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科技引航,產業用紡織品快速發展迎巨變

科技引航,產業用紡織品快速發展迎巨變

科技引航

產業用紡織品快速發展迎巨變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 供稿

回顧改革開放40年,產業用紡織品成為一個快速發展巨變的領域,從高性能纖維原料、設備製造水平,到技術工藝創新、應用領域拓展,產業用紡織品應用範圍之廣讓人驚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指出,產業用紡織品現在仍然處於活躍創新階段,需要大力發展並全面拓展紡織子領域。

產業用紡織品是我國紡織行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做出的貢獻也越來越大,行業也逐步被紡織行業內外所熟知,至「十三五」後期,產業用紡織品預計將佔到紡織纖維加工量的三分之一。

工業進步,質與量雙雙提升

1984年,原國家紡織工業部將紡織產品分為服裝、裝飾、產業用三大領域。1985年紡織工業部召開了第一次產業用紡織品工作會議,將產業用紡織品分為16大類。

1978年,我國帘子布的產量為4.68萬噸,工業用呢的產量為2695噸,工業用氈的產量為1602噸,麻袋的產量約為3.2億條。棉花是產業用紡織品的主要原料,化纖的比例比較小,如在1978年的帘子布生產中,棉帘子布佔77%,化纖只佔23%;2017年,中國帘子布的產量已經達到80.4萬噸,錦綸和滌綸帘子布的產量基本持平,棉帘子布已經沒有生產。40年間,中國帘子布的產量年均增長7.37%。

1988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企業數達1200家,纖維消耗量約120萬噸,佔全部紡織纖維消耗量的22%,其中化纖的消耗量40萬噸,約佔三分之一。雖然纖維消耗量很大,但是麻袋佔據了很大一部分,1988年我國麻袋的產量達到9.3億條,消耗的纖維約60萬噸,如果扣除麻袋因素,產業用紡織品的纖維消耗量為53萬噸左右,占紡織纖維消耗量的比重則降為11%,而服裝和裝飾用紡織品的纖維消耗量分別佔67%和22%。

2017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消耗的纖維量已經達到1508.3萬噸,占紡織纖維加工量比重的27.8%,化纖在產業用紡織品消耗纖維的比重已經達到90%左右。1988年至2017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纖維消耗年均增長12.24%,在紡織行業中的比重增加近18個百分點(1988年的數據不含麻袋的消耗量)。

2017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出口達242.61億美元,產業用塗層織物、非織造布、氈布、帳篷、合成革及基布、包裝用紡織品、尿褲衛生巾、線繩(纜)帶、擦拭布、產業用玻纖製品、非織造防護服是我國的主要出口產品。而在2005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出口額只有54億美元,2005年至2017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出口額年均增長13.3%。

協會發展,搭建政府、企業、市場橋樑

自20世紀80年代紡織工業部提出紡織分為服裝、裝飾、產業用紡織品三大領域以來,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紡織工業部1987年就提出擬組建中國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在內的12個行業協會的規劃;1994年全國紡織行業工作會議上也提出了成立產業用紡織品等4個協會的要求;1995年初,中國紡織總會批准著手組建中國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隨後幾年中根據中國紡織總會「邊籌建,邊工作」要求,開展了大量會員登記管理、展會、科技服務、國際交流等行業工作。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行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1998年的抗洪救災中,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推廣應用產業用紡織品中的土工用紡織合成材料,正式建立全國性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社團組織日益迫切。

2000年,國家紡織工業局向國家經貿委和民政部提出把下屬「中國紡織工業企業(集團)公司聯合會」更名為「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次年正式更名。

從2001年到2010年,協會不斷完善內部管理,積極發展會員,先後成立紡粘法非織造布分會、水刺非織造布分會、襯布材料分會、造紙用紡織品分會並加強對分會的管理工作。協會協助政府開展行業形勢研究,力爭有利於行業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幫助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努力作好展會、統計、信息、標準、培訓等工作,為行業提供信息化服務。

2011年以來,協會內部規章制度、組織機構日益完善,先後又成立了過濾與分離用紡織品分會、土工用紡織合成材料分會、特種紡織品分會、繩(纜)網分會、線帶分會、衛生和母嬰用品分會,2012年被民政部評為4A級協會、2015年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先進社會組織。

技術改進,非織造布實現突破

非織造布是產業用紡織品的重要領域。在非織造布方面,我國在1958年首先由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開始研究非織造布工藝技術和設備。1966年第一家非織造布廠投產,用纖網型縫編與飽和浸漬黏合法生產非織布。1986年我國約有相關企業300家左右,產量在1.8億平方米左右,摺合重量約5.4萬噸,當時全球的產量在100萬噸左右。有趣的是,300家非織造布企業中,在紡織系統內的只佔18%,而82%的企業在輕工、建材、石化、手工和商業系統內,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跨行業特點。從工藝看,熱粘合和化纖粘合是當時主流的技術,佔比超過70%,而目前主流的紡粘工藝在當時還處在設備調試階段,水刺工藝國內還沒有引進,應用上以噴膠棉、襯布等為主,當前應用量最大的醫療衛生領域當時還處於空白。

到了1997年,我國非織造布的生產線數量已經超過1000條,產能54萬噸,實際產量29萬噸,相比於1986年,產量增長了437%,年均增長16.5%。2017年中國非織造布的產量為564.3萬噸,紡粘非織造布的比重已經近50%,而熱粘合、化學粘合的比重已經不到13%。2000~2017年,我國非織造布的出口量由3.4萬噸增長到89.4萬噸,出口額由9400萬美元增長到26.1億美元,分別年均增長21.21%和21.59%,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由2.1%增長到2016年的17.6%。

