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誰是痛苦的晚清「西學第一人」?

誰是痛苦的晚清「西學第一人」?

原標題:誰是痛苦的晚清「西學第一人」?


嚴復痛斥君王竊國,盛讚民眾乃國之真主,卻反對興民權抑君權


甲午慘劇,震蕩朝野,「自強」二字,由此成為全民共識;且如前期所言,甲午之後,李鴻章輩對改革的認知,已絲毫不遜於所謂「維新派」。但最終,改革旗幟卻落於僅「竊東西洋皮毛」的「康有為輩」之手,以致演變成喋血悲劇。①有鑒於此,一個值得提出的問題是:戊戌年何以沒有更老成持重、聲望素著的開明重臣出來主持改革?僅僅是皇帝的個人喜好問題嗎?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戊戌年前後的一個典型現象乃是:人人爭談「自強」,卻鮮有人敢於輕易說破自強的正確路徑。且以「民眾素質論」為例——今人多半會認為,當日以「民眾素質不夠」為由阻礙改革者,必是執政當局;其實卻不然,改革派自身,當日亦多以此為由,迴避啟動實質性的改革。嚴復與張之洞,即是其中典型。


嚴復曾被康有為譽為晚清「西學第一人」,甲午之前被李鴻章延攬進入北洋,但因有吸食鴉片之惡習,故長期「不預機要,奉職而已」。甲午之敗,嚴氏深受震撼,對李鴻章怨憤甚多,遂欲改投張之洞幕府。改換門庭之前,1895年3月,嚴氏在天津《直報》上連續刊文,闡述其變革理念。最引人注目者,乃《辟韓》一文。



嚴復

嚴氏在文章中明白表示:


1、自秦朝以來歷代之君,全是竊國大盜,其國乃「竊之於民」。2、因民乃國之「真主」,故竊國者必對其「弱而愚之」,使其不能覺察自身的「真主」身份,進而得以「長保所竊而永世」。3、西洋政治才是正道,國家乃「民之公產」,王侯將相乃「通國(民眾)之公僕隸」。


如此言論公諸報端,在當日可謂驚世駭俗。但嚴復中途卻筆鋒一轉,說道:當下並不能走興民權抑君權的改革路徑,理由是「其時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②


張之洞支持民權,但亦以「民智未開」為由,反對說破改革路徑


嚴氏此文,有兩重目的。一是激於時局糜爛,故欲有所闡發;二是欲投張之洞所好,作為改換門庭之資本——「辟韓」者,痛批韓愈之意:李鴻章乃韓愈之學的忠實擁躉,張之洞則反之。③

《直報》發行量極有限,故直至1897年4月,此文被汪康年、梁啟超所主持的上海《時務報》再度刊載,始引發轟動。如譚嗣同在湘得見此文,興奮異常,贊曰:「好極!好極!」,並致信汪康年,向其詢問,作者究是何人。④


但張之洞卻隨即指示《時務報》,特別刊登了一篇批評文章《辨〈辟韓〉書》,指責《辟韓》一文的作者「溺於異學」、「以是為非」、「乖戾矛盾」。有趣的是,該文極盡曲筆之能事,既批評《辟韓》,又說後世儒家對韓愈的推崇,本就太過;既批評嚴氏的君臣觀不對,又說所謂「君臣」的存在並非天道,旨在「衛民」——這種觀點是代君立言,「善矣」……此中玄機,張之洞幕府親信葉瀚曾代為傳達:「南皮帥(即張之洞)意云:《辟韓》一篇,文犯時忌,宜申明誤錄,以解人言。此系吾保護報館之意。」⑤


換言之,張之洞及其幕府中人,大致上並不反對嚴復文章的觀點,只是覺得話不能說得如此直白。如高鳳謙多次致信汪康年,認為中國當下,確有必要伸張民權,但「論議措辭,不可過激」,「所論君臣一節,尤不宜說破」,否則,「變法之事,久為人所不喜,……守舊之徒,將持此以譖於上」。說到底,一句話:「中國民智未開,既不足與陳高深之義,君權太重,更不能容無忌諱之言,無益於事,徒為報館之累。」⑥


這確實是當年改革的弔詭之處——不獨改革的擁護者嚴復、張之洞等以「民智未開」為由,拒絕公開闡述改革的正確路徑;即便是做了改革旗手的康有為,也曾公開刊文,聲稱主張民權之人,乃助守舊派亡國,中國「惟有以君權治天下」一條路可走。⑦


張之洞後台支持、汪康年、梁啟超主持的《時務報》


注釋:


①諶旭彬:《「清末第一漢奸」的最大怨念》,短史記第207期。②嚴復:《辟韓》,收錄於《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3,P258。③王憲明:《解讀〈辟韓〉——兼論戊戌時期嚴復與李鴻章張之洞之關係》,《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④蔡尚思/編:《譚嗣同全集》,中華書局1981,P349。⑤《汪康年師友書札》,P2596,轉引自王憲明《解讀〈辟韓〉》。⑥《汪康年師友書札》,P1621、1628-1629,轉引自王憲明《解讀〈辟韓〉》。⑦康有為:《答人論議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匯 的精彩文章:

國際宣傳處:一個被徹底遺忘的抗日戰場
解密中國為轟炸東京付出多大代價

TAG:歷史百家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