該國的部分根源在1930年代的鎮壓時期被切斷,在90年代之後的資本主義和商品化時期又被切斷。巴特爾佐力格收集了木製的胸飾和金屬裝飾品這些游牧家庭的傳家寶,用作他繪畫的表面。他通過在這些文物上畫蒙古貴族的面孔,同時用兩種方式保存了蒙古的遺產。巴特爾佐力格批判性地挑戰了轉型期所發生的變化,並諷刺性地審視了傳統文化與全球消費主義之間的張力,同時把當代的標誌與蒙古歷史的碎片並列在一起。

藝術家在蒙古以及英國等地均舉辦過個展,並參加過博德魯姆雙年展、第八屆亞太三年展-當代藝術、銀川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諾敏(蒙古)Nomin Bold

1982年生於烏蘭巴托,2005年畢業於蒙古文化藝術大學。曾參加過銀川雙年展、博德魯姆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愛知三年展等國際展覽。

她運用蒙古和佛教藝術的美學,並接受古代宗教和皇室機構的委託進行創作,針對當代問題表達觀點。她受過傳統繪畫方法的訓練,並在藝術作品中融入考古發現和複雜的神的圖式。現在她用具有濃重符號性的顏色和人物對日常價值提出質疑,通過將世俗社會的人們置於神的世界來研究財富、政治、自然和人際關係的主題。她的目標是取代現有的習俗,鼓勵觀眾從蒙古古代歷史的角度來評價文化規範。她是蒙古藝術家聯盟的成員。在美國2015 And Grant from Krasner-Pollock基金會,她的作品被世界各地顯要人物收集。

馬修?比安(法國)Mathieu Briand

馬修?比安(Mathieu Briand)1972年出生於法國馬賽。現今生活和工作在澳大利亞墨爾本。Mathieu Briand 曾參加過許多全球展覽,如第14屆里昂雙年展(法國/ 2017年),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 GB / 2007年),麻省理工學院LIST視覺藝術中心(波士頓/美國/ 2006年) ),東京宮(巴黎/法國/ 2005),21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金澤/日本/ 2004),離昂當代美術館 (法國/2004年)第7屆伊斯坦布爾雙年展(2000年),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國/ 2000/2002年)等 。

Mathieu Briand是法國銳舞的老將,也是他同代藝術家中最有試驗性的藝術家之一。作品以音樂和聲音為基礎,但他使用各種各樣的媒體,如裝置,雕塑,燈光和視頻,計算機,機器人和互動技術來探索感知和參與性的系統。他的作品在現實與幻覺之間,在系統與混亂之間,在方法與無方法狀態之間搖擺,總是質疑和操縱觀眾的感知和反應,以及反映通過技術提高日常體驗的持續鬥爭的事實。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法國)Christian Boltanski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Christian Boltanski),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出生於巴黎,以大規模的有如記憶庫存的裝置而聞名。 波爾坦斯基的作品通常是自傳式的。大屠殺和戰爭及其悲慘的記憶使他對死亡和人類命運,集體或個體命運的偶然性質感興趣。存在和消失,以及如何保存個人和集體記憶是他創作的核心。他的作品具有詩意和暗示性,他使用的材料往往帶有豐富而複雜的情感日常物品。

波爾坦斯基參加過無數國際大展: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憶所。 (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年),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終身(以色列博物館,耶路撒冷/2018年),東京都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日本/2016年),Moved,沃爾夫斯堡藝術博物館(德國/2013年),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運氣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2011年),Personnes。(Monumenta,巴黎,法國/2010年),Manifesta 9(比利時/ 2012年),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1993/1980年),大地魔術師(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法國/ 1989年),卡塞爾文獻展(卡塞爾,德國/ 1977/1972年)等。

陳文令

1969年生於中國福建泉州。先後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現居中國北京,著名當代藝術家。

2015年獲澳大利亞政府授予的中澳藝術大使稱號, 2012年獲得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獲澳大利亞佩斯國際海岸雕塑展公共藝術大獎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爾、新加坡等地舉辦過個展,參加過「超設計」上海雙年展(2006)、「對話芝加哥」——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展(2009)、中國當代雕塑展 (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2013)等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多倫美術館、韓國國立美術館、美國休斯敦美術館、丹麥國立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及機構收藏。

雅各布·達爾格倫(瑞典)Jacob Dahlgren

雅各布·達爾格倫(生於1970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生活和工作。1994年至1999年,在斯德哥爾摩皇家美術學院學習,並於1999年拿到了M.F.A美術碩士學位。

