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涇縣汀溪移民變遷記

涇縣汀溪移民變遷記

原標題:涇縣汀溪移民變遷記


涇縣汀溪移民變遷記

徐曉毛


微信版第364期


汀溪鄉,皖南涇縣東南部的一個山區鄉鎮,距縣城19公里。全鄉總人口14200人,約一半以上是湖北、安慶等地的移民,這批移民在此繁衍生息有100多年,從過去的難民到現在的移民後代,由生活的漂泊者到今天子孫的安居樂業,經歷了不平凡的過去。


據當地一位王姓老人介紹,他們的祖輩是在現住地發生瘟疫的情況下到此居住的,當時朝廷下令人口密集的湖北移民下江南,有些移民不願,政府就派士兵強行綁架遣送到皖南住地。這批移民到達當地後,開始了自給自作的農耕生活,白天一般幫當地人打工,挑茶葉到寧國府等地去賣;夜間在山頭上開荒種地,主要耕種大豆、玉米、紅薯、南瓜等糧食植物。山上野豬較多,他們就放鞭炮驅趕。為了生存他們主動與當地村民友好相處,當地人也沒有把他們視為外人,積極幫助他們修建茅屋、開荒種地、飼養牲畜家禽,發展生產。蘇紅村有個王姓大戶,接納了一名周姓孤兒在家打工,周姓男子十分勤勞,起早摸晚幫助東家幹活,贏得了主人的好感,主人不僅給該男子娶了妻,還拿錢給他在汀溪橫路村買了土地。後來該男子在橫路安居樂業,目前有不少後代在那裡居住。


汀溪還成立了湖北商會,商會會長由全體移民集議推舉產生,由當地德高望重的移民人士擔任。商會的主要職責是調處各類矛盾糾紛,興辦教育,處理突發事件,開展濟貧幫扶等活動,為移民排憂解難。清朝末年,紅星村一張姓移民,在宣州周王娶了媳婦,婆媳關係僵化,媳婦一次尿床,婆婆要媳婦頭頂著被子曬陽,媳婦不甘婆婆侮辱,在自己房間上吊自盡。娘家得到消息後,親戚、家族出動18頂大轎,連夜從宣州趕往涇縣鬧喪,將屍體用木棍撐放在堂間香火台前,婆家準備的菜肴,上一桌掀一桌,事情鬧得很大。



當時的湖北商會由會長出面帶領幾名理事,同對方的代表談判,主動賠禮道歉,說明原委,安定對方情緒,防止事態擴大。最後達成調解協議,媳婦按當地風俗習慣入土安葬,婆婆向來賓賠禮道歉,主動承認自己的做法錯誤,併當眾宣誓懇請大家原諒,不要像她那樣做出不理智的舉動,至此平息了事態。商會還積极參与地方事務管理,修橋鋪路、濟困幫扶、興辦教育等,辦起了兩所私塾學校,動員移民孩子上學讀書,接受教育。移民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大家都能攜手相助、慷慨解囊。


汀溪鄉是革命老區,早在土地革命時期,黨組織就在此活動,是涇縣最早建立黨組織的地方,涇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吳小鳳,當時以教書為掩護在此從事革命活動,後光榮犧牲在當地一個叫羊皮坦的地方。新四軍「皖南事變」突圍時,傅秋濤率部曾在桃嶺村作短暫休整,後到達江北鹽城與新四軍主力會師。當地移民也積极參加革命活動,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還有不少移民為革命事業犧牲在戰場上。


傅秋濤(左三)


解放後,移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發展生產,不斷改善民生,先後修通了白洗公路和古漕公路,開通了堪稱「皖南川藏線」的桃嶺六道灣公路,修通了連接蔡村、寧國方塘的公路,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他們重視教育和醫療衛生,解放初就辦起了衛生院、學校,移民可就近看病,子女可就近上學讀書。人口鼎盛時期,村村有學校、有鄉村醫生。不少移民子女通過讀書考上了中專、大學進而走上工作崗位。最典型的要數盛守南一戶,1977年恢復高考後,他3個兒子連續考上重點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大兒子盛滌倫曾任西安某軍工企業研究員,二兒子盛士倫現在德國西門子公司任研究員,三兒子盛倫顏在上海一家企業擔任經理。盛氏三兄弟成了當地移民崇拜的偶像及學習的榜樣。


全鄉移民積極發展生產,與當地村民一道創建了檀皮、潦草兩大優質宣紙原料基地。大力發展優質茶園,移民後代張祥雲創辦了安徽蘭香茶葉有限公司,並註冊創製了「汀溪蘭香」茶葉品牌。「汀溪蘭香」多次榮獲國內國際金獎,成為消費者喜愛的名牌產品。


汀溪鄉現已成為宣城市重點自然生態保護區,相繼建設了水墨汀溪4A景區、桃嶺六道灣景區、九里嶺景觀景區等,增設了桃嶺六道灣、九里雲海、美麗鄉村觀景台、茶園風光等最佳攝影點。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全鄉現有各類農家樂100餘家,農民自發成立了農家樂旅遊協會,通過微信網路平台做生意,90%以上移民得到了旅遊發展帶來的實惠,移民收入明顯提高,與外界聯繫更近更緊密,生活越過越紅火。


(作者系涇縣政協文史委特約撰稿人,《綠色涇縣》編輯部專版責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清末皖南鎮研究初探(下)
章衣萍名字的由來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