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4萬年前,人類就登上了青藏高原!我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遺址

4萬年前,人類就登上了青藏高原!我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遺址


4萬年前,人類就登上了青藏高原!我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遺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尼阿底石器組合(供圖單位:中科院古脊椎所)


4萬年前,人類就登上了青藏高原!我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遺址

科學家在進行田野調查(供圖單位:中科院古脊椎所)


11月30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篇研究論文,公布了尼阿底遺址這處來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發現及其研究成果。該項發現將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推前到4萬年前,書寫了世界範圍內史前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的記錄。

4萬年前,人類就登上了青藏高原!我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遺址

遺址現場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作為北半球最具挑戰性和最惡劣的環境之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約4千米,年均溫度接近冰點,大氣中的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這樣的幾近不毛之地,幾萬年前依然活躍著人類的身影。

「尼阿底遺址」

一直以來,關於青藏高原的人類殖民問題備受考古學家關注,但研究都缺乏考古證據。

「石葉技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獨特的工具製作技術,具有預製石核—定向剝片—系統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鏈流程,其產品規範、精緻、鋒利,代表人類石器技術和認知能力的一座高峰,為征服高原等極端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技術裝備。該技術體系被認為是早期現代人的文化標識。」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高星介紹,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課題組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經過多年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取名為「尼阿底遺址」。

因該成果的重要性,《科學》配發了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張家富和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Robin Dennell的遠景(Perspectives)文章,該文章說明該遺址海拔4600米,處在一個已乾涸湖泊的邊緣,並且在黑色板岩組成的低矮山脊的附近。這片山脊為製作石器提供了充足的高質量可剝片的石料來源。不同於青藏高原幾乎所有含有貌似石器的遺迹,該遺迹有近2米厚的可分層的沉積物,共分為3層。

大型石器製造廠

團隊從該遺址中共發掘了3600多件石器製品,其中300件出自最下部地層,200件出自於由砂和礫石組成的中部地層,其餘的出自頂部地層的粉砂和砂沉積物中。出自各層的石器組合沒有明顯的類形學、石器技術或形態學上的差別。考古學家推測,所有的發掘物都是同一石器組合,主要都和下部地層相關,其中的一些被凍融作用和冰凍土溜等地質作用使其穿過地層併到達了上部。

從這些石器組合中可以看出,當時古人在該地的主要目的是製作具有平行雙面的長型石葉,該石葉可被用作刀具並安裝在骨質或木質的手柄上。其中部分石葉長達20多厘米,足以顯示原材料的質量以及製作者的技術。

「該遺迹和可剝片石料來源點比較近,因此它可能是一處石器加工作坊。該作坊生產的工具主要用於狩獵。畢竟,對於舊石器時代的獵人來說,青藏高原吸引人之處必定是成群的瞪羚、馬和氂牛(可能還有其他食草動物,例如披毛犀)。」Robin Dennell認為。

幾萬年前的征服

面對眼前這堆古人製作的石器,年代測定顯然非常關鍵。因為沒有足夠放射性碳測年材料,所以考古學家主要選擇了光釋光(OSL)技術來完成。該技術是通過測定沉積物距離最後一次暴露在日光下的時間來完成測年,主要利用普遍存在的沉積物測年物質石英和長石礦物,現已被廣泛應用於構建過去50萬年來人類進化和擴散遷移的年代序列。

測年實驗發現,遺址頂部地層時間為4000到1.3萬年前,大體處在全新世。中部地層為1.8萬到2.5萬年前,顯示埋存於最後一次冰河最大期,那時各種條件都處在最惡劣的狀態。最深部位的底部地層的年代最老,大約3萬到4.5萬年前,很可能指示了這些石器的年齡。該年代與該層中貝殼的放射性碳測年結果(校準年代為距今4.4萬年)一致。同時,青藏高原的古環境證據還顯示該時期的氣候沒有現今這麼惡劣。

遺憾的是,在尼阿底遺址中,考古學家沒有發現任何骨化石,因此沒有關於最早藏人和他們狩獵動物的骨頭等直接證據。

「即便如此,來自尼阿底的證據顯示人類在3萬至4萬前就生活在海拔4600米高的地區,說明人類這個物種作為一個殖民動物,對環境的征服是多麼的成功。」遠景文章介紹,它的意義不僅是對青藏高原、對中國人,更是對整個晚期智人,作為殖民者踏足世界各個地方,征服各種極端環境能力的特別有力的證明。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t882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北半球的落葉期變早?說明生態固碳能力被高估了
這場校名保衛戰,清華贏了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