曾參展覽列表:里特博物館,桑姆隆瑪麗霍普里特博物館,(2017),馬加森—當代國家藝術博物館(2016),基亞斯馬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3, 2011, 2010)亨利藝術畫廊,西雅圖(2010, 2013),愛丁堡典藏畫廊(2013),安德烈·希普琴科畫廊,斯德哥爾摩(2003,2009),安哈瓦畫廊,赫爾辛基(2015, 2013, 2009, 2002),米羅基金會 (2010),法蘭克福席恩美術館(2011),戴姆勒藝術收藏展,柏林(2010),特納當代藝術館(2009),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2007)。

范勃

1966年生於天津,著名藝術家,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生班畢業,獲碩士學位;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畢業,獲博士學位, 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展覽紀錄/部分個展:《瀲灧》,e當代美術館,深圳(2017);《平行》,藝琅國際,北京(2016);《幻象現實》,K空間,成都(2015);《曳游》,廣州大劇院,廣州(2011);《品質——范勃》,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2007);《浟湙》,廣東美術館,廣州(2007)《疏離》,望東藝集,上海(2007)

馮峰

1966年出生於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哈爾濱。1991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現任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教授,生活工作於廣州。馮峰是個身份多重的藝術家,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及中國南方重要的藝術家,他歷年的藝術創作儘管涉及繪畫、雕塑、裝置、建築及時尚設計等多個範疇,作品主題一直向著不同領域流轉,然而,內在於其作品脈絡,則始終貫穿著一種對於常識的懷疑與拆解。他樂此不疲地實踐著他所理解的「觀念藝術」,通過各種不限材料、不拘形式的藝術作品,嘗試引領觀者體驗一種見月忘指、頃刻頓悟般的心靈更新曆程。這種持續不斷的「跨界」明確反映出他的探索精神。

曾參加過的展覽包括: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中國實驗藝術十年(2002)柏拉圖和它的七種精靈:當代藝術展(2006)、炙手可熱:查尼家族收藏亞洲當代藝術展(2007)、繁殖:2010馮峰新作展VS以肉體之名:比利?考維(Billy Cowie)作品展(2010)、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開放展(2011)、世代轉化的中國創造,奧胡斯美術館(2016)等。

管懷賓

1989年浙江美術學院畢業(現中國美術學院,2004年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畢業(博士學位)。現居中國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在中國當代裝置藝術中,管懷賓善於將傳統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構並溶入到自身的語言系統和作品構架之中;將中國古典造園美學融入其空間裝置形態,他的作品總是揚溢著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另類氣質,從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在空間營造的過程中所顯現濃郁的人文情懷與意境旨向;使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獲得廣泛的延伸與拓展。在他看來藝術是觀照自我、認知世界、叩問世界的過程,他的作品總是一場穿行精神的視覺體驗。

參加過的主要展覽有:超設計——2006上海雙年展(2006)、神戶雙年展(2007)、越後妻有三年展(2009)、第55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1979/today)(2013)、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2015)等。

何工

1955生於中國重慶,1982年獲西南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學位,1985年獲四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留學美國和加拿大,90年代早期在美國定居並遊歷歐洲、東南亞、中東和南美從事藝術創作。2005年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油畫與多媒介實驗藝術碩士生導師,2012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當代藝術與全球化問題研究博士生導師。

參加過的主要展覽有:谷文達、陳丹青、何工三人展,田納西大學美術館(2000)、中國後先鋒藝術邀請展(2007)、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第五十四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2011)、逾越—2013中國繪畫展—愛丁堡藝術節(2013)、安仁雙年展(2016)等。

洪易

1970年生於台灣台中,曾開設九間風格獨特的餐廳,在他三十歲那年,毅然走向藝術家這條路。2000年獲選為「20號倉庫—鐵道藝術網路台中站」駐站藝術家。洪易的作品風格、靈感皆來自他的周遭環境與生活經驗,從廟宇文化探掘台灣的原生色彩,大膽活潑並充滿愉悅感。他的雕塑作品經常使用紅黃藍綠等強烈的原色;自發性以及原生性的創作風格十分具有台灣獨特的視覺意象。流暢的線條、奔放的色彩、充滿活力的快樂感及敘述式構圖是洪易作品的特定標誌。

