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場變法,得罪了全世界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公元1069年,宋神宗繼位的第三年,一場大刀闊斧的變法運動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帷幕。眾所周知,這場改革的主刀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宰相王安石。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推出了一系列新法措施。在財政方面有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保甲法、置將法、保馬法等。此後,又頒布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
其中,最受後世關注的還是關於財政方面的改革:
(點擊放大)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藉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可是王安石本人,卻因為這場變法,幾乎得罪了所有人,最後眾叛親離,落得一個「孤家寡人」的下場。
01 得罪了同僚夥伴
改革,從來就不會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如果希望改革能夠成功,就要最大限度的爭取更多人的支持。
然而從始至終,不管反對者出於什麼原因,哪怕是針對變法帶來的問題和隱患而出於好意的提醒和勸阻,王安石全都一棍子打死。這種將內部矛盾轉化為敵我矛盾的做法很快將朝堂上下分為兩個陣營,君子與小人的撕扯甚囂塵上。而與他反目的不乏他仕途上的伯樂與摯友。
韓維,宋神宗還是潁王的時候就跟隨著他擔任記室參軍一職。他談論時政經常得到潁王的誇獎,可他每每擺手表示:「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幾次三番,王安石便給神宗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即位之初,宋神宗便迫不及待的想要見到王安石。後來王安石的火速提拔都與韓維的直接引薦不無關係。但韓維因為在變法一事上,與王安石「議論不合」,好友反目,甚至遭到了貶黜出京的命運。
歐陽修,曾多次舉薦過王安石,四處向人稱讚他「德行文學,為眾所推,守道安貧,剛而不屈」。又特別地誇讚他的文采:「小王天下第一,堪比李白韓愈。」結果因為變法二人的關係勢同水火。歐陽修在地方上不僅拒不執行「青苗法」,而且上疏直言其害。然而奏疏石沉大海,歐陽修於是主動提出退休。當時很多人挽留他,而王安石卻放出狠話——善附流俗,以韓琦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何用?二人從此成為陌路。
司馬光,很多人認為如果不是後來的變法之爭,二人很可能是一輩子的摯友。司馬光對小自己兩歲的王安石可謂推崇備至。在王安石初行新法遭到眾人圍攻、彈劾時,司馬光還極力替他開脫。但隨著新法弊端日顯,他漸漸改變了主張。他給王安石寫信,以昔日摯友的身份,委婉批評他——介甫固大賢,其失在於用心太厚,自信太過。可惜這封措辭委婉的信不僅沒能說動王安石,還讓二人從此開始交惡。從某種角度說,司馬光就是另外一個王安石。二人在宋神宗面前互相攻擊,一直到有他沒我,有我沒他的地步。宋神宗畢竟是支持改革的,所以司馬光請求外放,去了洛陽,專心著述。
因為和王安石意見相左而被逐出朝堂的名單很長很長:富弼、文彥博、劉述、劉琦、錢顗、程顥、張戩、范純仁、李常……這些人有的德高望重,一呼百應;有的年富力強,雷厲風行。他們原本都可以成為王安石改革的助力,卻最終都成為他的阻力。就連王安石的親弟弟都站到了他的對立面。到了變法後期,王安石身邊幾乎已經沒有可倚重之人。
02 得罪了天下百姓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可等真正落實下去,很多初衷都變了味。
《清明上河圖》局部
朝廷頒布法令後,需要各級管理機構執行。然而不少地方官吏在執行新法時,故意加以曲解,使新法不僅不能收到好處,還帶來種種弊端。
如「免役法」本應按戶民的等級收免役錢,但戶民的等級是由地方官員擬定的,他們故意將貧困戶提高等級,而將富裕戶降低等級,這樣使得新法變成對富裕戶有利了。遇到災荒年景,這筆錢也不能免除,相當於增加了一條苛捐雜稅。
還有「青苗法」規定要收百分之二十的利錢,但許多官員為了政績,竟強迫百姓借貸。「保甲法」為的是降低軍費開支,加強農村的封建統治秩序。結果卻是朝廷連續向西夏和遼國用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搞得百姓民不聊生。有開封老百姓為了逃避保甲法,甚至自己割指斷腕。這些問題反映到朝廷後,王安石卻表現得不以為然。
不久,一副名為《流民圖》的畫作在朝廷內外炸了鍋。有個叫鄭俠的地方官,用寫實的手法描繪了大旱天氣下老百姓家破人亡流落街頭的景象。
原作遺失,此為明代周臣的《流民圖》
為了進一步加重分量,他還附了一份《論新法進流民圖疏》,請求朝廷罷除新法,並言之鏗鏘:「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斬臣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鄭俠反對新法,並非針對王安石。相反,他一直銘記王安石對他的知遇之恩。只不過後來鄭俠科舉入仕,親歷了王安石暴風驟雨般的新法頒布過程,也看到了新法實施後對百姓生活帶來的影響。於是他任期一滿,就立即進京述職,獻上畫作,彙報實情。
坦率的鄭俠,將此舉視為報恩。可他那副畫作,卻成了壓倒新政的最後一根稻草。
03 失去了最強後盾
之前我們講過,宋神宗是個渴望做出一番事業的皇帝。他有志向,有血性,所以最初在他聽到王安石的「三不足」理論時,立即被其「矯世變俗」的大無畏精神所震撼。所謂「三不足」,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十五個字,擲地有聲,激發出了這位年輕皇帝的好勝與自負。於是,他將反對者一個個逐出了京師,為新法的推行掃除了障礙。
可是,隨著變法在民間引起負面效應越來越多,神宗也越來越不安了。
太皇太后以及皇太后整日哭哭啼啼,對神宗說:「你看,王安石都把天下攪亂了。」看到鄭俠獻上的《流民圖》後,宋神宗更慌了。他拿著《流民圖》問王安石:怎麼會這樣?
王安石依然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樣子,說這都是小事,沒必要因噎廢食。
宋神宗對王安石的冷漠和專斷,已經忍無可忍。他在看到《流民圖》的第二天便毅然下令,要求開封府發放免行錢,三司使查察市易法,司農發放常平倉糧,三衛上報熙河用兵之事,諸路上報人民流散原因,青苗、免役法暫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罷除……他一口氣發布了八條措施。緊接著,神宗又發布了《責躬詔》,求各方直言。
隨著這對君臣蜜月的結束,王安石在一片罵聲中離開了政治舞台。
晚年的王安石很孤獨。在金陵半山園,他作《千秋歲引》,描繪下了眼前的秋景——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颱風,庾樓月,宛如昨。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它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閑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在詞的下闋,他用了兩個「無奈」,一個「可惜」,讓人感到不盡悲涼。這就像一個曾經夢想改變世界的理想主義者最後的嘆息。
為了堅持變法,他不惜與全世界為敵,這種勇氣和執著值得敬佩。可是,他有沒有想過,當他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還有誰與他並肩戰鬥呢?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