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多次擊敗明軍,為何打贏後卻著急向明朝求和?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明末崇禎年間內憂外患,尤其扎心的是前線,內地剿滅農民軍,常被農民軍拖得團團轉,北方抗擊清軍八旗,更是多次被打的稀里嘩啦,多次被八旗破關南下,每次都是幾十萬人口物資損失。但就在這個焦頭爛額的年月里,明朝的滿朝大臣們,卻常為一樁戰場外的「閑事」吵翻天:要不要與動不動破關南下的清太宗皇太極議和?
確切來說:當時晚明君臣爭吵的焦點,是要不要接受皇太極的求和!
自從崇禎登基起,戰場上佔盡優勢,殺得明朝邊防敗退連連的皇太極,竟然會主動向明朝求和?看看晚明歷史就知道,這事兒,他可不止一次。
一:越打勝仗越積極
通常來說,求和這事,常是戰場上吃了虧才會有。但放在皇太極身上,卻是越打勝仗越積極。
早在明朝天啟年間,皇太極還是「後金可汗」時,就與明朝遼東巡撫袁崇煥幾度書信往來,當然那時的議和,還真是緩兵之計。待到崇禎年間,袁崇煥成了督師,皇太極又一度寫書信求講和,石沉大海以後,乾脆帶兵一口氣打到北京城下,鬧出震驚天下的「己巳之變」。事後被處死的袁崇煥,一樁罪名就是「謀款通敵」,等於扛著「議和」的大鍋而死。
「講死」袁崇煥後,皇太極「講和」的心愿,卻是越發熱情高漲。幾年後的大凌河之戰,被俘的明軍將領張春寧死不降,皇太極卻熱情款待,特意給張春安排了宅子:不奢求您投降,就求您給牽個線,促成咱們兩家講和就行。
甚至在崇禎年間,皇太極多次繞路南下,大肆燒殺搶掠的慘劇里,「求和」這事,皇太極還是念念不忘,崇禎五年他侵擾宣大時,就跟宣府巡撫私下達成了議和條款(事後明王朝堅決不認賬)。崇禎十一年清軍破關南下前,皇太極也與明朝使者多次商談,但雖說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積極主和,明王朝最終還是「款議不敢決」,饒是皇太極熱情高,還是不了了之。
如此執著,那皇太極的議和條件,是不是獅子大開口?事實上,幾次謀求講和,他的條件基本沒變,多是「開放互市」「明王朝每年發歲賜」這幾樁。哪怕崇禎十五年時,明朝在松錦會戰里慘敗,硬著頭皮派了百人規模的使團來瀋陽談判,佔盡優勢的皇太極一通漫天要價,雙方達成的條款呢?一是明朝每年給清朝萬兩黃金百萬白銀,換皇太極千斤人蔘千張貂皮。二是雙方以寧遠雙樹鋪為邊界,每年在連山舉行互市貿易。
也就是說,當時近乎山窮水盡的明王朝,每年只需拿出百多萬兩白銀(相當於萬曆年間明朝賞賜蒙古各部落的錢糧總和),順手抓抓互市,就能安頓好北方邊防,騰出手來平息內亂。剛打了勝仗的皇太極,確實很容易滿足。
十年如一日的「議和」熱情,就為這麼幾樁和平條件,皇太極到底是真心還是耍詐?這事兒,只得說說當時皇太極的處境。
二:本該雙贏的和議
雖說在各類野史影視劇里,清太宗皇太極常是個志在一統天下的人物。但放在明末清初歷史上,皇太極本人的原話說的好:「皇考(努爾哈赤)本無必成帝業之心」——當年起兵反明,就沒想改朝換代的事兒。至於稱帝建國的皇太極呢?胃口也不大。
其實,皇太極在位時期,他麾下那些原明軍叛將身份的「降臣」們,早就多年如一日拚命攛掇,疾呼皇太極一統天下。但類似「熱血主張」,皇太極每次要麼不搭理,要麼就是聽煩了,當場把這群降臣罵的狗血淋頭。以他在《清實錄》里的怒喝說:「克取燕京 , 其民人應作何安輯?」後來他給朝鮮國王的書信里,也是發出感慨:「昔大金(金朝)亦曾一統,今安在哉?」——就算打敗明朝,佔領了中原,我們能守得住嗎?一旦陷進去回不來怎麼辦?