重要個展包括「動物派對」(2013,台北)「快樂動物派對」(2013,日本)、「洪易花漾動物嘉年華」(2015,舊金山市政廳)、「美國華盛頓「洪易花漾動物嘉年華」」(2017,華盛頓)。除多次參與國內外展覽之外,更能在許多公共藝術中,看見洪易深具絢麗活力的作品。

焦興濤

焦興濤1970年出生於四川成都市,199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獲碩士學位,現為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焦興濤因一批具有結構風格的作品而倍受雕塑界矚目。藝術家立足於對工業時代的機械廢品——銅、鐵等材料做形式與語彙上的轉換,並用它們來表現一些傳統人物,這些具有東方文化意蘊的人物形象因修辭語言與視覺方式的改變而賦予了當代性。

焦興濤的作品參加了眾多國際國內的重要展覽,先後在北京白盒子藝術館/香港藝術中心/倫敦Opera Gallery/荷蘭Canvas Inernatioal Art/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采泥藝術中心舉辦個展。

薩卡琳?克魯昂(泰國)Sakarin Krue-On

薩卡琳·克魯昂(Sakarin Krue-on)1965年出生於泰國的湄洪宋;現生活和工作於曼谷,任泰國最高藝術學府Silpakorn大學藝術系系主任。薩卡琳的作品將傳統泰國文化的元素與現代主題相結合。他的目標之一是將傳統泰國文化帶入當代語境,以此質疑泰國社會在全球化進程中所經歷的巨大變化。傳統壁畫,民俗和民俗戲劇以及作品現場的歷史,地理,社會和文化環境,作為其作品的靈感和材料。薩卡琳·克魯昂參加了許多國際大展,例如卡塞爾第十二屆文獻展(Documenta XII,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3年和2009年),新加坡雙年展(2016年)等。

安迪?萊提寧(芬蘭)Antti Laitinen

安蒂·萊提寧(Antti Laitinen),生於1975年,目前在芬蘭的索梅羅生活及工作。他的作品包括了表演、錄像、攝影、雕塑和裝置藝術。曾參加過的展覽:2018年,奧地利,當代藝術中心; 2017年,加拿大,艾伯塔藝術博物館; 2017年,芬蘭,Galerie Anhava; 2015年,法國,MAC / VAL藝術館; 2013年,威尼斯Biennal; 2011年,巴黎,白晝之夜; 2010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 2010年,芬蘭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 2009年,雅典雙年展; 2009年,倫敦,GSK當代皇家藝術學院。

李波

1981年出生於四川簡陽,生活工作於北京和重慶。他的藝術活動著重研究「生活、藝術、行為」之間的關係,他通過個體的行動和研究,不斷探索調節現實與理想之間矛盾的個人行動方案。他的「在_地」藝術項目從個體身份出發,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下聚焦,試圖找到個體表達連接集體話語之間的紐帶;他的藝術行為在個體經驗和社會現場之間不斷遊走。

舉辦過個展包括「在_地」 重慶 器空間(2017)、「提公因式」 ,威諾里薩(北京)當代藝術中心(2008),並參加過第三屆實驗藝術文獻展(北京中央美院美術館)、未來能見度(重慶四川美院美術館) 、時間旅行者(重慶)、中國青年實驗藝術展(山東濰坊)、時代質感(北京中國美術館)、27度角-東湖國際生態雕塑雙年展 (湖北武漢)等展覽。

李京浩(韓國)Kyung Ho Lee

1991年畢業於法國國立第戎國立美術學院(D.N.A.P),1997畢業於 巴黎國立初等藝術學校,塞日,法國(D.N.S.E.P)。1999年獲得法國屆青年創作展埃斯佩斯·保羅·里卡德獎。舉辦過《混沌下的夢》、《旅行者》、《無信號》等個展。群展包括:塞維利亞雙年展(西班牙) ,上海雙年展,第五屆光州雙年展,「藝術-新亞洲波的溫躍層」展(德國ZKM當代藝術博物館),其他語言——韓國特展,達喀爾雙年展等。

李槍

李槍,江蘇人, 90年代初開始版畫創作,強調鄉村文化的土地肌理,2009年,開始以雜誌和書作為媒介,通過「撕」的這種帶有破壞性的行為,讓圖像與周邊不斷的發生摩擦和碰撞建立關係,不同層面的圖像和信息通過「撕」變成抽象的線條和肌理。撕下的碎片與留在畫面中圖像同時展出,作品成為一個正在發生的現場。從土地的「土地痕迹到文化肌理」貫穿藝術家三十年的藝術實踐。

