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甄夢初、張貴善夫婦與兩個兒子甄駕夷、甄抗夷。(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甄夢初(1909-1990),又名兆熊,號幹達。廣東省開平縣人,是建國以來廣東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醫之一,德馨粵南北,譽享省港澳。甄夢初是甄氏醫學的成大業者,先生善於尋求古訓,博採眾方。先生行醫60餘載,長居嶺南之地,瀏覽涉獵中醫各門派著作,尤對嶺南溫病一派研究頗深,熟讀葉天士、吳瑭、王孟英的醫籍,在實踐中靈活應用,他源於古籍,又不拘於古方,更有創新,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立意新穎,見解獨到。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研究,臨證多取法於葉天士的《臨證指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醫學理論。臨證時,重視四診、八綱,尤重舌脈二診之變化;注重「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治則於臨床的指導;治病重本,善抓主證分析,遣方靈活,用藥配伍嚴謹,藥味少,劑量輕,療效好,且善於採用療效顯著而易得的草藥治療各種疑難雜症。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治病於所到之處,救人於所活之時

生活在解放路一帶、上了年紀的老廣州大概還記得,解放初期,這裡的甄家醫館,名聲顯赫,口碑很好,醫館主人叫甄夢初。如今,作為廣州第一批名老中醫,甄夢初的名字並不為大多人所熟悉了,就算知道的,也只略知一二。其實,要講述甄夢初的行醫之路,還需從其父親甄顯松這一代說起。

甄顯松,開平新昌人。年輕時做過醫藥生意,也曾經漂洋過海,到美國做醫藥生意。根據甄家後人講述,甄顯松對醫學並不內行,是甄夢初的母親李瑞琴,從娘家把醫術帶到了甄家。

可以說,到了甄夢初這一代,甄家才算走上了專業從醫之路。用甄家後人的話來說,李瑞琴也只是業餘醫生,大多時候,看病只是盡一個鄉親的熱心,家裡並沒有開診所。甄夢初從小在家裡得到母親的言傳身教,便對醫學產生了興趣,開始涉獵一些簡單的醫學入門典籍。隨著醫學知識的積累,對醫道漸有所悟,醫學志趣漸濃,自此確立了懸壺濟世的志向。

儘管母親只是擅長手法整復,但對他的影響至深。加上自己後來讀書勤奮,接受了學校正規醫學教育,在醫學界中,很快就小有名氣。甄夢初在廣東中醫專門學校還沒畢業,就得到校長陳任枚的賞識,在廣東中醫院出任主診醫生。畢業後,小小年紀就已經在香港、澳門一帶開有醫館。1935年甄夢初在廣州惠愛西路(現中山六路)贊壽堂藥店開設分館,內、外、婦、兒各科均有涉獵,尤以內科雜病見長,年輕的甄夢初能在名醫雲集、競爭激烈的老西關佔有一席之地確非易事。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位於解放路與大德路交會處的甄家醫館如今已經被拆了,但不問政治、不分貧富救死扶傷的醫德卻應該傳承下來。

有人說,甄夢初是在經濟上得到妻子的支持,才能到處開設醫館。要知道,甄夢初之妻張貴善,出生大家族,是滿清旗人之後。其父人稱張百萬,為解放前廣州富商,當時西門口一帶都是其張家的店面。

話雖如此,但從動蕩年月的漫長的日子裡,可以看出,倘若甄夢初沒有一顆赤誠之心,幾十年的從醫之路是難以堅持下來的。日本入侵廣州時,他轉移到韶關,後來又到仁化一帶,儘管長年輾轉漂泊,生活不穩定,仍不忘開設醫館,救死扶傷。

1945年抗日勝利後,甄家醫館在韶關民生路復業。1946年12月甄夢初再赴香港九龍荔枝角道執業。翌年秋復回廣州,先後在越華路、惠福路、解放路開設醫館。直到1956年,國家經濟改制,廣東中醫院更名為中醫實驗醫院,他被聘進去工作,歷盡20多年的私人診所生涯才就此結束。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1978年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授予甄夢初的「廣東省名老中醫」獎狀。

關於甄夢初,族譜對其記載是:一生從醫,德高望重。確實,與現在的部分醫生相比,甄夢初不貪財,不貪權,是真正的醫生。八十多歲了,他還堅持看門診,如此忠心於醫療事業,實屬少見。1989年,在醫院的門診室,甄夢初病倒,被診斷為肺癌。八個月後,與世長辭。

富,不過三代。醫術的傳承,卻可以世代傳承,掰掰手指一算,到了孫女婿張忠德這一代,甄家可謂是四代行醫。令人讚歎的是,作為中醫世家,甄家不單醫術傳接了下來,醫德也傳承下來。

