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餅不是餅,胡飯不是飯,饅頭也不是饅頭
西晉時候(公元266年—316年),有個叫束皙的人,憑一手好文章擔任過著作郎、博士、尚書郎這些「文學」官兒;兩百多年後,蕭梁(公元501年―531年)昭明太子編《文選》,「補亡」一類,把束皙的作品當做唯一的代表入選,可見他文字功底之深。
不過,束皙不愛像傳統讀書人那樣借著筆杆子指點萬里江山,權臣偏重他,他卻選擇辭官回家。寫應制文章的一雙手,從此落筆生活小賦。中有一篇《餅賦》,裡邊兒說:「初春時候,寒氣漸漸去了,溫潤潤地不冷不熱,恰是吃曼頭的好時候。」提到的曼頭,就是饅頭。
饅頭?蠻頭?
現在的饅頭,到處都能買到,一兩塊錢,也不貴,但在魏晉南北朝,饅頭才剛發明,稀罕得很。
有人說發明饅頭的是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里還細細寫過:
「卻說孔明班師回國…前軍至瀘水,時值九月秋天,忽然陰雲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孔明遂問孟獲,獲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禍,往來者必須祭之。』孔明曰:『用何物祭享?』獲曰:『舊時國中因猖神作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恬浪靜,更兼連年豐稔』。…孔明曰:『本為人死而成怨鬼,豈可又殺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面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
這事兒在正史上沒記載,只宋代高承編《事物紀原》時引《稗官小說》,在「酒醴飲食」一條下提過,不知是真是假。而且,諸葛亮叫這種麵食「饅頭」的意味,後人領會,也有偏差。有說饅頭本名蠻頭,意思是蠻人的腦袋;還有人說是叫「瞞頭」,因諸葛亮是用假人頭騙了河神,云云,沒個定論。
不過,不管哪種說法,是不是諸葛亮發明的,饅頭從漢代蒸餅衍發而來,生於魏晉,卻是真的。
那時吃得起饅頭的人不多,西晉開國元勛何曾(公元199年—278年),史書上說他奢侈無度,罪證之一,就是吃饅頭。
何郎君每天吃飯,花費萬錢,還嫌沒處下嘴,所以能得他青眼的饅頭,當然不能是普通饅頭,麵皮兒上必須得坼出一朵十字花,否則,你就是拿刀給他劃個形狀出來,何郎君也不屑入口。
現代的「開花饅頭」
三百多年後,到了唐代,饅頭就成家常物了。長安朱雀大街勝業坊上,常有人賣饅頭。武則天當政時,有個官兒叫張衡,退朝時見新蒸好的饅頭潔白如雪,鬆軟可愛,面香味兒一股股往鼻子里鑽,沒忍住買,又沒忍住吃,騎在馬上啃完,被御史奏了一本,說他有損儀容,生生斷了一次升遷機會。
雖然都叫饅頭(曼頭),但魏晉南北朝時的饅頭,跟現在可不大一樣。它裡面不實,有餡兒,更像現在的包子。
因餡心不同,又分羊肉饅頭、蟹黃饅頭、豬肉饅頭、厚皮饅頭、肥皮饅頭……到現在,上海這邊兒還把帶餡兒的面點叫做饅頭。帶肉的,就是肉饅頭,菜餡兒的,自然就是菜饅頭了。
魏晉南北朝時的人將這種新點心叫做饅頭(曼頭),但也叫它蒸餅,跟漢代蒸餅一樣的名字,品種卻不同——也不知道魏晉南北朝,乃至唐代的人,怎麼分辨?
這叫法一直延續到宋代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因避宋仁宗趙禎的諱,才將蒸餅改做炊餅。所以《水滸傳》里走街串巷賣炊餅的武大郎,賣的其實不是餅,而是饅頭。
胡飯不是飯
炊餅不是餅,胡飯也不是飯。
腌好的酸醬瓜切成長條,旁邊兒放上才烤好的嫩肥肉——尖兒上還滴著油,拿麵餅子一裹,切成不到6厘米的小段兒,恰剛入口。
蘸點兒飄齏,胡芹末沾在麵餅皮兒上,咬一口,醋味在嘴裡迸開,忍不住舌尖一縮。下一秒,卻又嘗到了瓜的清香、肉的膩香,餅的面香,盈盈滿口,嘩,這頓飯值了!
