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講:孩子變壞是從失去必要的責任心開始的
文、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聽聽(ID:iBookgood)
很多家長總是覺得孩子難管,面對孩子的一系列的壞毛病,對於孩子的屢教不改的態度,更是有心無力。
- 熊孩子背後猛推孕婦:「我想看看她會不會流產?」
- 「孩子搞得屋裡亂七八糟,叫他收拾還不樂意」
- 「孩子每天都讓我催他才願意去完成作業」
- 「孩子上課忘了帶筆盒,回來還怪我沒幫他收拾好書包」…...
我們真的認識孩子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長缺乏了對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
在中國,貌似從來沒有家長相信,能讓孩子去尋找課堂之外不一樣的自己來建立責任心。
例如:
- 分享有趣的學習方式,讓更多同伴能夠擺脫傳統教育的桎梏,以一種全新的價值來衡量自己的力量;
- 分享自己的經歷與領悟,用行動去表達對生活,對學習,對世界的思考,並以自己的力量去影響更多人;
- 分享那些為夢想付諸的實踐,放下沉重的書包,追逐夢想,引領更多同伴找到突破的方向……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TED演講便是這樣一個美好的故事。它或許能為我們的教育現狀帶來些許反思以及更全新的視角。
演講者瑟吉校長(Kiran Bir Sethi)本是一位印度的設計師,為了改變現有教育制度,她創造了以人為本、推廣共融和同理心的私立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學校的教育模式卻是以大量真實社會問題來引發孩子思考,而非基於傳統科目來教學,學生需要參與大量的公益活動,要負起公民責任。
就這樣看似一場「格格不入」的教育模式,卻成為了為教育帶來改變的神話故事。
這不但為孩子帶來了更多樂趣,讓孩子學會更多有益的東西,也讓人們對孩子的看法在發生改變,那就是: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愛心和力量!
一、從「我能行」到「我能做」的轉變
提到「傳染」這個詞,我們本能地覺得這是個貶義詞,傳染病毒、傳染惡習、傳染喪氣……
但是今天,瑟吉校長向我們傳達的「傳染」卻是一個褒義詞。
沒錯,傳染的確是一個神奇的詞,除了不好的事物外,仔細回想我們的生活,你會發現,笑會傳染,熱情會傳染,靈感也會傳染,甚至成功也能傳染。
成功的人們其實是被一種叫做「我能行」的病毒傳染了。如何有計劃的,有意識的,讓我們從小就被這種「我能行」病毒傳染,讓孩子們體驗問題,承擔責任,傳播積極的力量,是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主題。
瑟吉校長發起了一場「孩童創意行動」(簡稱DFC)活動,也就是讓孩子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付諸行動,讓世界變得更好。
DFC希望孩子們可以利用一個有創意的點子,透過四個簡單步驟(感知Feel,想像Imagine,行動Do,分享Share),並花一個星期的時間,最後改變身邊的無數生命和環境。
通過DFC,能夠提升孩子們對「我能改變世界」的信念。
她在河濱小學設計了一種新的教學體系,一個可以不斷傳染給人「我能行」意念的流程,就是將學習帶到現實中來。希望讓這裡的孩子早早地染上這種」我能行「病毒。
如果我們模糊了課堂教學和生活實踐的分界線,那麼,孩子們將經歷一個自己認知事物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能看到發生改變,改變生效,接受改變,然後受到鼓舞,主導改變,最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孩子們變得更有競爭力,有安全感,不再感到無助。
讓我們一起看看她是怎樣實踐這一過程的:
她讓五年級的學生學習兒童權益的課程,他們被要求製作廟裡用的香,工作8小時,讓他們體驗到童工的境遇。
這種體驗將帶領他們走出課堂改變世界!
做了兩個小時香的孩子後背開始酸痛,他們體會到了這種感受,於是,他們用切身的感受來說服城市裡的每一個人:童工必須被禁止!