後代的從醫熱情和行醫原則跟甄夢初幾乎沒有區別,比如他們都習慣處處為病人經濟能力著想,給病人用最便宜、療效最顯著的葯。在記者拜訪甄家後人的前一天,兒子甄駕夷看門診的時候也突然病倒住院,情景跟當年甄夢初在門診室病倒多少有些相似。

「74歲了,岳父一個星期還看三天門診。」孫女婿張忠德對記者說。慶幸的是,與父親甄夢初的一病不起不同,七十多歲高齡的甄駕夷只是勞累過度,並無大礙。當他講述甄家往事的時候,仍然神態怡然,笑容滿面。他時不時用筆,在紙上對記者寫出生僻的中醫名詞,彷彿一個孩子,談起自己心愛的玩具,眼睛布滿快樂和無邪的光芒。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後世講述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甄駕夷(甄夢初長子)與夫人。

講述人:甄夢初長子,甄駕夷,廣東省中醫院醫生,已退休,但一星期仍看門診三天。

1、父親看病不問政治,所到之處都開設醫館

祖父甄顯松是開平三埠新昌人。在那裡,幾十條村都姓甄。祖父年輕的時候跟堂兄弟一起開藥鋪了,上世紀20年代,他到美國去,也搞點醫藥生意,但不是主業。

甄家的醫術是祖母李瑞琴從娘家那邊帶過來的。祖母不懂看內科病,她最拿手的是手法治跌打、骨折等外傷。雖然沒有開專門的診所,但鄉下親人朋友們都來家裡讓她看病。因為那時候,鄉下醫館開得很少,勞動受傷的人卻很多。

在醫學上,可以說,祖母是業餘的,不是專業的,她只是為鄉親服務。到屋子後面的農田找點生草藥,很方便,也基本上不用怎麼花錢。很多人以為祖父跟祖母認識是由於醫藥關係,其實他們是通過媒人介紹,相親認識的。

到了父親這一代,甄家才開始專業行醫。父親年紀小的時候,在家裡經常看祖母為病人接骨、消腫,耳濡目染,從小就深受影響。但是他跟祖母不一樣,主要不是治外傷,只是行醫以後,人們找到他治療骨傷,他照樣幫忙,採用的也是祖母手摸、眼看的手法。

父親是廣東中醫專門學校(廣東中醫藥大學的前身)頭幾屆的學生。20世紀30年代,父親在那裡念書,還沒畢業,就已經是廣東中醫院(廣東省中醫院的前身)的主診醫生了。那時候醫院跟學校都是私立的。學校的校長是陳任枚,他很賞識父親,他跟他的後代經常找父親和我看病。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甄夢初讀廣東中醫專門學校時的教科書。

如今珠村姓潘的老一輩都認識我父親和我,因為父親還沒畢業,除了在醫院掛職,還在珠村開了個藥店,經常到那裡去出診。畢業後,父親還在香港、澳門各開了一個醫館,他定時去門診。

3歲開始,我就跟在父親身邊了,他到哪我就跟到哪。父親在他所到之處,都開有醫館。

日本鬼子打進廣州的時候,父親轉移去韶關。他在位於民權路的朋友家開了一間臨時診所,一邊給病人看病,一邊籌備自己的醫館。

當時,韶關作為廣東的臨時省會,很多人北上。每天藥店里的病號也特別多,除了在自己的醫館給病人看病,父親還是活躍分子,熱衷社會活動。每天下午3點鐘過後,他就要到廣東省方便醫院(慈善醫院)去坐門診,那裡有很多難民、窮苦百姓在等他。父親年紀輕輕,已經聲名遠揚,他在方便醫院擔當醫務科科長,還被委任為韶關抗日醫療救扶隊的隊長,並於1946-1956年,先後兼任廣州市人力車行業工會惠福區醫務主任、廣州市茶居粉麵餅行業工會和廣州市立法行業工會常年醫事顧問,以及廣州市粵劇曲藝工作者、工人臨時代表會醫事顧問等職務。

在韶關開醫館,病人來看病,有錢就給,沒錢的除了不收錢,還送葯。國民黨的高官也有找他看病,比如當時主政的很多軍政要人李漢魂、余漢謀等。另外,國民黨押來的很多政治犯,他們手戴手銬,腳綁鐵鐐,父親也盡醫生的責任為他們看病。他看病從不問政治面貌。

日本人入侵韶關後,父親只有帶我們繼續北上,轉移去仁化縣。

每次逃鬼子,他經常是先把我託付給朋友,他墊後。去仁化的路途很長,水路和陸路交叉著走,過程很不順利,除了要躲避鬼子,父親還負責養活十八口人(包括堂親、夥計等)。後來把錢花光了,實在沒辦法,就把帶在身上能賣的都賣掉,包括珍藏多年的珍貴藥材,然後把得到的錢分給夥計,讓他們各自逃亡,自己卻身無分文。

在仁化安置下來後,父親繼續開醫館。但家裡非常貧困,我們經常要上山砍柴。日本人投降,我們回韶關住了一段時間才回廣州,這意味著父親也要捨棄他在動蕩年代一手經營起來的醫館。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甄夢初的行醫筆記。

