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小兵:出版的學問與學術的出版(四)

李小兵:出版的學問與學術的出版(四)

李小兵,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中央大學(Oklahoma Central University)歷史與地理系教授、系主任,西太平洋研究所所長。南開大學歷史系學士(1982),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2一1983),1983年赴美留學,入卡內基一梅隆大學歷史系,分別獲得歷史系碩士學位(1985)和博士學位(1990)。曾任教於美國菲利浦斯大學。曾任全美華人人文社科教授協會會長(1997一1999),北美亞洲研究學會西南地區協會副會長(2005一2007)、會長(2007一2009)。曾任中國留美歷史學會會長(1995一1997)。

帶動與互動

由於長年來我有一個出書的心愿,所以經常去參加歷史會議,爭取與同一個領域的歷史學家保持聯繫,及時了解最新的研究動態。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不少學者和同仁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特別是陳兼教授,對我的帶動、鼓勵和鞭策很大,推動我不間斷地進行研究。沒有他的帶動和推薦,我就不可能在美國寫出自己的第一本歷史書。

眾所周知,陳兼教授是中美冷戰史的專家、國際知名學者,他在美國和中國著書立說,成果累累。十年來,他一直積極地為我創造條件,讓我多參加大型的國際冷戰史研討會。年復一年,從不間斷。舉例來說,他在2005-2006年間,是最忙的時候。他剛剛接到康奈爾大學的聘書,邀請他擔任中美關係史講座教授的要職。他要找房、搬家、換工作,非常忙。但是他仍然一如既往,堅持帶動我參加他組織和協調的很多學術活動。2005年4月28日至5月1日,他邀請我參加由他主辦的、有幾十名國際著名學者參加的、在弗吉尼亞大學召開的「領導人物與中美關係:第三十四屆中美關係與當代中國」的國際歷史討論會,並負擔我們的全部差旅費以及支付發言費等。2005年10月12至15日,他邀請我參加有一百多名國際學者和軍事史學家參加的、在芝加哥召開的「從冷戰緩和到蘇聯解體」的大型國際冷戰史研討會,由於我的發言稿來不及完成。陳兼說,他的文章已經寫好,讓我加一些注釋,可以把我的名字作為合著者加上。我在會上發言以後,這篇「合著」的文章又被收入論文集,在2006年出版。2006年7月12至18日,他還邀請我參加在長春東北師大召開的「中國冷戰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暨博士論壇」。我在會上有機會見到中國冷戰史的著名專家學者,如章百家、牛軍、沈志華、楊奎松、戴超武、李丹慧、徐藍、於群、鄭演達等很多教授。12月18至22日,陳兼又邀請我參加康奈爾大學和華東師大在上海召開的「冷戰轉型:1960-1980年代的中國與變化中的世界」大型國際學術討論會。長期以來,我能有條件經常參加這一領域的重要學術會議,與國際上的主要學者進行交流,對我的寫作和出版很有幫助。

早在2003年4月,陳兼就向肯塔基大學出版社推薦:由我寫一本關於現代中國軍事史的書。他向我建議說,這本書主要是做為一個基本的歷史讀物,用綜合歸納的手法,描述主要的歷史發展梗概。他還為我設計各個章節的範圍與結構。同時,他向肯塔基大學出版社建議:給我一份「預約出版合同」(Advanced Publication Contract),這樣可以保證這本書的出版。6月,肯塔基大學出版社給我寄來了「預約出版合同」,約定這本「現代中國軍隊史」的書,在兩年內交稿。

有了出版合同和交稿日期,我的研究和寫作不僅有了動力,也有了壓力。因為史料不多,我就走訪解放軍的退休將領,了解到他們當年的經歷。我又借兩次去台灣的機會,和張曙光教授與翟強教授一起拜訪了蔣緯國將軍和郝柏村將軍,參觀了一些軍事博物館,收集了一些國民黨退休將士的回憶。2005年,「現代中國軍隊史」的初稿寫出來後,送到出版社審閱。審稿人的反應非常好。他們認為,這本書寫出了人民解放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史經歷和現代化的進程。經過了2006年一年的修改以後,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Chinese Army》(現代中國軍隊史)於2007年出版了。

這本書出版以後,銷路也很好,美國邦諾書店和 包爾德書店等各大圖書連鎖店都有經銷。同時,這本書也被美國歷史圖書俱樂部收集為「編者最佳書」。而且歷史圖書俱樂部買了版權,他們自己印刷,發行給會員。美國軍事歷史俱樂部也將這本書收集為「編者最佳書」,買了版權。他們的會員購買踴躍,不到年底,這本書就在兩個俱樂部都賣完了。肯塔基大學出版社在2009年又出了簡裝本。

《現代中國軍隊史》出版以後,美國軍事史研究領域也有一些反應。2007年,諾威馳軍事大學(Norwich University)請我參加他們研究生討論課的講授,到現在我已經為他們軍事史碩士生講課三年多了。2008年,美國西點軍校(West Point)、海軍作戰學院(Naval War College)等軍事院校,也邀請我去講課或講座。每次想到這本書的出版,都會想到當年陳兼教授給我的帶動和推薦。

