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沉痛悼念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一花一世界,剎那含永劫

沉痛悼念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一花一世界,剎那含永劫

沉痛悼念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

01

張首晟教授去世 終年55歲

12月6日上午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張首晟教授去世,終年55歲。

6日上午,斯坦福大學現任教授Steven Allan Kivelson(史蒂文·基佛爾森)發郵件表達沉痛哀悼物理學家張首晟的去世。他在郵件中寫道,張首晟首晟是理論物理領域長期以來做出傑出貢獻的跨學科領袖,他的去世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可名狀的損失。

(Steven Allan Kivelson郵件截圖)

02

家屬發表聲明:張首晟因抑鬱症去世,願公眾尊重隱私

同日上午,張首晟家屬發表聲明表示,張首晟是與抑鬱症的戰鬥之後意外去世,並希望公眾在家屬面臨傷痛之時,尊重家屬的隱私。

家屬聲明:

我們沉痛地告知大家,我們的摯愛首晟在上周六,12月1日與抑鬱症的戰鬥之後意外去世。

雖然在大家的眼裡,首晟是著名的科學家和思考者(思想家),而他在我們心中,是摯愛的丈夫和父親。首晟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超出其他所有事情,他會儘可能地騰出時間陪伴家人。他曾在家庭度假中帶著我們去地球上最美麗的自然風景觀光,和我們分享所到之處的古代歷史故事。並鼓勵我們迸發新的想法和興趣。首晟渴望通過科學研究見證上帝的榮光,他把一種對未知好奇的感染力帶給了全世界。他最喜歡的詩詮釋了他這一生探索美、發現美的使命。這首詩來自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nity in an hour.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國,

君掌盛無邊,

剎那含永劫。(李叔同 譯)

在此沉痛悲傷之際,我們對所有給予支持和關心慰問的人們表示感激。同時希望公眾在我們面臨傷痛之時,尊重我們的隱私。

敬上,

Barbara, Stephanie, Brian和Ruth

(張家聲明)

03

閣樓里走出的科學家

泰斗級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學生張首晟:「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在此之前,張首晟已經在2010年獲歐洲物理獎,2012年獲美國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奧利弗巴克利獎,2012年獲得狄拉克獎,2014年獲美國富蘭克林獎,諾獎也被提名候選人。

2017年,張首晟團隊又公布出了新的研究進展,發現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Majorana費米子,要知道,為了尋找這一神秘粒子,整個國際物理學界已經花費了80年的時間,天使粒子的發現或將為量子計算帶來革命性影響,從基本科學發現到技術應用的時間進一步縮短。

1963年,張首晟祖籍江蘇高郵,出生於上海,張家在靜安區的祖屋有一處閣樓,對於幼年張首晟來說那是一處奇妙之地。張首晟在閣樓里發現了爺爺輩兒的大學畢業文憑,伯父的大學畢業年冊,類似《西方哲學史》、《西方藝術概論》等書籍也是不一而足,從康德到黑格爾,從達芬奇到羅丹,從楊振寧到李政道,從藝術到科學,不一樣的啟蒙教育在閣樓里點亮。

白天在教室里學習各類印著領袖語錄和最高指示的課本,回到家裡,則一頭扎在閣樓閱讀各類「怪書」,這是張守晟童年記憶里最幸福的事。十年光陰,上海灘上一批又一批青年響應偉大領袖的號召,去更廣闊的天地里自我改造,張首晟則在沉靜緘默的閣樓里度過青蔥歲月,汲取知識的營養,嚮往大學的生活。

轉眼到了1976年,閣樓外的世界正在醞釀一場全新變革,未雨綢繆的父親給13歲的張首晟買了一套高中自學教科書,數學物理化學等一應俱全,沒想到就靠這套書他就自學成才了。

1978年的高考,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第一屆,上海允許初中畢業生直接參加高考,每個區僅限10個名額,還要通過預賽後方能獲得高考資格。張首晟不僅順利過關,還如願以償拿到了復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成了別人眼裡的天才。

