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真正頭號功臣?此人死後謚號武穆,與岳飛同待遇
原標題:到底誰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真正頭號功臣?此人死後謚號武穆,與岳飛同待遇
在大唐平定安史之亂的艱難戰史里,若論最為卓越,特別是評書演義里最出彩的名將,公認即是郭子儀。但要論最居功至偉的頭號名將,郭子儀卻要靠邊站,最實力擔當的,即是李光弼。
本來,只需看看南宋曾經的各類史料,這個答案自身就沒有爭議,在唐宋年代許多專業史家眼裡,李光弼有著強壯的影響力和至高的位置。甚至宋朝人在評選歷代名將時,更將李光弼單列出來,與韓信衛青等人享受平等的待遇。直到明朝中後期,演義小說大興,郭子儀在各路別史里頻頻出風頭,才叫李光弼的身份越發矮化!
可是這一切,李光弼生前並不知道,信任即使他知道,也不會在乎,這位盛唐第一名將王忠嗣的高徒,契丹族將門世家出生的硬漢,終身的信仰,都是如此單純,不計較自個功利得失,只求為國浴血。甚至假使他是個考究自個功利的人物,安史國難降暫時,第一個挺身而出的,也絕不可能是他。
事實上,當安祿山悍然舉旗造反時,李光弼還只是個京城武官,假如只想自家富有,徹底就可以腳底抹油開溜,可是他卻大方授命,帶領五千男兒奔赴河北,出手就給了安祿山沉重衝擊。專心想著要攻擊長安的安祿山,背面被李光弼連番重拳打暈,河北多半郡縣全被李光弼拿下,眼看安祿山老巢不保。假如沒有他這一番黑馬般的體現,專橫的安祿山馬隊,極有可能在唐王朝猝不及防間拿下長安,全部大唐甚至我國的前史,恐怕就要改寫!
而在長安由於唐玄宗的瞎指揮淪亡後,大好戰局突然反轉,唐肅宗在靈武的凄風苦雨中即位,其時許多人都凄然確定,唐王朝恐怕撐不住了。但仍然仍是李光弼,再次帶著一支孤軍奔赴太原,上演了我國戰役史上又一大奇觀:硬是死扛十倍於自個的安史叛軍,守住了大唐王朝的門戶太原,保住了大唐反擊的生命線。
在戰事最白熱化的時間,他把自個的帳子建在城頭,讓每一個戰士都看到自個正在浴血,全軍士氣爆滿,總算挺過這絕地一戰,岌岌可危的大唐,是靠李光弼闖過了存亡一線。
而真正奠定他無與倫比功業的,更有758年的河陽大戰。面臨安史叛軍壓箱底的精銳,還有叛軍主帥史思明親身壓陣,李光弼慨然相向,他帶領的部隊,都是各個戰場潰退下來的潰兵,但他的兵營卻成了大熔爐,多麼慫包的戎馬,只需到了他的麾下,即是熱血滿腔。李光弼部下荔元非禮構成的敢死隊,硬是一氣沖開了優勢叛軍的陣營,打開了成功之路。唐軍吼叫追殺,一向視唐軍如草包的安史叛軍,遭到了空前慘敗!
這場成功之後,李光弼在城牆之上,慎重向著唐朝皇帝方向叩拜,全軍歡聲如雷。由於自此戰後,或許還有許多場戰鬥,但安史叛軍的精銳老底主力,已被李光弼消除,這場國難,全局奠定。是這個忠勇的男子,帶領著搖搖欲墜的大唐戎行,闖過了存亡攸關的坎!
哪怕在生命的最終時間,安史之亂平定的前夜,受盡誣害的李光弼調任泗州,卻仍然在沉痾纏身的情況下抱病上馬,平定本地叛亂,在部將們的淚眼婆娑中,為大唐流盡最終的血。763年,五十七歲的李光弼病故兵營,一向尖刻對待李光弼的唐王朝,這才想起盛大悼念,賜予謚號武穆(這是後來的大英雄岳飛,也曾享有的待遇)。但所有人都理解:李光弼,當得起!
※純妃的墓被打開後,發現了清朝的一大丑聞,乾隆曾想極力隱瞞
※歷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聖旨,見證一個王子對貧女最莊嚴的愛情承諾
TAG:縱古觀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