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類登月背後的神秘儀式

人類登月背後的神秘儀式

原標題:人類登月背後的神秘儀式



關於登月,毫無疑問,這個鑲著金邊的歷史事件向全人類昭告了科學的偉大。然而但在這其中,卻隱藏著很多匪夷所思的細節,難以歸類到科學的範疇。


1968年12月24日,正在環月飛行中的阿波羅8號向地球進行電視轉播。然而在這次轉播中,三位宇航員竟然向全世界公開朗讀《聖經》中的《創世記》。


1968年12月24日,弗吉尼亞州三名孩子正在觀看登月轉播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以至於美國航空航天局為此受到了無神論者的起訴。


儘管最終起訴被駁回,但航空航天局經歷了這場風波後,開始變得謹慎了起來。於是,在阿波羅計劃接下來的任務中,宇航員們便不在太空公開議論關於宗教的問題。



美國無神論者Madalyn Murray,她認為身為美國公務員的宇航員不該在太空進行宗教活動,於是把Nasa給告了


但是,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嗎?



故事並沒有這樣結束。在之後太空探索歷程中,宗教行為並沒有消失,而是被暗暗隱藏了起來。比如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的登月時,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就在月球上舉行了聖餐儀式,但是幾十年來他一直沒有主動大肆宣揚此事,只是近些年才簡單透露了出來。



奧爾德林在月球使用的聖餐杯(chalice)

除了隱秘的宗教行動,太空中還有很多不為人知,但卻令人驚愕的事實。比如剛才提到的奧爾德林,除宇航員之外,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共濟會頂級會員。



有證據表明,奧爾德林在登月時帶上了共濟會的長袍和和旗子,並在返回地球後將二者交給了共濟會南部大臣Luther A smith


這樣的情況,肯定會讓不少人疑惑探索太空的宇航員不該是最富有理性的人嗎?為什麼他還會醉心於宗教儀式和共濟會?


實際上,這樣怪誕的例子在科學史上並不罕見。比如提起牛頓這兩個字,大家可能下意識地膝蓋一緊,對這個鐫刻在物理課本上的名字產生出肅穆之情。


但需要強調的是,1936年,牛頓的未公開手稿在英國拍賣。這些手稿幾乎全是牛頓研究神秘學的筆記,其中包括所羅門聖殿研究、鍊金術研究、聖經注釋、哲人石研究等等...這也就是說,牛頓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無疑,但也是花費精力鑽研神秘學的術士。



牛頓對哲人石(philosopher"s stone)的研究手稿


無獨有偶,作為火箭技術的先驅科學家傑克帕森斯(Jack Parsons)的身份也很複雜。他是科學史上第一個研製出火箭燃料的人,這點毋庸置疑。


但據火箭研究的總負責人馮?卡門回憶,在研發火箭燃料時,帕森斯曾在一本古代鍊金術書中發現了靈感。而在火箭發射試驗時,帕森斯還經常誦讀著黑魔法師的祈福咒語「潘神聖歌」( Hymn to Pan)。


傑克帕森斯(Jack Parsons)


在這種強烈的身份反差下,問題隨之而來:科學家不是距離未來最近,最理智的人群嗎?為什麼他們的頭腦里有著如此非理性、甚至不可理喻的東西呢?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最近在網路上流傳的一條神秘短片。



前幾天,網路上出現了一條短片,引起了網友的討論。許多網友在看過之後,感覺略有些捉摸不透。的確,這條片中沒有對白,也沒有畫外音,只有各種場景的穿插,而且這些場景看上去帶有一種強烈的神秘氣息。


短片開頭,出現在屏幕上的是一名在太空漂浮的太空人,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故事:



緊接著,太空人雙腳離地,身前出現了一座龐大的巨型建築:


火箭點火,太空人脫下面罩,露出一張獃滯,僵硬的金屬面龐。



脫下面罩的太空人穿上了西裝化身為上班族,開始庸庸碌碌地走在城市當中。



城市盡頭是一扇巨大的石門,上班族與太空人在石門前相遇,這看上去就像是兩個平行世界被打通了。



然而就在此時,短片開始倒放。也就是說,兩人相遇後,情節開始回溯:上班族又戴上了太空面罩飛向了太空。而從短片結構上來看,這條片的結構是完全對稱的。其中細節各中複雜,很難用語言形容,建議大家點開這段短片體會下。



那麼,這條短片究竟為什麼會讓網友們感覺到匪夷所思呢?


