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燕趙大地:東方古人類的故鄉 5000年文明古國開啟地

燕趙大地:東方古人類的故鄉 5000年文明古國開啟地

在當代經濟文化建設中,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跳出地域看地域」。研究歷史文化也是一樣,要了解地域歷史文化的價值與地位,我們就要站在國家的高度、世界的視野,來審視地域歷史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長河中的地位與價值。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中華文明整體框架進行科學概括與把握。那麼,用什麼話來概述中華5000年文明呢?歷史學家蘇秉琦的這幾句話可以概括:「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上萬年的文明起步, 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兩千年的中華一統實體。」解讀燕趙歷史文化與使命,正是站在上述歷史背景下來進行的。

燕趙大地:東方古人類的故鄉 5000年文明古國開啟地


「燕趙」二字,是指春秋戰國時代的燕國與趙國。本文所談燕趙歷史文化,不是廣義的,而是狹義的,即河北歷史文化。歷史是一條河,自古至今川流不息。文化是這條大河沖積和沉澱而成的精神與物質之山,並在不斷揚棄和吸納中發展壯大。從這一理念梳理河北歷史文化,我們會發現七大特點。

其一,東方古人類的故鄉。河北陽原縣的泥河灣就是這樣的所在。首先,自20世紀初泥河灣古人類生活遺迹被發現以來,中外學者在那裡已進行了近百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先後發現小長梁、侯家窯、於家溝、馬圈溝等70餘處遺址。這些考古發現將人類活動年代上推到距今200萬年前,挑戰了國際上遠古人類從非洲奧杜維峽谷起源的學說。泥河灣因此被中外專家稱為「人類袓先的東方故鄉」。其次,歷代考古學家在河北及北京一代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磁山文化遺址等數以百計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特別是距今20萬年的「北京人」遺迹和距今3萬年的「山頂洞人」遺迹被發現,為東方古人類來自河北提供了堅實佐證。

其二,萌生華夏古文明的搖籃。研究中國神話,人們常提到「三皇」。雖然學界對「三皇」的解釋有爭議,但所涉及的人物都曾生活在河北,有的還在河北建都治理天下,而那個時期正是距今1萬年前後的中華文明起步時代。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盛傳於河北青縣,那裡至今仍完好保存著奉祀盤古的廟宇。伏羲史稱「人皇」。其創陰陽八卦、兄妹成婚的故事盛傳於河北新樂,相傳由五帝之一帝嚳興建的伏羲台至今是朝拜伏羲之地。被尊為中華之母的女媧,史稱「蝸皇」。在傳說中,其推磨成婚、鍊石補天、摶土造人、置婚姻、創笙簧、制禮樂、教稼佑民的地方就在今天河北涉縣中皇山一帶。因此,《太昊記》有:「女媧生於成筐,都於中皇,葬於鳳陵則此」的記載。通過田野考察,人們發現,在從保定易縣到邯鄲涉縣的太行山東麓的廣袤地區,有一條伏羲女媧文化傳說帶。他們的傳說故事雖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卻是華夏古文明艱難起步的生動寫照。

其三,5000年文明古國開啟地。如果說「三皇」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步階段,那麼「五帝」則是開創中華文明的先賢。黃帝、炎帝、蚩尤這三大首領率領各自部族,在涿鹿一帶相互征戰交融。最後,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其地位先後由顓頊、帝嚳、堯、舜承繼相傳。史學界將大約5000年前發生在河北大地的這一系列重大事件稱為「中華文明史的開端」,中國人也由此自稱為「炎黃子孫」。堯、舜時期,經濟發展、政治清明、社會穩定,被後世頌為「堯天舜日」盛世。禹治水身先士卒,「三過家門而不入」,由「冀」始劃天下為九州,成為史上開明有為君主的楷模。值得驕傲的是,河北既是「五帝」及其部落的主要活動區域,也是成就他們業績的根據地。

其四,戰國七雄有其二。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嬗變的時期,也是百家爭鳴、諸子並出的時代。實力強大的諸侯為爭王稱霸、圖謀天下,在一次次血雨腥風的攻伐廝殺中,分別將春秋之初分封割據的幾百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先後吞併。到戰國時代,中華大地上只剩下齊、楚、燕、趙、秦、韓、魏這「七雄」。從七大諸侯國的存世時間來看,以仁德立國的燕國存世最長,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其經四十餘代君主,歷時「八九百歲」。趙國從魏、韓、趙三家分晉算起,僅存世175年。如何評價這兩大諸侯國,學界看法不一。但歷史留給後人一句話,「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可見燕趙雙雄對河北歷史的影響之深。

其五,勇於開拓的精神品格。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所提到的「秦皇」「唐宗」「宋祖」,都與河北有密切關係。

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其在位時,規定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實行郡縣制。秦始皇創建的許多制度至今仍在沿襲使用。嬴政出生在邯鄲,他的母親是趙國美女趙姬。史書明載,嬴政在尚未歸秦前的少年時代隨母姓趙,當時名為趙政。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李世民為河北隆堯人,其祖陵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宋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祖籍河北清苑,其祖陵雖在宋遼戰爭中遭破壞,但大量遺迹遺物至今尚存。此外,南越趙佗,蜀漢劉備,後周郭威、柴榮等人,也與河北有著血肉聯繫。河北不僅為中國歷史貢獻了多位卓有成就的帝王,還誕生了大批能臣良將,如魏徵、宋璟、孔穎達、曹彬、李昉、呂端等。這些河北人傑前赴後繼、不畏強敵困苦、勇於擔當開拓的精神與品格,至今仍被傳頌。

其六,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走廊與熔爐。河北強悍堅毅的民風,形成於不同民族相互融合和地域內部不同人群相互交流的歷史過程中。歷史學家往往將其概括為「慷慨悲歌」「好氣任俠」「燕趙風骨」。這種融合了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民風,在當代則體現為勤勞、勇敢、正直、剛強、儉樸、誠信、忠義、守法、擔當、圖強。

其七,文學藝術絢麗燦爛。文學是作家心中的歌,藝術是匠人心中的夢。「歌」是時代的旗幟,「夢」是對美好的追求。受悲壯歷史和慘烈戰爭的影響,在河北歷代傳世文學作品中,有關邊塞的詩文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例如,高適的《燕歌行》、李華的《弔古戰場文》等。西漢的《陌上桑》、北朝的《敕勒歌》等作品則是燕趙文學的傑出代表。在藝術方面,河北有30多個地方戲劇品種,56個工藝美術門類。中國四大名窯河北有其二(邢窯、定窯)。俗話說「沃土出壯苗」。由燕趙歷史和燕趙人物造就的絢麗多彩的燕趙藝術,既是歷史文化發展的必然,也是多個民族以聰明智慧對這塊神奇大地作出的最生動的注釋。

(作者系燕趙文化研究會會長)

原標題:鄭一民:燕趙歷史文化與使命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鄭一民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