所以,比起中原的土地來,皇太極更看重的,還是他關外的土地,東北大地乃至漠南草原地區,才是他眼裡決不能丟的根基。以他本人自誇說:」 昔遼金元三國之主,當征戰時,西伐厄訥忒黑,東抵朝鮮,北及黑龍江,南至於海,無遠弗屆。朕今日正與相等也。」能占這幾個地盤,然後獲得明朝承認,那就真知足了。
如此「知足」,還真不能說皇太極追求低,更因他當時現成的困難。
當時的遼東地區,生產還嚴重落後, 以皇太極的大臣胡貢明的話說:「我國(清軍)地少人稀,貢賦極少,全靠兵馬去搶些財物」。所以清軍每次破關,都是猴急著找錢。每次前線的清軍還在打仗,皇太極都是不停下令,叫清軍趕緊把搶到的財物拉回來。甚至有時清軍碰上堅城,只要城裡軍民肯出錢,也是收了錢就爽快繞道奔下一個目標:橫掃天下的八旗勁旅,此時蒸蒸日上的大清政權,主要靠搶來維持。
但到了松錦之戰後,雖說清軍是勝利者,但傷亡也同樣慘重。拉鋸般的兩年鏖戰,清軍四品以上將官陣亡者就多達三十九人,將士傷亡保守估計,也在萬人以上。身在瀋陽的朝鮮使者就感慨說:「清國民惰厭苦兵事,且欲通貨於中原,日望和事之成」。
所以說,比起看上去很遙遠的「一統天下」,對於當時皇太極更重要的,就是每年明朝一百多萬白銀的賞賜,還有互市的巨大收益。甚至對於此事清軍大多數貴族高官來說,講和才意味著巨大的收益。於是也就有了當時清軍一方,奇特的怪現象:上竄下跳反對議和的,都是那些降官降臣,清軍的貴族王爺們呢?說起議和,全是喜氣洋洋。
因此,也就有了這個最終的議和條款,看似不高,卻是當時皇太極集團,深思熟慮後的務實選擇,更是松錦之戰戰場上,多少明軍將士浴血換來的雙贏成果——對皇太極有利,可對大明朝更有利,和平的邊防環境,這時對於大明朝,真比黃金還珍貴。
三:「神助攻」清軍入關
但是,正如後人熟悉的那段歷史:這個雙贏的條款送回明朝後,立刻惹得明朝百官一片怒罵。罵聲里的崇禎帝果斷甩鍋,把操辦和議的陳新甲辦罪。「和議」當然再次不了了之,結結實實被放了鴿子的皇太極,接著又再派大軍南下劫掠。身陷兩線作戰泥潭的大明朝,這下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直到在李自成農民軍的攻勢下,以崇禎悲憤自盡的方式滅亡。
如此鬧劇,今天也常被人說成「大明文官不割地不賠款」的氣節。可李自成打進北京後,當初義正辭嚴怒罵議和,爭相標榜氣節的明朝大臣光時亨等人,都是毫無壓力投降了李自成。後來清軍入關,當初怒罵議和的「名流」錢謙益等人,也是毫無壓力投降清朝,剃了頭主動當帶路黨。當初反對議和,哪裡是為了什麼氣節?分明就是對國家大局,極度的不負責任。
而且,雖說皇太極被放了鴿子,但清軍入關後,當初這場「議和」,卻成了清軍的障眼法。當時南明的大小臣子們,還對崇禎年間的「議和」念念不忘,滿以為清軍還是劫掠一番,好些短視的大臣們還疾呼「借虜平寇」,盼著借清軍之力痛打李自成。哪知此時的清軍,已經有了吞併天下的胃口,假裝與南明來來回回幾番議和後,卻是把臉一翻就過了江,兵不血刃滅了南弘光政權。
與其說,是明王朝失去了一次,可以用議和換新生的機會,不如嘆息一句,當大明的朝堂上,已經充滿了光時亨錢謙益之流,這些虛偽且短視的庸臣們。如此一個經過逆淘汰,已經昏聵不堪的朝堂,就算議和成功,又怎有救?
參考資料:《滿文老檔》、《清實錄》、《東華錄》、《明季北略》
明末頂級軍工基地,本可助明朝崛起,卻為何給滿清做了嫁衣?
《水滸傳》里的神秘家族,功業遠超楊家將,結局讓人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