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從小就不喜歡讀書科舉,只想當兵學武藝,最後創立了北洋軍隊

他從小就不喜歡讀書科舉,只想當兵學武藝,最後創立了北洋軍隊

原標題:他從小就不喜歡讀書科舉,只想當兵學武藝,最後創立了北洋軍隊


清咸豐九年,時值太平軍在南方起義,捻軍在北方作亂,英法聯軍進兵京津,就在這個動蕩的年份,河南項城出生了一名日後聲名顯赫的男嬰,他便是袁世凱。


袁世凱出生那天其叔祖袁甲三恰好寄信到家,說他與捻軍作戰取勝,其父袁保中大喜過望,因此給兒子取名為「凱」,並按族譜排行,給兒子命名為「世凱」。袁世凱天性活潑,不喜歡陳腐的四書五經,而是對武術和兵法感興趣。袁世凱在南京時曾拜曲沼為師,向他學習拳法和劍術,練就一身武藝。除了武術之外,袁世凱自幼喜愛兵法,立志學習「萬人敵」。


袁世凱對軍事十分痴迷,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三軍不可奪帥,我若有十萬精兵,便可橫掃天下。這也是他日後放棄文官,投身軍旅的一個原因。袁世凱在13歲那年,曾經手書一副對聯,上聯是「大野龍方蟄」,下聯是「中原鹿正肥」。一個少年郎,竟有鼎力天下,逐鹿中原的志向,有人說他是驕狂過甚。而袁世凱卻以個人的特殊家世、資歷、膽識和才幹,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登台亮相,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巔峰。袁世凱喜歡讀書作詩,也經常以詩會友,曾與徐世昌義結金蘭。20歲憑藉家族聲望和個人能力,在陳州籌措了大筆救災資金,以此獲得了「中書科中書」的虛銜。為了拿到官場通行證,袁世凱參加了兩次科考,可是每次都沒能中舉,最終只拿到了一個秀才文憑。在幾經考量之下,袁世凱選擇了投身軍旅以軍功謀官。起初袁世凱選擇了投靠吳長慶,從基層軍官做起,打下紮實的軍事基礎,為將來干出一番事業做準備。吳長慶是讓袁世凱做官的,而袁世凱卻是來做事的,他上任後就建議吳長慶整頓軍紀,提升慶字營的戰鬥力。在砍了幾個腦袋後,慶字營的面貌煥然一新。



在袁世凱投軍的第二年,朝鮮發生了一場壬午兵變,作為宗主國的清朝便派慶字營前去平亂,袁世凱嶄露頭角的機會來了。朝鮮平亂是袁世凱第一次登台亮相,似乎就可以從中看到一位名將的崛起,然而如果深入挖掘,就會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日本從19世紀60年代末期開啟明治維新,經過十餘年的維新變法,成效尚未充分顯現,國力尚不能與大清相抗衡,這才是袁世凱輕易獲勝的根本原因。而在面對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和日本人的挑釁,袁世凱當機立斷,率領清軍擊退了日軍,平定了開化黨叛亂。此戰打出了大清的威風,李鴻章對袁世凱大為讚賞。隨即吳長慶被調回國內,25歲的袁世凱成了清國駐朝總督。


袁世凱接手小站新軍,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他請人以自己的名義編寫了一部兵書然後上門懇請榮祿等一些重臣「賜教」。李鴻章一向欣賞和器重袁世凱,袁世凱卻在甲午戰敗後的倒李風潮中攻訐了李鴻章,不料李鴻章不計前嫌,又一次為袁世凱說了話。1895年,36歲的袁世凱正式接手了小戰新軍。小站練兵是袁世凱事業的真正起點,而袁世凱最終也把小站新軍培養成名副其實的「袁家軍」。1895年至1898年間,正是外敵環伺而國內變法呼聲高漲之時,袁世凱作為一個新派人物,他積極表現出了對變法潮流的迎合。在此之間,袁世凱除了在小站練兵之外,還做了兩件事:一是發動手下智囊,製作了列強瓜分中國圖,並請人進獻給光緒帝;二是積極聯絡維新黨,設法與康梁師徒接洽,向這股新貴勢力靠攏。而後來袁世凱決定站到太后一邊,這是他一個人的決定,也是小站團隊的決定。