《齊民要術》上對胡飯的這個記載,看著跟春卷似的。
現代春卷
春卷是春盤變來的,最初是把五種辛葷的蔬菜放在一起,春天時候吃,所以叫春盤。吃春盤,也是魏晉南北朝時的風俗,流行於現在江浙一帶,周處(就是那個除三害的周處!)在《風土記》里提到過。
胡飯固然好吃,但要說「胡」字兒開頭的主食,最受歡迎的,還是胡餅。
胡餅流行很早,東漢時(公元25年-220年),洛陽城裡就「皆食胡餅」了。
東晉(約公元321年-361年)王羲之當年被郗鑒看中,落個「東床快婿」的美名,也是因他在族中子弟都緊張流汗,生怕郗太傅瞧不上自己時,袒胸露腹,坐在東床上啃胡餅的神情自若。
隋末(公元571年-649年)李靖帶著紅拂夜奔,路上遇見虯髯客,虯髯客說餓,李靖便分了他些胡餅吃。可見街頭巷尾,高門小宅,胡餅處處有,上至公卿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愛吃。
有人說胡餅就是燒餅。之所以叫「胡」,是因餅上灑了芝麻(胡麻)的緣故。但胡餅不是燒餅。
「燒餅」這個詞兒,是唐代才出現的。慧琳和尚在《一切經音義》第三十七卷陀羅尼集第十二釋中寫,「此油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胡食即饆饠、燒餅、胡餅、搭納等」,將燒餅、胡餅放在一塊兒說,可見不是同一種食物。
那胡餅是什麼呢?是饢,新疆菜館、蘭州拉麵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又扁又圓。
現代的饢
寫《世說新語》的劉義慶,在他另一本書《幽明錄》里說,有胡僧做了個直徑三米多的大胡餅,下嘴呢是從正西處起,慢慢兒往正北去,吃到正南時,停下來抹抹嘴,將剩下的餅捲起來,口一張,全吞了!
不過,和饅頭狀況相似,魏晉南北朝時的胡餅,也跟現在有些差異。它模樣「如笠」,表面像笠帽似的,尖尖鼓起,不像饢,中間低四周高。原因無他,做饢時有工具。叫饢戳子,叫饢印,古代喚作簇簇刺,印章似的,下面一圈一圈的銅針,拿起來往麵餅上一按,能扎出許多小孔。
這些被扎了小孔的麵餅,放在饢坑裡烤的時候,表面不會鼓起來,擺放方便,而且中間酥脆,口感比胡餅好不少。
做饢要有專門的饢坑,倒扣缸似的形狀,上端有口,烤饢時把和好的麵餅貼在饢坑壁上,等它自熟就行了。做胡餅也一樣,有專門的爐子,就叫胡餅爐。
《齊民要術》中提了一句,但沒更細的解釋,所以不知道這胡餅爐究竟長什麼樣兒,只曉得做餅的過程叫摶爐。「摶」,就是用手把東西揉成球形的意思,摶爐,就是把餅坯揉成圓的,再放在爐子里烤熟,可說很形象了。
其他麵食
魏晉南北朝時,還有許多其他麵食。
譬如粲,又叫「亂積」,在細糯米粉里加入蜜水,調勻以後,再灌到竹杓里。這竹杓有孔,粉漿進去後,經竹杓孔一過,便成細絲,長長兒地落到油鍋里。挨著它炸熟,撈起來,就能吃了,跟現在蘇北那邊兒的茶饊很像。
茶撒
這是中國最早的米線食物,光甜咸一味,就和現在很不同。現在的米線,以雲南過橋米線最有名,先把鵪鶉蛋、生魚片、生腰片、野生菌放到湯里汆熟,再加雞肉、酥肉、豆腐皮、芫荽、蔥花、菊花……熱氣熏熏,都是鹹味兒。
還有種碁子面,又叫「切面粥」, 是將麵餅揉成小指大小,筷子粗細以後,切成像圍棋子兒似的面丁,再放在甑裡面蒸熟,鋪在席子上陰乾。它是麵食,只是因為形狀小,所以叫「粥」。
現代能看到最像碁子面的,要數張掖小飯。也是將面切成小粒,在水裡煮熟後,再上澆頭,不知道會不會就是碁子面變過來的。
張掖小飯
日本名古屋有種面,也叫這個名字,但那是寬面,和魏晉南北朝時候的碁子面,完全不同了。碁子面的好處,就在方便,什麼時候餓了,拿出來放在湯里略煮一下就能吃,又不費事,又飽肚子,所以經常被當作軍糧,是魏晉南北朝時的「速食麵」。
如果說碁子面算下里巴人的路邊攤,那水引餅就是陽春白雪的高級面點了,非皇室、高門大戶不能吃,因它是極費工夫的細麵條。
先把冷肉湯汁和細麵粉倒在一起,揉成麵餅,再將這麵餅搓成粗長條,每30多厘米就斷作一截。然後將這些粗麵條都放進水裡浸泡一段時間,軟了以後,再拿出來,揉拉成細闊如韭菜葉似的薄麵條。
這麼個又要時間、又考手上工夫的細緻活兒,普通人家,哪裡消耗得起?聽聽就算了!
