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詩經》里的中藥那麼美!沒讀過就太可惜了!

《詩經》里的中藥那麼美!沒讀過就太可惜了!

小編說:距今2500多年的《詩經》所涉甚廣,吟詠的對象包括如今的中藥車前子、桑葉、貝母、葛、艾等。《詩經》還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本草起源及藥物功用的珍貴史料。以詩家的眼光來看,《詩經》的作品或比或興,或顯或隱,意旨深微,乃千古絕唱。本文作者則嘗試用醫家的眼光來觀照,尋思演繹,一探究竟。

「采采芣苢」——車前子治不孕症

「采采芣苢」出自《詩經·周南·芣苢》,芣苢即車前。用車前子助孕乃遠古的風氣,誦讀此篇,古人以「有之」「掇之」「捋之」表達了農家婦女在採集車前子時的歡快心情。以車前子「令人有子」(《別錄》),焉能不樂!

《詩經》里的中藥那麼美!沒讀過就太可惜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車前子甘淡而寒,功善利水通淋,說明它能助腎之氣化;其液質稠粘,能益陰液,《別錄》說它「強陰益精」;這就表明車前子具有「補」與「通」的雙重作用。一般而言,利水葯有傷陰之嫌,養陰葯有礙濕之弊。但車前子養陰、利水兩不妨,品質優異。

車前子益精即能強腎,腎主藏精,乃先天之本,關乎人的生育功能。沖為血海,任主胞胎,雖然婦人調經種子注重調理沖任二脈,然而沖任隸屬肝腎,與腎氣的盛衰息息相關。車前子益腎化氣以調沖任,若沖任虛衰,車前子之補助胞宮攝精成孕;若胞宮不潔,車前子之通能清泄瘀濁,啟宮以助孕。其妙用如此。

現代臨床婦女不孕症大多有明確的診斷,譬如輸卵管堵塞、子宮內膜異位、多囊卵巢等。這些病證乃癥瘕結聚之屬,系濕痰、瘀血阻滯積久而成。濕聚與瘀阻均與氣化不行有關,可謂同源而異派。因瘀停而濕阻者,化瘀即能行水;反之,因濕阻而瘀停者,濕化而瘀自行。車前子疏通絡脈以行氣化,能行水亦能行瘀,且有祛邪而不傷正之妙。擇用於上列諸證,有助於消積水、化癥結,這就賦予車前子助孕以新意。醫聖張仲景曾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療婦人腹中癥瘕,以余之見,消癥用利水滲濕之茯苓與用車前子行瘀同義,可見利水滲濕葯與活血化瘀葯可分亦不可強分。

車前子同樣適用於男子精少、精弱不孕之候。早在《千金方》就載有七子散(五味子、牡荊子、菟絲子、車前子、菥蓂子、蛇床子等)以療「丈夫風虛目暗,精氣衰少無子」。方中採用多味種子類中藥,子乃生氣所鍾,能助化機,萬物不化則不生,故其功獨勝。明人張時徹《攝生眾妙方》所載五子衍宗丸亦為填精種子之良方,藥用:枸杞子、菟絲子各240克,覆盆子120克,五味子、車前子各60克,上藥焙晒乾,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下九十丸。稱其「男服此葯,添精補髓,疏利腎氣,不問下焦虛實寒熱,服之自能平秘」。諸子甘潤酸收,養之、斂之,聚精氣以益下元。車前子補而能通,此方作佐使之用,既可行補藥之泥滯,又能清利水道,水道清則邪熱去,邪熱不擾精室則精關自固。通以濟澀,此之謂也。

「隰桑有阿」——桑葉有固澀之功

《詩經·小雅·隰桑》是一首情詩,「隰桑有阿,其葉有沃」,低濕地里的桑樹多美!其葉肥嫩柔潤。「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孔膠」,膠固之意。女子見了心愛的人,情意膠漆難分。桑葉善疏散風熱,又能收斂固澀,「孔膠」的隱喻不難體悟。

《詩經》里的中藥那麼美!沒讀過就太可惜了!