參加的展覽有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在意油畫雙年展,中央美術學院CAFA雙年展,北京民生美術館民間的力量開館展。曾在南京藝術學院,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悅美術館,美國紐約凱尚畫廊,匈牙利布達佩斯創意盒子舉辦個人藝術展。

林嵐

生於197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研究院及教育學院 。目前工作和生活於香港。主力創作大型混合媒介雕塑作品裝置以及小區藝術計劃,採用回收再用的物料,包括木箱板、舊傢具、回收雨傘布料等。作品以文化歴史、社會與時事為背景,創造出似夢如真的時空交錯現場裝置,似是現代人尋找精神寄託的避難所。

2009年始,林嵐在香港開展小區項目「微觀經濟」,獲香港藝術中心邀請為此計劃舉辦個展《林嵐合作社﹣織織復織織》(2013),並代表香港展於2013年日本瀨戶內海三年展亞洲平台、 2015年台灣的香港周、2015年德國的「China 8」和2016年烏托邦?異托邦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2018年里昂燈光節,並以合作夥伴型式在 2018歐洲藝術宣言展展出婦女旗旌。亞洲文化協會於2006年給予捷成漢伉儷獎助金以表獎賞。2017年獲頒香港民政事務局長嘉許奬。

林延(美國)

生於北京,現居紐約。1984年中央美院油畫系畢業,1985年前往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繪畫材料研究室進修,1989年獲美國賓州布魯姆斯堡大學視覺藝術碩士學位。1993年與丈夫韋佳和兒子定居紐約。2005年以來,林延用最古老簡樸的材料---宣紙創作平面作品與雕塑,並與各種空間、建築元素結合創作大型現地裝置,以沉靜的方式激發我們對環境、文化、傳統的哲學思考。

近期個展包括:「林延:反映」(2018,上海獅語畫廊),「林延:門道」(2017,紐約否畫廊),「林延」(2016,台北誠品畫廊)。2017年主要聯展包括:萬營藝術空間「空鑿者」,銀川當代藝術美術館「聲東擊西:東亞水墨藝術的當代再造」,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暗物質」等。作品獲紐約德意志銀行、上海龍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劉建華

1962年出生於江西吉安市。1989年雕塑專業畢業後,他嘗試在當代背景下進行實驗性的創作。作為一位不斷探索、善於思考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起先多以陶瓷作為媒介,通過陶瓷堅硬與脆弱並存的特性隱喻現代人對物質的迷戀與不安,揭示出現代社會特有的精神特徵。隨著創作的深入,藝術家近年已逐漸轉向綜合媒材的利用與試驗。

劉建華曾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展,並受邀參加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藝術萬歲」、第十七屆悉尼雙年展、第二屆莫斯科雙年展、第一屆新加坡雙年展、第六屆上海雙年展、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等展覽。作品被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英國倫敦V&A博物館、美國紐約MOMA、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原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劉旭光

1958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博士、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美術學院副院長。劉旭光對世界美術發展的脈絡和新媒體藝術有深入的研究。早年留日並接觸物派藝術,研究東方思想創造質覺美術理論,在當代藝術體系中探索形質與介質的語言在視覺中的可能性;從視覺的物理性媒介到數字媒介表達方式進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並以質覺理論為基礎指導創作。

1991年完成「天地」系列繪畫作品,1997年創作「天眼」繪畫裝置作品,2001年創作「懸空界」繪畫裝置作品;2004年至2017年創作「痕迹」系列繪畫作品。以數字媒材做介質2004年創作影像作品「墨滴」,2010年創作「我」數字交互影像作品,2011創作影像作品「墨核」,2013年創作介質電影「沒片」。2014年「洐場」系列繪畫。2016年「頓質」系列繪畫。曾先後在東京SOLO藝術畫廊、橫濱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北京白盒子藝術館等舉辦個展。

PO PO(緬甸)

1957生於緬甸勃生,1979 畢業於勃生學院獲植物學學士,現生活和工作於緬甸仰光。分別在新加坡以及緬甸舉辦過個展,參加過的群展主要包括:《太陽雨: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日本東京)、《仰光/達卡VIP項目》(荷蘭鹿特丹)、第八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等。

孫原

1972 年生於北京。1991年畢業於中央美院附中, 1995年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現生活工作於北京。2001年獲得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青年藝術家獎,2011年獲得瑞信今日藝術獎。在北京、香港、洛杉磯、巴黎、首爾等地舉辦過個展,參加過里昂雙年展、浮現—第51 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悉尼雙年展、第十三屆世界之屋項目—卡塞爾文獻展、世界劇場——89年後對藝術與中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等重要展覽。