煎餅祭女媧
除了饅頭、胡餅、碁子面,魏晉南北朝時的人還吃煎餅。
《荊楚歲時記》中寫,農曆正月初七人日這天,北方人要吃煎餅。這煎餅不能像平常一樣在廚房做,得在院子里架個爐子,叫「薰天」。南人不懂北方風俗,因此說得無頭無尾,含含糊糊。
北方人是在做什麼呢?是在敬女媧。女媧補天,人盡皆知。在院子里搭架子,叫火生在庭院里,是想用火,克一克天漏時流下的水。煎餅呢,是將這餅當做女媧手裡的那塊五彩靈石,寄託一個補天的意思來。
南方其實也祭女媧,但要比北方晚上十來天,要到正月二十日了。這個日子,是有講究的。每年陰曆正月十九到二十三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多半要下雨。魏晉南北朝人作一聯想,覺得之所以這幾天下雨,是天漏了的緣故。
天漏了!可怎麼辦?只能找最厲害的那個補天人,女媧了!但靈石已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女媧再厲害,沒材料也不成哪!於是人們便用煎餅,在做好的煎餅上穿個孔,用紅絲線串起來,放在屋頂上,女媧想用,隨手一伸,到處都是。
因有這層意思,所以這把穿了紅線的煎餅,放在屋頂上的舉動,又叫「補天漏」,正月二十這天,也成了個節日,叫天穿節。
《紅樓夢》里薛寶釵的生日,就是在正月二十一日天穿節。曹雪芹定這個日子,當然不會是巧合——賈寶玉隱喻補天時被女媧棄用的靈石,薛寶釵正是那棄他的女媧,兩人在前世就不相投,何況今生?
薛寶釵每勸賈寶玉入仕,要作濟世的可用之才,和當年那些能用來補天的靈石一樣,但這些,都不是賈寶玉想要的。他只盼能不問政事,自在逍遙,因此薛寶釵再怎樣的停機德,最後都留不住賈寶玉棄紅塵而去,選擇孤絕出世的決心。
費丹旭十二金釵圖冊之寶釵撲蝶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有天穿節,現在,也有不少地方要過這節日,只是時間、風俗各有不同。
譬如廣東、福建一帶,是煎或咸或甜的松糕,拿去奉神,說法和古代差不多,叫「補天穿」,江西和他們類似,要做米糕和糖食。
陝西呢,這天穿節要過三天:二十日吃煎餅,二十三日晚上,家家戶戶在院子里升火,把淋了水的抹布舉在火上,等它慢慢干透。這叫「煉干」,也是火克水的意思。
陝西侯村的天穿節,日子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樣,是在農曆的六月初六,不過也要煎餅,當地叫煎饃饃,很講究。
小麥麵粉里灑上青色的花椒葉碎末,代表女媧補天的五色泥漿,以及五色石里的「青石」,而後,再將麵糊舀在鐵鏊上,平平整整地攤開,煎成金黃色的圓形大餅。
這些動作,都是有來頭的。譬如煎餅的鐵鏊,中間高兩邊兒低,底部三足或四足支撐,象徵女媧當年「斷鰲足支撐四極」。麵糊得弄平整,因這表示「賓士洪水」。餅為什麼非得做圓形呢?天圓地方,這可是在補天!