同時,我在美國和中國聯繫出版社的過程中,感到我們學者同仁之間的支持和互動,也很重要。2006年,全美華人人文科學教授協會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共同編輯一套社會科學叢書,暫定名為「西方社會科學前沿評析」。人文科學教授協會開始在美國的會員中,找各個學科的編輯,包括歷史、哲學、政治、社會學、教育學等。協會的會長找到我,我一口答應。我同時邀請丹佛大都會州立學院(Metropolitan State College of Denver)的田憲生教授,和我一起做編輯工作。我們通過歷史學會的聯繫網路,著手準備編輯一本「西方歷史學前沿評析」的論文集。不少史學同行接到我們的邀請後,百忙之中表示願意參加,編寫他們自己的章節。

2007年4月,這本「西方歷史學前沿評析」論文集的論文陸續提交上來,其中包括盧漢超、劉曉原、姚平、程為坤、徐洛、宋京一、許光秋和倪亭等不少名成功就的史學家。5月,我把書稿交給教授協會的叢書主編,他認為很好。而且我們是十本論文集里最早交稿的。他馬上把書稿送交人民大學出版社。人大主編看後也非常滿意,立刻發來合同,並且委任出版社的一名編輯做論文集的責任編輯。6月,我和人大出版社的責任編輯日以繼夜地審查核對,修改書稿。7月,出版社通知說將在北京開書系的新聞發布會,希望我們論文集的編輯和作者能趕到北京,參加新聞發布會。我們也和作者們商量,安排各自的行程。

2007年7月,就在大家準備慶祝新書出版的時候,我突然接到教授協會主編的電話,說這本書不能出版了。我當時大吃一驚,忙問怎麼回事,是不是別的書也不出了。他告訴我:別的書都能出,就是我們的書沒法出版。在我的追問下,他解釋說,別的書都寫成年鑒型的,反映當年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成果的總結資料。我們的學術論文集是反映西方歷史研究的,是分析研究性質的書。編輯叫我把書修改好,再重新交稿。文集的內容被限定成了各類歷史學科當年的研究成果報告,包括東亞史、歐洲史、非洲史等等三十多個類別,上古史、中古史、中世紀、近代史等幾個分期。我和田憲生徵求了其他作者的意見,大家都覺得時間太倉促了,一時間沒辦法收集到各類歷史學科的情況。所以,書到臨頭,我們只得放棄了。最後,這本學術論文集沒有能夠在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7年下半年,我們向大家徵求對於這本學術論文集的意見。有人說在香港出版,有人說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但是,當時我們徵稿、組織「西方歷史學前沿評析」論文集,是面向國內的歷史系的大學生,並且供青年教師在做歷史研究時參考的。如果翻譯成英文的話,就有悖於我們的初衷了。大家認為我們還是應該在中國出版。2008年,我在中國四處聯繫出版社。幾經周折,聯繫到上海辭書出版社。主編說:書可以出,但要我們承擔一部分費用。為了書能夠在國內儘快出版,我當時就答應了上海辭書出版社的要求。

但是等我從上海回來,向作者們報告了情況,大家的反映不同。有人覺得花錢出書可以,也願意分攤一部分費用。但有人認為:我們已經是有些建樹的學者了,花錢出書降低我們的學術地位,堅決反對。最後,大部分作者還是接受了上海辭書出版社的要求,希望把這本學術論文集出來。當時,我們的同仁、摯友程為坤教授及其夫人,因為在加州的一次車禍事故,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如果這本學術論文集不出,無法面對程為坤教授長時間做出的努力。最後,我們採取了自願分攤的方式,每位作者交240美元,兩位編輯349美元。這本幾經風雨的《西方史學前沿研究評析》論文集,於2008年8月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了

出書後的再接再厲

在美國出書有「雪球效應」。一本書出版以後,聯想、構思、機會,接踵而來。《來自韓戰的聲音》在2004年出版以後,我想按照這本書的構思構架,編輯一本「來自越戰的聲音」,是關於各國士兵在六十年代參加越南戰爭的口述歷史。當時我和我們學校一位美國教授合作。他是泰里·枚(Lt. Colonel Terry May)中校,在美國陸軍服役,參加越戰,退休後在我們學校做教授。他對這個寫作計劃非常感興趣,開始收集美國士兵的故事。我找一些北越戰士、南方游擊隊、中國志願部隊、當年蘇聯在越軍事人員的回憶錄。2004年夏天,我們把這本書的提要,大概設想,研究計劃等,寫了報告,寄到了美國幾個大學出版社,他們都非常歡迎。沒想到在2004年9月,泰里·枚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發現得了癌症。以後,他開始接受理療等等,這個書的工作就放下了。12月,他去世了。在這種情況下,我當時想:要不要再找一個美國教授合作。但是有了第一次編輯《來自韓戰的聲音》一書的曲折,我想還是一個人操作。所以,我根據泰里·枚過去的介紹,走訪他帶我去過的幾個當地的「越戰退伍戰士聯誼會」。我跟美軍老兵聊天,交了些朋友,也收集了一些美國兵參加越戰的戰鬥經歷。回來以後,經過一年的整理,終於在2006年完成了書稿。