2、「鐵破湯醫好許多肺結核病人

從韶關回廣州不久,他就去了香港謀求生計,後來又回廣州重開醫館。

每次我放學都會到父親的診所,看他給病人看病,我邊看邊學,不懂就問,這段時間,我學到了很多醫學上的東西,有時候遇到一些典型的病例,父親也會叫我稍加留意。

記得那時候最駭人聽聞的病是肺結核。很多病人得了此病似乎只有等死的份。父親配製的「鐵破湯」以中草藥為主,非常便宜,而且療效顯著,挽救了很多窮苦人的生命。

十多年轉眼過去了。1956年,全國實行公私合營,廣東中醫院改名為中醫實驗醫院,並聘請父親出任主治醫生。這是父親第二次任職於這間醫院,從此,他也結束了幾十年的私人醫館生涯。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後代訪談

嶺南中醫世家|甄夢初:醫學世家傳四代,父子病倒行醫時

甄夢初的孫女甄仲然與先生張忠德。

甄仲然:甄夢初孫女。現供職於廣東省中醫院。

張忠德:甄夢初孫女婿,1988年拜於甄夢初老先生門下,一心從醫,盡得師傳。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教授, 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嶺南甄氏流派傳承工作室負責人。

1、善用嶺南道地藥材,治療諸多疑難雜病

記者:你工作之前聽說過甄夢初先生嗎?

張忠德:他社會地位雖然很高,但沒架子,對護士病人都很好,我剛畢業時,就知道他在醫學界的名氣,總希望能被介紹去跟他學習。甄老師生活簡樸,也很樂意帶實習生,曾經手把手教我們把脈、開藥。我跟隨過他兩年,直到他去世。

記者:在醫術上,甄夢初老先生最擅長的是哪個門類?

張忠德:甄老師擅長治療疑難雜症,尤其對於痹症、癆症、小兒疳積、婦科疾病、外感高熱等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創立了「穿海湯」「魚白甘湯」「玉泉飲」等一系列方劑,而且靈活運用嶺南道地中草藥,用藥配伍嚴謹,非常注重葯對協同使用,藥味少,劑量輕,用藥不求名貴,常以尋常之葯救治疑難沉痾。

記者:聽說,你是甄夢初老先生最疼愛的孫女,他的事情你知道得最多?

甄仲然:從小我跟外婆住,6歲回家後,我只喜歡跟著爺爺一起睡,他最疼的就是我了。晚年生病住院也一直是我伺候,有時離開一會兒他都會不習慣。

記者:可查閱到的甄夢初老先生的資料並不多,學術資料上的記載也很少。

張忠德:是的。能查到的關於他的資料確實不多,網上搜索是這樣,圖書館同樣如此。這跟甄老師的為人處世的方式有關。他比較低調,國內外很多學術雜誌來向他邀稿,他經常拒絕,用他的話來說,他不要虛名,更免得惹上些麻煩。

2、珠江橋下,砸碎了很多古董

記者:新中國成立後,他曾經惹上麻煩嗎?

甄仲然:麻煩倒沒有。不過奶奶(張貴善)出身大家族,陪嫁過來有很多的古董、古書,這在當時對一個家庭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記者:出事了嗎?

甄仲然:有一段小插曲。「文革」初期,爺爺被抓去關了一個禮拜,家裡住滿紅衛兵,他們日夜抄家,後來找不到證據,才把爺爺放了。

記者:找不到證據?你家事先已準備好?

甄仲然:是的。預料到時局不對,家裡早就做好了準備,家裡人已經把少部分書籍運回鄉下。那時候,我們家住在解放路,爺爺連夜請了幾個工人,把古董運到珠江邊砸爛,然後沉入珠江。聽他說,丟棄古董的位置就正好在如今的珠江橋底下。剩下的古書則大部分燒掉。另外,祖傳泡製的葯也不敢留下來,在這期間全部丟掉。

記者:甄夢初老先生後來還受到打擊嗎?

張忠德:後來倒也沒有受很大打擊。當時,他已經是省軍屬的私人保健醫生,很多高官。都找他看病,比如省長劉田夫,大家會給他面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確實找不到證據。這段時間,甄老師生活過得倒還不錯。

記者:聽說到了晚年,他還堅持看門診。

張忠德:對。當時81歲了,他還堅持看門診。在病倒的當天上午,他還在給病人看病。病倒後,到醫院檢查,我們才知道他得了肺癌。8個月以後,他就去世了。■

【來源:摘編自《嶺南中醫世家》,南方日報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南方都市報著,主編:宋金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中醫藥 的精彩文章:

海馬能補腎壯陽、散結消腫,如何搭配煲靚湯?
不想吃早飯其實是種病!原因有四個

TAG:廣東中醫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