宋冬

1966年生於北京。1989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宋冬從早期的中國先鋒藝術運動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藝術家。藝術形式橫跨行為、錄像、裝置、雕塑、攝影、觀念繪畫和戲劇等多個領域,對人類行為短暫性的觀念進行了探索。

先後參加了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光州雙年展、伊斯坦布爾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等眾多國際藝術展,並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荷蘭格羅寧根博物館、杜塞爾多夫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等地舉辦大型個人展覽。曾獲得光州雙年展大獎、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傑出貢獻獎、AAC年度裝置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權力榜年度藝術家。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古根海姆博物館、英國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香港M+藝術博物館、尤倫斯藝術基金會等重要博物館和藝術機構收藏。

隋建國

1956年生於山東省青島,1984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作為被譽為「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遠的中國雕塑家」,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藝術家曾多次參加群展和個展,其中包括2012年佩斯北京的「隋建國」個展,2011年荷蘭海牙雕塑美術館的「海牙天下」、2010年法國巴黎JGM畫廊的「夢之石」、並且還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博軸雕塑展,2009年中國北京今日美術館的「運動的張力」, 2007年台北當代美術館的「流行的意外」,2006年大都會博物館「匙–中國當代藝術」等。

王度

1956年12月25日出 生 於 武漢,1981-1985年就讀於 廣州美術學院,1985-1990年在華 南 理 工 大 學 建 築 設 計 研 究 院工作。1986-1989年 召集「 南 方 藝 術 家 沙 龍」 群 體,策劃 ? 南方藝術家沙龍第一回實驗展 ?。王度在德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美國、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國等舉辦過近五十個個展,並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展、威尼斯雙年展、瓦倫西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王思順

1979年出生於武漢,2005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200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王思順近期個展包括:《真理》(Salomon當代藝術基金會,安納西,法國,2018年),《啟示》(長征空間,北京,中國,2016年),《真理》(New Galerie,巴黎,法國,2015年),《真理》(沒頂畫廊,上海,中國,2014年),《不確定的無限制者》(歌德開放空間,上海,中國,2013年)。

徐坦

1957年生於武漢,中國; 1989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1993年加入大尾象工作組;現居住、工作在珠江三角洲。2002年獲紐約亞洲文化協會藝術家基金(洛克菲勒基金會)(ACC); 2004年獲德國國家學術交流中心,柏林,藝術家基金,(DAAD,Berlin ); 2012年開始合作主持黃邊站。藝術家在廣州、柏林、紐約、舊金山、倫敦、斯德哥爾摩等地舉辦過個展,並參加過台北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台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京都三年展等國際性展覽。

楊詰蒼(德國)

1989年至今生活和工作在法國巴黎和德國海德。1956年出生於廣東省佛山市,1978-82在廣州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1974- 1978年於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學習書畫裝裱、民間藝術和中國畫, 1982-1989年任教於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

1990年獲得紐約傑克森·波洛克藝術基金獎金, 2003年獲法國外交部獎金,選為柏林KUNSTWERKE駐館藝術家, 2005年和2008年為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先後參加過光州雙年展、廣州三年展、巴黎三年展、利物浦雙年展、伊斯坦布爾雙年展、里昂雙年展、莫斯科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楊千

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教師家庭,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獲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楊千是一位善於探索、勇於突破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家,從他回國後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後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無不反映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創新精神。近幾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如他利用運動APP衛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等等。

曾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釜山雙年展、波蘭波茲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德國ZKM當代美術館「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多次在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成都當代藝術館、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美術館和三亞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

楊牧石

1989年出生於中國江西,現生活和工作於上海。201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最近的個展包括:2018年於麥勒畫廊盧森部舉辦的「強制執行」和2016年於麥勒畫廊北京部舉辦的「無效生產」,群展包括:「時代的鏡子」,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中國北京(2018);「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三千界」,牛房倉庫,中國澳門(2018);「守望原鄉」2018廣安田野雙年展,中國廣安(2018);「The Dark Matters」,白兔美術館,澳大利亞悉尼(2017);「視態之問——青年藝術家的視野與在地經驗」,廣東美術館,中國廣州(2017);「今天重做」,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中國上海(2016);「轉向:2000後中國當代藝術趨勢」,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2016);「我們——一個關於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力量」,上海chi K11美術館(2016);「保誠眼——亞洲當代藝術」,新加坡金莎科學藝術博物館,新加坡(2016);第五屆厄勒布魯市OpenART雙年展 「無忌——來自中國的年輕一代」,厄勒布魯市美術館,瑞典厄勒布魯市(2015)以及「時空書寫:抽象藝術在中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上海(2015)。楊牧石曾被「保誠眼——亞洲當代藝術獎」提名(2016)。