「散」與「斂」是對待的統一,包含在一物之中乃自然之道,倘拘滯一義則失之偏頗。稽之往昔,用桑葉散風寧嗽、清肝明目者不知凡幾,用其收斂固澀,以止汗、止崩漏者甚稀,其理亦未暢發,誠為憾事。近人張錫純深具卓見,謂桑葉「涼而宣通,最解肺中風熱,其能散可知;又善固氣化,治崩帶脫肛,其能斂可知。斂而且散之妙用,於肺臟闔辟之機尤投合也」。張氏細心體驗,觀察到桑之嫩葉含有液汁,「嫩葉採下,葉蒂必有白漿,故能於人有補益」。白漿稠粘,宜其能斂能固,這和當代一些老葯工說桑葉「味甘微苦澀,久嚼稍發粘」(《中藥材手冊》1959年版)相契合。從「孔膠」到澀粘,古今呼應,這就解開了桑葉能固澀的奧秘。

用桑葉止夜汗出自宋代洪邁《夷堅志》,嚴州山寺有一僧人,形體羸瘦,每夜就寢遍身汗出,衣皆濕透,二十年無葯能療,監寺教以用桑葉一味,乘露新摘,焙乾研末,米湯下二錢(6克),數日遂愈。並說桑葉干者亦可用,但藥力不及新采者。余以為桑葉研末服用之法值得注意,蓋桑葉能散,以氣勝,取其清香之氣、輕揚之性以發散之;斂,以質勝,取其甘苦而澀之味、粘稠之質以固澀之。當代已故名醫魏龍驤亦喜用此法,留下了「桑葉止夜汗」的醫話膾炙人口。魏龍驤謂:「連遇夜汗者數起……不期信手拈來,皆成妙用,無不應手。」

清末明初之醫家傅青主,曾制「加減當歸補血湯」(當歸、生黃芪、三七根末、桑葉)以療婦人血崩。傅氏認為桑葉「滋腎之陰,又有收斂之妙耳」,其言良是。此方用14片桑葉入煎劑,以其能固下元。余以為若作末服之,固下止崩之功將更勝一籌。

桑樹通體是寶,桑葉、桑枝、桑皮、桑椹均具藥用價值。清人陳士鐸《本草新編》說桑葉「善補骨中之髓,添腎中之精,止身中之汗」,能「扶衰卻老」。一味平常易得之品,功用神奇。蠶食桑葉吐絲結繭,僵蠶、蠶繭均為治療糖尿病之良品。筆者驗證,因桑葉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固下焦氣化,糖尿病口渴、尿頻,證屬氣陰不足者,用之有一定的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索。

「言采其蝱」——貝母解郁

「言采其蝱」出自《詩經·鄘風·載馳》,「蝱」是「莔」的借字,《爾雅》:「莔,貝母。」作者(許穆公夫人)胸中憤懣,抑鬱之氣難伸,「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要在山坡上采些貝母。用貝母解郁起源於此。宋代陳承《本草別說》進一步闡釋:「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故《詩》云:言采其蝱……今用治心中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一般說來,散心胸鬱結之氣當用芳香辛通之品,或辛開苦泄之劑,用清潤的貝母其義何在?於後人有何啟示?

《詩經》里的中藥那麼美!沒讀過就太可惜了!

氣本無形,氣鬱引發的愁苦、煩悶、恍惚等雖不可名狀,但神志不安則一。氣鬱不舒則津液敷布失常,化熱傷陰,生燥生痰,遂使脈道不利,營衛周流失度,周身違和,形體不安則神無所寄,於是上述諸症生焉。這一病變的機理,與《金匱》百合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類似。肺主氣,朝百脈;心主血,藏神明。貝母甘、苦微寒,能潤肺又能清心,潤肺則滋燥,氣化自行;心清則火戢,脈道不澀,於是營衛周流,五臟受蔭,臟安則神安。余嘗思《詩經》遠早於《傷寒》《金匱》,張仲景用百合治療多種精神恍惚的病證與貝母解郁何其相似。百合能安神,貝母也能安神。臨床常用的百合地黃湯亦是從心肺著眼,與貝母之潤肺清心所主病證略殊,但大法不離。百合地黃湯證未嘗無郁,竟未用一味理氣解郁之品。以津液不布,臟器燥急,正須甘寒之品滋之、潤之,清潤即具流通之意;若過投香燥,傷津劫液,則脈道愈澀,郁反不解。此證治的要義所在,不可輕忽。

貝母有川貝母、浙貝母之分,若就解郁安神而言,川貝母適用於無形之氣鬱,浙貝母適用於有形之痰郁,此又不可不辨。

要之,古人對藥性的認知,源於生活、源於實踐、循乎自然。《詩經》的記載雖片言隻語,但智慧之光照古騰今,願此光永續,昭示未來。■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中醫藥 的精彩文章:

海馬能補腎壯陽、散結消腫,如何搭配煲靚湯?
吃得多,老得快,壽命短……5大理由讓你少吃點!

TAG:廣東中醫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