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鑒賞
賞析名家詩詞,聆聽名家心聲,領略名家風采。詩詞名家,與你一起品讀名家詩詞!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唐】李白
其一
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臨當上馬時,我獨與君言。
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
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
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源。
其二
君思潁水綠,忽復歸嵩岑。
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
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譯文】
點擊右邊的按鈕,可以向下滑動,閱讀全文
其一
何處是我們分手的地方?我們已經送到這京城的青綺門。
姬揚著其蓮藕般的手臂,把我們招進酒樓醉飲。
當您上馬即將東行的時刻,請聽一聽我的肺腑之言:
您看那芳蘭正被狂風摧折,日邊的樹枝上則聚集著喧囂的雀群。
您一定記得晉代郭瑀手指飛鴻的故事,而我這籠中之鳥心裡卻充滿了矛盾。
祝您一路順風,穎水源頭將是我們共同的歸隱之地,同歸何必有早晚之分?
其二
您因懷念久別的穎水,又要回到穎水源頭魯山歸隱去了。
穎水邊不要像許由那樣用清水洗耳,您要洗一洗自己的心。
洗耳只不過是徒買虛名,洗心才能心純情真。
高隱東山的謝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為他忘不了解救蒼生的重任。
【注釋】
點擊右邊的按鈕,可以向下滑動,閱讀全文
裴十八圖南:即裴圖南,李白的友人,生平不詳。因排行第十八,故稱裴十八。唐代風尚,以稱人排行為高雅。嵩山:五嶽之一,在今河南登封縣北。
青綺門:長安東城最南邊的一個城門,本名霸城門。因其門青色,故又名青城門,或青綺門。
胡姬:唐代胡人酒肆中的侍酒胡女。
延:招呼,邀請。
芳蘭:芳香的蘭草。
飛鴻:以飛鴻比喻超脫世外的隱士。舉手指飛鴻,據《晉書·郭瑀傳》記載:晉人郭瑀隱居山谷中,前涼王張天錫派人去召他,瑀指著飛鴻對使者說:「這隻鳥怎麼可以裝在籠子里呢?」這句表示自己要像鴻鳥一樣展翅高飛,離開長安。
難具論:難以詳說。
「同歸」二句:我們早晚都要離開長安,一起隱居在清澈的潁水河畔。同歸,指一同歸隱。潁水,即潁河,發源於河南登封縣嵩山西南,流經登封四十公里,繞箕山而下,流入淮河。清源,源頭水清。
忽:倏忽,很快的意思。嵩岑:嵩山。
洗耳:典出許由故事。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今箕山有許由冢、洗耳池。
買名:騙取虛名。
謝公:指晉太傅太保謝安。其早年隱居浙江上虞縣東山,時人希望他出山從政,謂:「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後苻秦攻晉,謝安為征討大都督,大破苻堅於肥水,以攻拜太保。
【鑒賞】
天寶二年(743),李白在翰林。唐玄宗無意重用他,更加上楊貴妃、高力士、張垍等屢進讒言。於是,他初到長安懷抱的希望終於破滅,打算離開長安。本詩正作於此時。
詩的開頭,點明送別的地點。「長安青綺門」,是東去的行人辭別京城的起點,自然會使人想起種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橋。這個地方原本就蘊蓄著歷史的感慨,加上酒店裡胡姬殷勤招呼,舉杯在手,更覺得思緒萬千,別情無極。在朋友臨當上馬,相別即在頃刻之際,詩人含蓄地傾訴了他的肺腑之言:「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這看起來似是寫眼前易見之景,但實是暗喻心中難顯之情。芳蘭摧折,賢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鳥雀喧囂,奸佞之臣得志猖狂;風吹、日沒,則是政治黑暗,國勢漸衰的寫照。在知友臨別之際,道出這麼兩句,彼此都很瞭然,而卻包含著多麼深廣的憂憤呵!現實既是如此,詩人又怎樣考慮他們彼此的出處行藏呢?「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手指飛鴻,並不一定是送別時實有之景,也是暗喻心中欲言之志。「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揚雄《法言·問明篇》)。象鴻鳥一樣高飛,離開長安,固然是對政治污濁的深惡痛絕,同時也還有出於實際的全身遠禍的考慮。「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源」,表明兩人對現實的認識很清醒,歸趨也正相同。「潁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堪為歸隱之地;又是歷史的,更符歸隱之情,許由的流風未歇,也正似潁水的清源不竭。這也就暗含著對裴十八歸隱的讚賞和慰藉。
這個詩題下的兩首詩,雖可相對獨立,若就思想內容而言,前一首有待後一首才更高,後一首則須有前一首才完足。如果詩意僅止於同歸潁水,追蹤許由,那還只是一般詩人的手筆,而到了第二首把詩意翻進一層,才是李白所獨到的境界。
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潁水綠,忽復歸嵩岑。」「您想念著碧綠清澄的潁水」,這一句把歸隱的願望寫得多麼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體的、美好的、能夠感觸的形象。「忽復歸嵩岑」,「忽復」兩字現出人的個性和情態,何等灑落,何等爽快,敝屣功名富貴自在不言之中了。「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許由洗耳的典故,用得靈活入妙。詩人在這裡把許由這位上古的高士,臨時拉來指桑罵槐,這是因為唐代以隱居為手段達到向上爬的目的者,大有其人。李白很鄙視這種假隱士,所以他說不洗心而徒事洗耳,則是矯情作偽,欺世盜名。詩人認為不論是進是退,或隱或顯,唯真正有經世濟民的抱負和才幹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賢。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謝安,正是這種典型。「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末句是詩人與友人臨別贈言,相互勸勉、慰藉之詞,洋溢著積極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說這首詩:「只寫送別事,托體高,著筆平。」所謂「托體高」,即以立意為勝;「著筆平」,即無句可摘。這種寫法,質樸自然,不事藻飾,直抒胸肊,實為漢魏風骨的繼承。它不在於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於全篇的渾成,即全篇作為一個整體,鑄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使讀者想像和體會到其人的胸襟氣度、思想感情。由於詩的概括力很強,把豐富的思想感情緊縮在具體的形象之中,所以讀來醰然有味。這種藝術造境,決不是那些鋪錦列繡,雕繪滿眼之作所能比擬的。(徐永年)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本欄目鑒賞部分來源於《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譯文和注釋來源於網路,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李白《灞陵行送別》鑒賞
※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