「我的初中學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讀普通高中,也許結果就和今天不一樣了,人生的成就總是跟你一些十字路口上的選擇有關。」張首晟回憶說。

到了復旦,少年大學生張首晟幾乎沒有遲疑地選擇了物理系。只因為「初中時,在很封閉的情況下,我們都知道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為中華民族爭了一口氣。大學時選擇理論物理專業,就是沖著他們的榜樣力量。」當然,此時張首晟還不知道,他以後會與楊振寧有一場師生緣分。

天才的人生總是不同尋常,在復旦的第一學期剛結束,一日,張首晟正在宿舍里自習,班主任突然上門,告知他將被選派前往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張首晟成績優異,已被學校列入留德學生的內定人選,經過德語培訓之後,1980年,沒有高中文憑也還沒大學文憑的張首晟就這樣踏上了留學德國的旅程。

80年代冷戰之下的柏林牆還高高聳立著,東邊的柏林大學有一些師生為了自由而翻牆來到西柏林,建立了柏林自由大學,與東柏林的老柏林大學遙相對應,張首晟就在柏林自由大學裡就讀。那一批出國留學的孩子都很刻苦,加上自身的天分,張首晟花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學業,要知道一般人都要花五到七年的時間才能畢業。

儘管學業有成,但理論物理就業前途較窄,留學期間,年輕的張首晟也一度陷入迷惘,未來要幹什麼?

1981年的一個暑假,沒有方向的他踏上了當時頗為流行的搭便車之旅,借著免費的順風車環繞了德國一周。一天,張首晟來到哥根廷大學附近的一片墓地,很多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長眠於此,每個人的墓碑上,墓志銘都鐫刻著其生前發現的一道公式。如Heisenberg的墓志銘是Heisenberg測不準原理的公式,馬克斯玻恩是其對波函數概率的一個分析,Otto Hahn的墓碑上是一道核反應公式······

張首晟被深深地震撼了:「一個樸素的墓碑,一個簡單而普適的公式,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這些公式與全人類同在。從此之後,我決定要把自己畢生的精力貢獻給物理學研究,特別是理論物理學的研究。」

從柏林自由大學畢業後,張首晟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錄取,如願以償師從自己的偶像楊振寧。張首晟很興奮地向楊振寧闡述自己的學術構想,出乎意料的是,導師楊振寧並沒有建議他從事統一場論和基本粒子的研究,而是希望他研究凝聚態物理,此時的凝聚態物理還是尚待開發的全新領域,雖然抱有疑問,但他還是聽從了老師的建議。而在今天看來,凝聚態物理在物理學領域中發展得最快,這也體現了楊振寧三十年前的長遠目光,同時,楊振寧帶領張首晟進入了新的科研境界。

楊振寧曾教導他說:「在最高的境界上,科學跟藝術,科學跟美,主觀、客觀是統一在一起的,F=ma、E=mc2是描寫大自然的最美麗的詩句。」

1987年,孤身出國7年後,張首晟終於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並沒有立刻去申請教職,而是去了IBM做高級研究員,此時他在半導體領域已經頗有建樹,也受到了當時為斯坦福大學物理系主任、美國第12任能源部部長朱棣文的賞識。於是1993年他就到了斯坦福任教,1996年年僅33歲的張首晟被評為了斯坦福終身教授。

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

北京時間2013年3月15日,《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文,宣布中國科學院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在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科學院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包括:清華大學物理系薛其坤、王亞愚、陳曦、賈金鋒,中科院物理所何珂、馬旭村、王立莉、呂力、方忠、戴希以及斯坦福大學/清華大學張首晟等一起共同攻關完成的。)

轉自丨網易智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英國大健康產業概述及經驗借鑒
歐洲諮詢公司發布《2018年中國航天產業》報告,對中國航天生態系統概況及預期演變進行分析

TAG:全球技術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