如果沒有洋人來內地傳教,也就沒有教民與非教民之間的矛盾,從而就不會有義和團運動。如果沒有義和團運動,也就不會弄得山東連續撤換巡撫,從而給袁世凱機會。袁世凱總能看清形勢和潮流,所以在歷次政治動蕩中獲益最大。袁世凱在山東巡撫任上的膽識和作為,為他攫取了更多的政治資本,他將在清末的舞台上再次高升。慈禧一向信賴李鴻章,而且當時京畿周圍離開了袁世凱是難以運作的,所以她也不得不對袁世凱刮目相看。


因此,1901年底,42歲的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北洋的武人桀驁不馴,又同床異夢,終究被黃埔學生軍和內鬥擊垮。在北京的中樞政府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同時面對國外勢力的壓榨和地方分崩的燙手局面。但在當時,袁可能還以為自己有一線生機,畢竟他是舊時代的人。不能明白黨國制和近代軍制的魔力,也是正常的。紛紛擾擾的時代亂局,要往何處去?在當時,他只看到了眾人紛爭不休,國家號令不行,強鄰包藏禍心。除了威逼利誘封官許諾,他法有用?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後全力推憲,但當年為了自保,他揭發了光緒帝和維新派,也就為自己埋下了禍根,慈禧死後,袁世凱被擠出了清廷的官場,回到原籍。武昌起義剛爆發時,袁世凱密切關注著形式的演變,而此時的載灃實在無計可施,只得認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清帝退位了,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縱觀西方和日本,任何國家要想完成現代化的飛躍,都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並非是說一定要獨裁,而是令出必行)。然而民初的中國卻是如同五代十國一般的碎片化格局,這就是歷史的宿命吧。



而關於著名的「竊國」之舉,也就是袁世凱恢復帝制,前面也提到了,袁並沒有實現民主政治的願望,他希望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而在他的心目中,唯一的形式只有帝制政府。袁世凱恢復帝制多少是因為當時的共和制高的政府運轉不靈,還請了個美國學者論證當時世界上主要強國大多是帝制,以中國國情應效法日本,帝制可行。袁屬下無政黨政治人才,本想拉攏宋教仁為我所用,宋不吃這一套,非要搞議會制當實權總理,架空袁。結果兩下矛盾不能調和,互不信任,引發政治亂局。當初日本想偷偷的逼中國簽掉21條時,袁世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問段祺瑞,如果我們不簽,日本人打過來了,你能扛多久。段說,我能打24小時。24小時候呢?任何事都可能發生。那麼好了,弱國無外交,只能硬著頭皮上。日本人要求秘密的快速的簽掉21條,那麼見招拆招,一是偷偷的把這些消息放出去,營造對日本不利的輿論環境;二是拖,命令中方談判陸征祥用各種辦法拖。日方要求一周談5天,中方扯一天,最後每周三天。日方要求每次4小時,扯不過他,那就每次寒暄完上茶,慢慢品茶,品完茶再談。實在拖不下去了,兵臨城下了,那也只能把21條簽了,但是輿論環境也造了,相關條文的強硬度也有所下滑,只能怪國力貧弱,沒有硬實力撐腰。對於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撒潑耍賴的下三濫招數都用上了,免掉當時的外交總長,來拖延時間;讓新上任的陸徵祥儘可能慢的跟日本人談。最後的結果是在這種不平等的談判下,北洋政府已經爭取讓中國利益最大化了,沒有讓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胡適曾經說過,二十一條是弱國外交的勝利。



袁世凱這個人,是一個亂世梟雄,但算不上是賣國賊。他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從小接受過比較系統的科舉教育,雖未中科舉,卻是上中美材,主要是跟著做官的養父四處遊歷,眼界開闊所致。這種人往往都玩的比較大,要麼一鳴驚人,成經天緯地之才,要麼就是遊手好閒之徒、紈絝子弟之輩。袁世凱稱帝是他一生最大的敗筆,是他企圖從法理上加上中央集權的結果,也是民國初年國體試錯的關鍵一環。袁世凱時代的結束,標誌著北洋軍閥爭奪權利、天下大亂的開始,從此中國進去了各系軍閥混戰的多事之秋。

你怎麼看袁世凱呢?請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中國獨創美食——」火鍋「,其演變可謂食趣盎然
從乞丐、和尚、放牛娃到皇帝,草根皇帝朱元璋成功之路的啟示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