於是,孩子們真正行動起來,去說服那寫商店老闆們,他們做到了!這是我們在教室里絕對不會看到的。
行動改變世界,相比思想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行動,而只有持續的行動才能形成一種自覺,才能讓孩子能在持續的社會責任實踐過程中也持續的認識社會、更好的融入社會、漸進的影響社會。
所以,當孩子經歷以後,他們將從「老師教我的」變成「我正在做」,這就是「我能行」的思維的轉變!而這是一個可以被激發和培養的過程。
二、每個孩子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不過,也有家長擔心:「我的孩子課堂之外付出行動,這挺好的。但是數學、英語、自然科學,這些課程耽誤了怎麼辦?」
而通過孩子們實實在在的成績單數據表明,當孩子們被信任賦予權力去做一件事時,無論他們善不善長,他們都能做好,並且非常非常好。
從全印度超過2000所學校參加的對比評估報告上看,河濱小學的孩子排名印度前10,包括在數學、英語、自然科學等所有方面。
於是,他們帶這這種「傳染」走進市政府,走進警察局,走進出版社,走進各個公司、市場,去告訴他們:孩子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並且每個孩子幼小的身體里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而城市也做出了回應。每兩個月,城市裡最繁忙的一條街道會被臨時改造成孩子們的嬉戲樂園。街道被孩子們接管了,他們溜冰,玩遊戲,做活動。全城的孩子們都來免費參與。這就是這座城市告訴她的孩子們的:「你們能行!」
在Kiran和她的河濱小學的影響下,四面八方的孩子們在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模式改變著這個國家10億人的生活:
- 有的幫助人消除孤獨;
- 有的修補坑窪的路面;
- 有的幫助人不再酗酒;
- 有的幫助人取消娃娃親;
- 有的在鄉村教他們的父母認字;
- 孩子們自發舉辦拍賣會,拍賣所得錢將用來購買助聽器進行捐贈。
街頭遊戲,垃圾回收,請願活動……他們做到了!
這寫都告訴我們,當我們大人信任孩子,對他們說「你能行,去吧」的時候,他們真的行!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回歸孩子的世界,從他們的視角去觀察和尋找教育更大的潛力。
就像瑟吉校長說的那樣,學校的使命就是讓學生們找到自己的興趣、自己的熱情,並讓他們發光發熱。這樣,在他們離開學校之後,自然就會具備足夠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前美國總統肯尼迪說:「一個人就可以改變世界,每個人都應當去嘗試。」
現在開始,讓孩子「化知道為做到」,去學會承擔,並且給他們機會去實踐,你一定會收穫不一樣的驚喜!真正讓孩子去行動起來吧,想信他們真的能改變世界!
三、我們改變教育,孩子改變世界
我們總是在研究讓孩子獨立自主,讓孩子承擔責任,讓他們自己盡量去做。
可是一回歸現實生活中,一切全崩盤了,不少父母「忍不住」對孩子手把手教、指手畫腳,把嚼碎的飯送到嘴邊餵食。長此下去,他們怎麼有機會去獨立自主,那我們口中說的讓孩子獨立自主難道僅僅是「精神療法」嗎?
你可能會說:
- 我們家很有錢,孩子可以不好好學習;
- 爸爸媽媽可以照顧他,可以不用著急獨立;
- 自己不努力沒事,反正我們可以幫他。
今天可以有父母、老師、其他人為孩子負責,但以後呢?
來看這樣一則故事:
美國有這麼一個小男孩,在3歲,卻已經開始了環保公益、拯救地球的旅程。在美國,他是因為垃圾分類出名、現如今已經家喻戶曉的環保小明星。
Ryan從3歲開始,就在父母的教導下對垃圾進行分類,在這種環境的耳濡目染下,每當有什麼東西放錯了位置,他總是會儘快將它們放回原位。
自從爸媽教會了他垃圾分類,他更是樂此不疲地將家裡所有的瓶瓶罐罐都進行分類處理。
一天,Ryan和爸爸從回收中心回家的路上,突發奇想冒出了一個點子:「爸爸,我想給鄰居們提供垃圾袋裝塑料瓶,然後我來幫他們分類回收好不好?」
一開始,Ryan的爸爸以為孩子是一時興起,就放手讓他去做。
結果行動力滿格的小Ryan馬上準備了大量垃圾袋,第二天一放學就拉著媽媽一起分發給街道上的鄰居們,並告知他們周五晚上準時去回收。
除了一些大型重物的搬運工作交給爸爸來做以外,篩選空瓶、倒掉瓶子里的剩餘液體、打包等大部分事情Ryan都親力親為。
而且他從來不叫苦,不喊累,甚至樂在其中。
就這樣,所有人都被Ryan小小年紀所散發的熱情所感染,紛紛配合,甚至一傳十,十傳百,很多陌生人都加入了進來。
眼看業務越做越大,乾脆成立個廢品回收公司,幾年的時間,他們竟已經回收了340多萬個瓶子,總重多達31噸,共賣出1萬多美金。
對於這些錢,Ryan也早早做好了規劃:
- 一部分作為他上大學的基金;
- 另一部分,則用於添置一輛大型、專業的垃圾車!