2007年,我先將書稿寄給在全球歷史界比較有名的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出版社。寄去了幾個月沒有迴音,我催問當時跟我聯繫的歷史部門的編輯,他說他們正在計劃找人去看,看好後通知我。又過了半年還沒有音訊,我正要聯繫,斯坦福大學出版社給我發來郵件,說原來徵稿的編輯退休了,現在新上任的女編輯問我這本書的情況,我說這本書還沒有送出去審。她倒抓得很緊,上來以後馬上把我的書稿送出去審。兩三個月以後,就有了迴音。兩個閱稿人的意見是,斯坦福大學是學術出版社,以出版歷史專著為主,但是「多國戰士話越戰」是回憶錄,不是歷史研究專著。他們建議我聯繫其他的出版社。

前後跟斯坦福大學聯繫了快一年也沒有結果,我就把書稿送到過去合作過的堪薩斯大學出版社。2007年他們收到書稿後,馬上送出去看。幾個月以後,兩個審閱人的報告寄來了。他們認為:「多國戰士話越戰」這本書的對比的角度好,立題新。但是,美國關於越戰的回憶錄已經浩如煙海,非常之多。這本書中的美國士兵的經歷也一般,沒有什麼特點。但是他們對這個書裡面的北越軍隊和南越游擊隊,以及包括中國志願部隊和蘇軍參戰情況非常感興趣。他們說這在美國還是第一次看到當事人親自反映當年參加越戰的情況。他們又建議,既然這是「多國戰士話越戰」的主要內容,是這本書的亮點,為什麼不把美國兵的這方面去掉,就寫北越越南遊擊隊,中國和蘇聯士兵的經歷?這樣這本書的特點就更突出。出版社的編輯也同意他們的意見,希望我把美國將士的部分去掉。

我當時非常為難,因為這其中包括泰里·枚自己的故事,而他已經離開人世。而且,我收集美國將士的故事的時候也是做了保證,認為這本書的出版沒有問題。這些美國越戰老兵也經常問我這本書出版的狀況。現在如果刪去這些回憶錄,他們就會很失望。所以,我堅持保持書的原型,還是以對比的手法,不光寫共產黨軍隊的情況,而且從雙方的交戰情況來做比較。這樣一討論,又是幾個月沒有迴音。2008年1月,美國歷史學會一年一度年會在紐約召開。我開會的時候又碰到肯塔基大學出版社的主編,我就跟他發牢騷:這本書拖了兩年多了。他說:如果你沒找到出版社,你可以把書稿送到我們出版社。但是,你要跟堪薩斯講好,要得到他們的認可,才可以拿到別的出版社審閱。我回來以後就和堪薩斯大學出版社聯繫,說我現在還沒有考慮好,現在是不是可以把我的書稿撤回來。主編說,如果你願意改的話,就按照我們的方法改;如果你不願意改,把書稿送給別的出版社,我們也沒有意見。這樣我就把書稿從堪薩斯大學出版社撤了出來,又做些修改,然後送到肯塔基大學出版社。6月份,第一個審閱報告送來,反映非常好。他認為這是新的突破,對越戰從國際的角度研究比較各國軍隊還是第一次。反映了國際共產黨軍隊在越南作戰的情況,這還是第一本。9月肯塔基大學出版社給我發了出版合同。10月我交了書稿。以後書的編輯、設計、相片、地圖等各方面的工作也都很順利。這本以《Voices from the Vietnam War: Stories from American, Asian, and Russian Veterans》(來自越戰的聲音:美國、亞洲和俄國老兵的故事)為書名的回憶錄,在2010年5月和讀者見面了。這本書裡面包括北越軍隊、南越軍隊、美國軍隊、中國志願部隊還有蘇軍等幾個方面的作戰經歷和不同感想的比較。

通過二十多年來在美國研究歷史、寫書出版的經歷,我體會爭取出書是一個信念:堅信自己在美國生存的價值和競爭能力,相信高等教育的機制運作和歷史研究的學術標準;學有所成,勞有所獲,公平競爭,腳踏實地,堅定不移地向前發展。爭取出書也是一個磨練過程:知識、寫作、史觀要不斷地更新;以出新書為目標和動力,苦得心甘情願,累得還想再出版,無一勞永逸之感。爭取出書也提供新的機會:以自己的辛勤勞作和研究成果,進入西方史學界;又以我們的獨特背景和貢獻,建立中美兩國史學界溝通的橋樑。我們出版的下一本新書,不再是中國書的「英文版」,也不是西方史的「洋涇浜」,而是一個跨文化、跨國界的新史學。當中美兩國史學界擔心各自史學前景的時候,這裡的每一個同行,繼續創新,成果不斷,有百花齊放之景、百川成河之勢。一個全球化的史學春天,會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原載於《在美國發現歷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感謝作者授權本公眾號發布,發布時略有刪減。

敬請期待下一期的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徐顯明:中國法理學進步的階梯
夏亞峰:在美十二年——我的學術經歷(三)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