我想原因主要有這麼幾點。

首先,整條短片都充滿了一種未來「不可知論」的意味。


看過短片後,你可能會想起世界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庫布里克的《太空漫遊2001》(2001: A Space Odyssey)。在這部電影中,推動劇情的重要線索就是一塊黑色的石板。這塊石板總會在人類發展史的結點出現,引導著人類文明飛躍式發展。



《太空漫遊2001》中的黑色石板



短片中也有一個巨型建築,但並不是黑色石板,看上去更像是連接兩個平行世界的門


但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人類文明會無限前進嗎?或者說,未來是可以預知的嗎?


關於這個問題,有的人比較樂觀,他們認為科技是線性發展的,未來只會更好,不會變差。


但有些人則認為,未來是複雜多變,無法預料的。這就像是《太空漫遊2001》的結尾。調查員大衛·鮑曼接觸到黑色石板,卻變成了嬰孩,飄浮在宇宙中。這種爆發,跟蒸汽機車變為新幹線,大哥大變為觸屏手機那樣的線性發展是不同的。所以關於《太空漫遊2001》的結局,你很難下一個確切的結論,這究竟該如何解釋。


調查員大衛·鮑曼變成了嬰兒



太空人毫無來由地漂浮了起來


所以,如果將這種「不可知論」放大,則會產生哲學觀上的衝擊。試想一下,人類歷史上的高光時刻,莫過於哲學家們樹立了人的理性。有了理性,彷彿一切都有邏輯可循,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解釋和理解的。


但理性認知的邊緣或許存在著另一種可能:在龐大的宇宙面前,人類可憐的認知卑微得就像趴在地上的蠕蟲。宇宙中根本沒有符合人類想像的終極答案和意義,只有巨大而混沌的文明。這樣的恐懼就像是把一根火柴扔進馬里亞納海溝。在這種壓倒性恐懼之中,人類微小得不值一提,存在彷彿也沒有任何意義。



Dawn by Odd Nerdrum


其次,短片中充滿了細節的隱喻


2012年,加拿大動畫公司Heliofant發布了一條名為《我,寵物羊》(I,pet goat II)的動畫短片,引起了熱議。有人在看後發現,這部短片看似主題不明,其實則是運用了無數地符號和隱喻,影射了整個世界的風貌與衝突。


△ I,pet goat II中太極虎刺青對朝鮮半島的隱喻


因為篇幅有限,關於《我,寵物羊》中的細節就不展開分析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研究。但是順著「符號與隱喻」這個思路,我們也可以對短片中出現的細節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其中,有這樣幾個符號值得注意,首先是這個旋轉的女舞者:



這個旋轉的女舞者,大家肯定都見過。早在數年之前,互聯網上就流傳過這樣一張GIF圖:



這個舞者是順時針旋轉還是逆時針旋轉呢?


這張動圖其實是由日本人茅原伸幸所設計的,因為女舞者是平面上的2D形象,所以在完成旋轉這種3D運動時,會缺少表示深淺的維度,同樣一張圖,會「呈現」兩種不同的狀態。



如果你實在看不出區別,可以嘗試看看左右兩張圖

這個旋轉的女舞者,彷彿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同一事物可能會具有兩面性。同樣,短片中表現兩面的還有掉落的硬幣。



硬幣上一面是宇航員,另一面是上班族


這些符號加上影片倒放效果的對稱結構,似乎於「未來不可知論」的感觀不謀而合:未來難以預知,充滿了多種可能。這種感覺就像是旋轉的舞者和硬幣,不止有一面。



短片對稱的結構,指向了未來的兩種可能


最後,從片中暗含的隱喻中,我們可以看出更多值得思考的元素


順著未來不止一面的思路,我們窺探到了主人公未來的兩條軌跡。第一種是主角變成了麻木的上班族,在這條軌跡中,整個社會組織看似發達,但卻像是工業流水線鑄成的鋼板,冰冷、僵硬,極度灰暗。



人們臉上的金屬面罩象徵著遲鈍和麻木,庸庸碌碌的人們就像是手錶中的齒輪,除了運轉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

這樣的社會環境,像不像《銀翼殺手》、《頭號玩家》中描述的那個科技極度發達,但缺乏共同信仰的未來社會?