期間,Ryan一直用回收賺來的錢做各種各種的慈善。Ryan的善舉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傳頌,他不僅得到了CNN青年奇蹟頒的大獎,還上了美國最熱門的艾倫秀!
看完Ryan的事迹,我們除了驚嘆,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動。
環保這種公益事業做過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強大的熱忱是不可能堅持長久的,如果只是被金錢所驅使,漸漸也會偏離道路,更何況還是個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3歲小孩呢?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個人都可擁有兩種思想」。
無論是3歲的幼兒,還是7歲的兒童,還是16歲的青少年,他們都擁有著驚人的力量,他們正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用他們的行動營造著美好的世界,傳遞著對生活的追求和熱愛,他們代表的是拼搏,是分享,是奉獻,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Ryan通過自己的行為,不知「傳染」了世界上多少人參與到這件事業中來,改變了多少人的思想。很多時候,我們的行動力和社會責任恰恰就源於這種外部分享。
同時,除了他的家人對於孩子做這件事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家長學習以外,更多的是相信孩子的力量。
四、如何讓孩子更好地承擔責任?
當今時代,我們的家庭教育正在面臨巨大挑戰,很多父母要不就是「佛繫心態」,要不就是「只有理念,缺乏實踐」。
孩子教育的困境,除了教育體制等整體性的原因,家長的責任也不容推卸。歸根結底,孩子是生活在家庭中的,我們家長作為監護人,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而家庭教育的敗筆,也往往體現在生活細節上。
科學的家庭教育中,孩子養成的所有能力與習慣品質,會自然地遷移到學習上,開花結果。家長的正確引導,才能最終讓孩子走向獨立。
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個人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承擔責任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一個沒有責任感、價值感的孩子,將來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家長要重視孩子責任意識的培養。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
1知道什麼時候承擔後果是適當的
通常,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後果是一個好的主意,但是要理智地做這件事。
如果孩子第一次做錯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做了一個不符合場合的事情,我們應當只給他們警告。他們正在成長,你不能指望他們像你一樣思考。但是,如果他們重複做一些他們明知道不能做的事情,應當讓他們學會承擔事情的後果。
2不隨意從困境中解脫孩子
在出現後果之前,警告孩子將要發生的事情,而不是立即親自上手幫他去完成。
父母要給孩子有益的幫助,但不要替孩子生活。
最重要的是,不隨時隨地從困境中解救孩子、開脫孩子。智慧的做法是放手讓孩子體驗生活、體驗行為後果。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孩子身處困境、感到痛苦的時候,正是磨鍊自己的極好機會。孩子失去了提高自制力、培養責任心、磨鍊意志、自我成長的寶貴機會,這樣的機會失去得多了,孩子很多不良品質也形成了。
3給孩子說話的權利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然授之以魚,不如你能獨立捕魚。
相比包辦到底,更有意義的事是:請相信這些事你能行,這就是成長。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每當遇到問題,尋求幫助之前,讓孩子自問一下:我已經儘力思考了嗎?
4交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獨立負責
給孩子獨立的任務,就是在鍛煉他對事情負責,認真的態度。一件事情如果是共同完成,孩子會產生依賴心理,把責任推給家長。
責任心要從小開始培養,給孩子獨立的任務是鍛煉他責任心的好機會。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多布置一些,孩子的責任心會漸漸增強,會逐漸能夠對自己的事認真負責、勇於承擔。
5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在人際交往中觀察、模仿他人責任行為的一個學習過程。父母就是孩子經常接觸、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最深,父母的責任感會通過生活小事傳遞給孩子。
責任心的培養,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工作,生活的態度和責任感將成為孩子良好的學習榜樣。
責任心無法天生,只能靠後天培養。家長要從生活點滴中,將責任意識灌輸給孩子,讓孩子懂得對自己負責,對生活負責,對所在的集體、社會負責。
果然,當你決定堅持一件事,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如果您看過我們之前推薦的TED演講,一定會被那一場場精彩的演講打動,或是心潮澎湃,或是陷入沉思。
而最令我們的驚訝的,一定是視頻中的那些孩子,他們的閱歷、見識輕易就打破了常態的認知,他們自身散發的強大力量與氣場,是許多成人都不及的。
就像今天的TED主題,如果每個人去相信孩子的力量,如果每個人都像演講中的孩子那樣去勇於擔當,那麼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美麗。
作為父母,我們至少讓孩子有自己去選擇、體驗、追尋和定義它的機會。畢竟,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去經歷,才知道是什麼味道。
這樣才是真正愛孩子,對孩子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