楊心廣

1980年生於湖南,200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現生活與工作於北京。

尹秀珍

生於北京,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現居住和生活在北京。從90年代初開始從事當代藝術的創作,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的中國女藝術家。她的作品所涉及的領域廣泛,運用裝置、攝影、陶瓷、繪畫等手段進行實驗性的創作。關注個體和群體的生活經歷,「搜盡經歷打草稿」。關注人和自然及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變遷和全球化環境下個人體驗的表達。作為目前全球最活躍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尹秀珍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參與了多次重要群展。

曾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光州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並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荷蘭格羅寧根博物館、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館等地舉辦過個人展覽和項目。2014年,費頓出版社著名的「當代藝術家」系列叢書為尹秀珍出版專集,這也是繼草間彌生之後的第二位入選的亞洲女性藝術家。尹秀珍的作品被英國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宮博物館、荷蘭格羅寧根博物館、日本森美術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美術館、尤倫斯藝術基金會、香港M+美術館等重要的博物館和藝術機構收藏。

應天齊

1949年生人,安徽蕪湖人,曾就學於中央美術學院,現任深圳大學二級教授(文科最高級)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學駐地訪問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1995年出任中國美協十二屆全國版畫展評委,1999年獲得中國美協80-90年代版畫創作貢獻獎。

應天齊是中國新時期以來頗為重要的版畫家,他的代表作《西遞村系列》曾享譽畫壇,多次獲得文化部頒發的眾多獎項,成為中國新興版畫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品之一。全套作品被大英圖書館、英國木板基金會、中國美術館收藏。安徽西遞村因其作品影響力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政府為其建立「應天齊西遞村藝術館」,永久陳列其版畫作品,新世紀以來,應天齊的《世紀遺痕》當代藝術作品再次享譽國際畫壇,三次入選「義大利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成為全球華人藝術界首次以個展的方式入選該展的藝術家。

張震宇

1974年出生於湖南,199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目前居住在北京。

張震宇的個人展覽包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Tang Contemporary Art(2017)香港Yallay Gallery(2016)、馬來西亞Richard Koh Fine Art (2016)、成都當代美術館(2016)及北京藝琅國際(2015,2016,2018)等舉辦的「塵」系列個人展覽,和香港漢雅軒畫廊於2009年舉辦的「閱讀與反閱讀」展覽。此外,藝術家亦曾參加多個於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舉辦的聯合展覽。

鄭國谷

鄭國谷1970年生於廣東陽江,並在陽江生活和工作至今。他的作品涵括各種媒介,例如行為、攝影、繪畫、書法、雕塑和園林。他1990年代創作的,表現陽江青年的日常生活的攝影系列「陽江青年」引起了中國和國際藝術界的關注。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我的老師」,被藝術家尊稱為老師的那個年輕人實際上是流浪街頭的「精神病人」。鄭把藝術擴展到生活里,把日常生活的因素,民俗,民間藝術和非藝術的成分帶到藝術的領域裡,如網路遊戲,賭博,園林,建築,茶道,香道,等等。最近幾年他對中國傳統和佛教能量觀念的研究在他的作品得以表現。這種作品不是對東方精神的簡單懷舊,而更加是一種生命態度和社會意識。鄭國谷屬於中國當代藝術的潮流引領者之一,也是著名的國際藝術家。他參加過眾多國際展覽: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2007年)和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2003年)等等。

「守望原鄉」2018廣安田野雙年展

總策展人:一山

策展人:顧振清 馮博一

聯合策展人:Martina K?ppel-Yang(德國)

執行策展:謝蓉 張海濤 米諾

顧問

高名潞

賈方舟

清水敏男(日本)

Claus Mewes (德國)

Felicity Allen (英國)

展覽統籌:林怡 遊藝

執行機構: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8年12月16日

展期:2018年12月16日-2019年5月10日

地點:中國廣安 ?武勝?寶箴塞

#素材致謝廣安田野雙年展

機構合作、廣告刊登、項目合作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星球 的精彩文章:

馬友友:這世間最好的善,就是愛你的故土、擁抱你的朋友
你喜歡三宅一生,也許是因為不想伺候人生

TAG:文藝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