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上海:蔣介石一生最後悔的誤國決策
原標題:決戰上海:蔣介石一生最後悔的誤國決策
蔣介石選擇決戰上海,主要寄望西方大國的出手,想複製第一次淞滬抗戰的先打再談的成功模式,通過先下手為強,把日本徹底趕下海。然而,上海戰局的發展,讓蔣介石的如意算盤崩盤了。
據蔣緯國回憶,抗戰期間,他經常聽見蔣介石在浴室里發出恐怖的叫喊。這是蔣介石在抗戰絕境中的悲鳴,長嘯中有對巨大壓力的排泄,肯定也有無盡的痛悔。
蔣介石在抗戰中的決策有很多,決戰上海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決策之一。
1937年10月下旬,經歷淞滬戰場數月的激戰,中國軍隊早已疲憊不堪。此時他們正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向後方撤離,以求保存實力與日軍再戰。然而就在軍隊撤退時,蔣介石卻突然下達了停止撤退回防的命令。剛撤退又突然停止撤退,兩道截然相反的命令給中國軍隊內部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可能連蔣介石自己都沒有想到,這道停止撤退的命令將會給整個軍隊乃至整個國家帶來怎樣的影響,蔣介石為什麼會下這樣的命令呢?這道命令的下達將產生怎樣的後果?
1937年9月,淞滬會戰的局勢越發對國軍不利。漸漸處於主動的日軍還在不斷增兵。而國軍經過長時間戰鬥的損失,原本唯一的兵力人數優勢也在消失,再加上空軍的損失與海軍的全軍覆沒,此時的國軍已是強弩之末,撤軍似乎成為當時保存實力最好的選擇。但在這個問題上蔣介石卻又開始舉棋不定。
此時身在前線的指揮官,難道就沒人向蔣介石提出撤軍的建議嗎?李宗仁在回憶錄中寫到:淞滬會戰至此,我軍已成強弩之末。亟應後撤,然委員長意氣用事,嚴申命令,有擅自撤退的,軍法從事。根據李宗仁的說法,蔣介石的「意氣用事」是軍隊沒有後撤的原因。然而,蔣這番「意氣用事」到底是因為什麼?
10月26日蘊藻浜被日軍突破,大場鎮失守,日軍直逼蘇州河。國軍自上海市區撤退,李宗仁,陳誠等將領向蔣介石建議撤守蘇州河防線陣地,往吳福線、錫澄線移轉,為什麼要向這裡轉呢?原來吳福線、錫澄線築有堅固的要塞,被稱為東方的「馬奇諾」。退守要塞,可以使中國軍隊以逸待勞,同時遠離海岸,減小日本海軍的攻擊,並將日軍的補給線變長。蔣一度同意這一建議。
淞滬抗戰開戰前,第5軍第261旅的全體官兵在「不滅倭寇,誓不生還」的誓詞上簽名
正當國軍有計劃地從淞滬戰場撤退時,蔣介石卻又突然下達了回防的命令。這道命令,不僅令國軍士氣受挫,更大的影響是造成了整個軍隊的混亂,朝令夕改也是造成整個淞滬會戰大潰敗原因之一。
原來,蔣介石一直幻想國際社會能出面干預日本。他每一次決策都會參考國際最新消息,當他聽聞國聯要於11月3日召開九國會議,討論中日之戰,便下達了回防命令。正是由於蔣介石一直抱有這種幻想,使他在會戰之初不惜貽誤戰機,推遲進攻時間;在戰爭進行中,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給敵人以喘息機會;又在撤退時,命令撤退中的部隊回防。
蔣介石在這場大規模會戰中作為最高決策者,做出不少正確的決斷和部署,對於未來抗戰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是在指揮中也犯有嚴重失誤,以至造成本來可以避免的嚴重損失。但是他的錯誤絕非偶然,有其深刻的政治、軍事、體制上的原因。
11月5日,日軍第十軍從金山衛登陸。9日松江失守,蔣介石下令撤退,但此時部隊序列已亂,整個撤退成為了大潰退。加上日軍戰機的空襲,國軍損失慘重。
19日和26日,國軍棄守吳福線、錫澄線,淞滬會戰結束。
2月7日,江陰要塞失守,南京岌岌可危。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竟不分步驟,全線盡撤,絕無規律,痛心盍極!」可見他對自己的決策痛心至極。
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失敗告終。暴露出了中日兩軍實力間的差距、最高指揮層的失誤、以及各兵種間缺乏配合等一系列問題,但是這場戰役中中國軍隊頑強的戰鬥,使日軍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口號破滅,讓國際社會見到了中國對抗侵略者的決心,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
這場戰役實現了蔣介石國內政治統一目的,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在全民抗戰大背景下,都不惜血本將自己的全部實力投入進來,使當時經歷了長期軍閥混戰的中國,在軍事、政治上形成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蔣介石當初選擇在上海與日本決戰,並非迷信「中國歷史上,由北攻南者無不勝」的說法。所謂誘敵東進,是淞滬會戰失敗後的官方託詞,蔣介石肯定清楚,日軍通過上海登陸侵華,遠比從北往南進攻方便,畢竟,上海離日本本土更近。
蔣介石選擇決戰上海,主要寄望西方大國的出手,因為上海是這些西方國家的利益集結地,蔣介石想複製第一次淞滬抗戰的先打再談的成功模式,通過先下手為強,把日本徹底趕下海,再把英美法西方大國拉進來,通過國際調節一舉解決日本問題。他一度甚至在等待蘇聯進攻日本。
然而,上海戰局的發展,讓蔣介石的如意算盤崩盤了,一發而不可收拾,對於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場名義上雖敗猶榮的戰爭,實際上宣告中國外交戰和消耗戰的徹底失敗,國軍在上海損失了百分之六十的精銳,過早耗竭實力,無力再對日軍組織有效的防守,致使開始了千里大潰敗,南京及大半中國相繼淪陷,中國資源富裕地區全部被日寇佔領。
當蔣介石被日軍包圍在中國西南邊陲時,發現自己再無以空間換時間的資本後,是否會反思自己當初的抗戰時機及抗日戰場的選擇呢?
淞滬會戰使得持久戰的理論受到質疑,淞滬會戰後日本佔領了中國廣闊的疆域,八年侵華戰爭中,大量使用中國戰略資源,蔣介石最後只能等待美國通過飛機飛過珠峰輸入的援助了。
※1952年澳門關閘事件,毛澤東批示:「葡萄牙是小國,可以寬大處理。」
※北伐!北伐!中國歷史上的十二次北伐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