在這樣的環境中,人類是科學上的驕子,但絕對是精神上的流浪兒。物質和精神的極度不對稱,讓整個世界看起來像一個發霉、絕望的巨型垃圾場。


而想要跳脫出這種環境,就要衝破現有的屏障,這也就是主角的另一種未來:在太空中漂浮,不斷探索。但需要強調的是,主角置身於太空艙內時,影片並沒有渲染史詩般的救世主崇高色彩。整個畫面反而透露出一種令人窒息的緊張感。



這樣的場景,其實是探索者的真實寫照。對於打破藩籬的探索者來說,舒適區之外的未來難以預測,向外邁出腳步一方面意味著希望,但隨著而來的還有風險、孤獨、恐懼,已經更大的不確定性。



解讀完這部短片後,我們就會發現這其中隱藏著兩個中心思想。第一,未來不止一面,充滿了多種可能。第二,想打破舒適區,接觸到更多的可能,就必須承受住不確定性的恐懼,這需要超過常人的勇氣。


這兩個中心思想,剛好解答了文章開頭的問題。


對於那些開創歷史的科學家和探險家,他們的探索就是在超越日常世界的邊緣、觸及尋常經驗之外。而經驗世界之外的探索,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世界,這就像是在無盡的黑暗中遊盪摸索。



所以,想要對抗經驗世界之外的恐懼、無助、孤獨和瘋狂,探索者的心裡需要一個強大的精神寄託。就像哥倫布在望不到邊際的海洋漂泊,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宗教信仰的支持。因為這讓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並不是徒勞、沒有意義的,而是在完成無比崇高的使命。



此外,關於開篇提出的問題,康德也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不認為科學和宗教不可調和。宗教是信仰的範疇,理性作用於經驗內的世界,而信仰是作用於超出經驗之外的、先驗的世界。


經過一圈的思索,我們會發現未來不止一面,但創造更多可能的超前探索,總需要有一種先驗的精神力量作為其支撐。


搞清了這個問題,大家就會發現這隻帶有懸疑色彩的短片,並不是在故弄玄虛,而是在用畫面表達這一概念。



而這條片中最大的彩蛋,莫過於短片本身就是專註於「後現代科技主義」的vivo NEX概念片。片中所傳達的概念也與vivo NEX的理念不謀而合。


科技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有時也劃定了「舒適區」:技術的線性的發展,或許反而會成為根本性的變革的阻礙。而NEX強調的「後現代科技主義」,不僅是一種審美上的概念,也可以說是一種指導思想:NEX主張用「顛覆式創新」,一破一立,打破束縛思維的藩籬和屏障,然後發展出更有意義的理念。


這種「顛覆式創新」,雖然和宗教扯不上關係,但歸根結底,不也是一種先驗的精神力量嗎?


巧妙的是,如果我們再對短片進行挖掘,就能參透出NEX的最新突破。


比如,在整個短片中,「未來不止一面」是一條主線,因此,我們也能夠從片中找到多種強調兩面性的隱喻,比如剛才講到的旋轉舞者、滑落的硬幣等等。



短片中還隱藏著一個細節:書架上書的標題,其中有些字母是被鏡像過的


而這條具有對稱結構的短片,分隔線就是貫穿短片始終的巨型建築。



巨型建築連結了未來的兩個世界


很明顯,這個巨大的建築,其實就是對新產品——NEX雙屏版的隱喻。正如建築的兩端連結了未來的不同可能,NEX雙屏版也大膽地將屏幕放在了手機的兩面。



這種顛覆性的設計打破了手機設計的常規。「未來不止一面」的概念不僅適用於短片,同樣適用於NEX雙屏版。


除此之外,如果你留心觀察短片細節,就會發現其中隨處可見「圓形」設計。



宇航員身邊圓形的懸浮物與鏡片狀的圓環



太空人背後圓形的輝光



未來城市中圓形的軌道


這些圓形,最終落在了手機的隱喻——巨型建築上。




這個內嵌在屏幕上,發光的圓圈究竟是什麼?這又是什麼創新突破?



有網友猜測,在短片中出現了巨大的眼睛,這個圓圈會不會是個內嵌的攝像頭?


雖然這個創新點,我們還只能靠猜。但道理已經很明顯了:正如NEX雙屏版在科學領域進行探索,但又敢於打破藩籬。科學與信仰,一直都是人類文明的任督二脈。但凡智者,都會注重二者的交合。


最後再回到NEX雙屏版,此時你的感受會有不同嗎?


一切的作品都是有精神內核的,表象都是內核的延伸。而NEX雙屏版就像短片中的宇航員,飛向太空的行為看似超前,但其目的是為世界創造更多可能。所以我更期待,NEX雙屏版這一作品,會如何給科學與信仰這個主題一個獨特全新的詮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博士 的精彩文章:

一代人的飆車狂熱

TAG:X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