科技提升,多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為行業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的同時,也不斷對行業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需要和方向。各級相關科技政策、科技發展戰略和行業重大科技規劃的發布實施,為行業科技進步提供了指導和支撐,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等方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持續支撐推進了行業整體發展。

行業獲國家級榮譽日益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行業科技工作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據統計,1978~2017年間,行業及相關領域,共有40餘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或技術發明獎。改革開放初期,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處於起步階段,行業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生產加工設備的借鑒和創新應用等方面。如1979年,行業相關兩項抓棉機項目分別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和四等獎。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以滿足人民生活和基本工業生產部分的產業用紡織品製品實現突破;同時,行業已經開始注重國際前沿的技術和產品發展趨勢;20世紀末,隨著水溶性纖維、高強高模維尼綸、高產梳棉機、針刺機等化纖和紡機領域重點技術和產品的突破,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在產品性能、應用領域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和拓展。

進入21世紀後,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更好地滿足了工業生產、國防軍工、人民生活、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應用需求,行業科技成果更加獲得認可和重視,所獲國家級獎項的級別和權重日益增加。2017年,大連理工大學《高性能碳纖維複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技術與裝備》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紡粘熔噴技術逐步躋身世界前列

1987年1月18日,廣州第二合成纖維廠引進的德國萊芬豪舍公司紡粘生產線舉行投產儀式,結束了中國沒有紡粘法非織造布設備和產品的歷史。1992年7月11日,第一條國產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產線在金州無紡布廠進行了實物投料試車。1993年7月,江陰金鳳特種紡織品有限公司首先引進了德國萊芬豪舍公司2.4米幅寬熔噴法生產線,天津泰達潔凈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奧宏超細濾材有限公司引進了美國Accurate(精確)公司1.6米的熔噴設備,這些連續式的卷材生產線改變了我國只能以間歇式工藝生產熔噴片材的歷史。1996年5月,北京寶斯特公司研製成功國產幅寬1米熔噴模頭,實現了國產熔噴法非織造生產線寬幅連續卷材生產。

30多年來,我國紡粘熔噴行業通過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經歷起步建設、高速增長和調整升級三個階段。目前,我國紡粘熔噴行業產品門類齊全、應用廣泛,設備製造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部分技術和產品性能接近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水刺技術快速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產銷基地

1995年,海南欣龍公司引進歐洲水刺生產線,幅寬2.5米;1996年,寧波育豪公司成功安裝台灣產水刺生產線;1998年,常熟飛龍公司開發出第一條國產平網水刺生產線;2001年,河北東綸實業有限公司建成第一條國產轉鼓水刺生產線。

20多年來,我國水刺非織造行業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水刺非織造布生產和供應基地,也是濕巾和醫療產品OEM最大的製造商。近年來,水刺非織造行業逐步轉變為按市場需求規律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產業技術路線和產品類別呈現差別化趨勢。目前,水刺非織造產品分布主要有三大類,第一大類是面廣量大的醫衛材料,第二大類是工業用材料,第三大類是建築裝飾用材料。

針刺技術起步晚市場逐漸成熟

我國的針刺非織造技術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上海紡織機械研究所引進設計了112型針刺機,幅寬1120mm,頻率120次/分鐘。上海紡織機械研究所委託江蘇常熟任陽農業機械廠加工製造樣機,任陽農業機械廠擁有了針刺機製造技術,並逐漸在常熟任陽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針刺機生產基地。20世紀末,我國針刺法非織造布市場逐漸成熟,技術快速進步,競爭逐漸激烈,開始出現250型、360型等寬幅針刺機。目前,我國針刺機可加工產品幅寬8500mm,針刺頻率1800次/分鐘。

數 說 40 年

1978年,我國帘子布產量4.68萬噸,工業用呢產量2695噸,工業用氈產量1602噸,麻袋產量約3.2億條。

1984年,紡織工業部將紡織分為服裝、裝飾、產業用紡織品三大領域;1985年,紡織工業部召開了第一次產業用紡織品工作會議,將產業用紡織品分為16大類。

1987年,廣州第二合成纖維廠引進的德國萊芬豪舍公司紡粘生產線舉行投產儀式,結束了我國沒有紡粘法非織造布設備和產品的歷史。

1988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企業達1200家,扣除麻袋消耗量,產業用紡織品的纖維消耗量約53萬噸,僅占紡織纖維消耗量比重的11%。

20世紀80年代,上海紡織機械研究所引進設計了112型針刺機,委託江蘇任陽農業機械廠加工製造樣機,逐漸在任陽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針刺機生產基地。

1995年,海南欣龍公司引進歐洲2.5米水刺生產線。20多年來,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刺非織造布生產和供應基地。

1998年,我國帘子布的產量達到19.4萬噸。

2017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消耗纖維量達到1508.3萬噸,占紡織纖維加工量的27.8%,其中化纖消耗比重約佔90%。

1978~2017年,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及相關領域,共有40餘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或技術發明獎。

想了解更多?

那就趕緊來關注我們

微信號 : fzfzzk

新浪微博:紡織服裝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紡織服裝周刊 的精彩文章:

實至名歸,波司登羽絨服獲《Outside》2019年度戶外裝備大獎
展開時尚的捲軸,解讀紡織產業發展的歷史與未來

TAG:紡織服裝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