魏晉南北朝人吃煎餅,有時候極鄭重,將它當做敬女媧的供品,有時候又很漫不經心。北齊高祖高歡,曾在宴會上和大臣們玩樂猜謎,說了句:「卒律葛答」。這是鮮卑語,譯成漢文,是「前火食並」。照古漢語正反切的方法解來,前火表示「煎」, 食並,乃是個「餅」,所以謎底是「煎餅」。
當時的煎餅,是流行物,人人都愛吃,連僧人也喜歡,但他們的吃法,與世俗不太一樣。要麼是拿煎餅蘸糖;要麼,用牛奶代替水,加在麵粉里和成團;再不然,就在綠豆面兒里混上葡萄汁兒做麵糰……總歸就是要甜的,才夠味兒!
因吃得多,僧人們跟煎餅相熟,還用它說法。南朝(公元420年—589年)三藏譯《百喻經》,裡面有一喻:
「欲食半餅喻」:譬如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
有個人餓得前胸貼後背,連忙買了七枚煎餅吃。他狼吞虎咽,一口氣吃了六個半,餅糰子都抵在了喉嚨里,最後半個,到底塞不下了。這人十分後悔,伸手就給了自己一巴掌,說:「早知道最後半個餅就能飽肚子,我又何必浪費錢,去買前面六個呢?!」
這個故事在後世很有名,但幾乎都是被當作笑話看,佛門喻義,反倒沒多少人在意了。
圖片來自網路,參考文獻:
《幽明錄》《齊民要術》《世說新語》《荊楚歲時記》
《中國面點史》邱龐同
《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朱大渭
《中國古代人日_天穿_填倉諸節新說》常建華
《穿天節與天穿節考異》唐明生
《穿天節屬於襄陽考》唐明生
《試論襄陽穿天節的文化內涵》唐明生
《山西趙城鎮侯村祭女媧儀式研究》張珍珍
《淺談餄餎》鄭思陽
《人類學視野下的過橋米線食俗》牟軍
《雲南_米線_類辭彙文化內涵淺析》馬碧媛
《米線節的民間文娛活動》陳騫
《雲南米線源流小記》張維
《唐朝高端飲食指南》商夏周
《_全唐詩_中的胡食》喬喬
《漢魏兩晉南北朝胡漢飲食文化交流述論》庄華峰
《從_打餅_說到_蒸餅》張少成
《從考古發現初探唐之前西域餅食文化》賀菊蓮
《饢的起源》李正元
《釋_饢》何家興
《_胡餅_考略》解梅
《漢唐時代食餅習俗》韓養民
《論胡麻的引種與文化意蘊》石雲濤
《奢侈至極的宮廷飲食》梅桑榆
《舌尖上的絲綢之路》吳星鐸
《胡麻食品開發的研究綜述》胡曉軍
《釋_燒餅_兼及_胡餅_與_饢》閆艷
《禪宗文獻飲食類詞語宗門義管窺》李艷琴
《談談因避諱胡人而更名的_胡_詞族食物》王珏
《饢_饢坑與饢文化漫談_安尼瓦爾》哈斯木
《_髓餅_來歷及流變》高啟安
《試論隋唐胡食的傳播及其影響》張雲
《舌尖上的王朝興衰》李曉巧
《胡餅_燒餅_黃橋燒餅新探》邵萬寬
《煎餅及其衍生品研究_基於文化及語言角度》王美雨
《晉南地區節日麵食與歷史傳說考源_以煎饃_子福饃為例》姚美玲
《重陽節與重陽習俗演變》喬鳳岐
《煎餅_鏊子煎出的歷史滋味》王仁湘
《新編柳琴戲_山東煎餅傳奇_創作及闡釋》賈敏
《山東運河區域美食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_以棗莊美食為例》劉玉梅
《煎餅果子入選天津非遺》繁星
《蒲松齡的_煎餅賦》張琰
《唐代煎餅新探》李碩
《六朝時期建康居民的飲食與服飾》郭黎安
《文化交流視域下的麵條與麵條文化》鄭南
《biangbiang面之我見》郭旭曄
《釋餅》張東寅
《中國麵條與中國人的麵條文化》奚麗芳
《炊餅與麵條》李國濤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食》黃清敏
《敦煌文獻中的_須面》高啟安
《_齊民要術_中的_餅法》陳金標
《_齊民要術_部分飲食品溯源》孫一慰
《_齊民要術_之餅食文化》趙建民
《山西平遙人生禮儀中的麵食習俗文化研究》張曉潔
《_水滸_食物_食肆考》彭衛
《中國雜糧主食化之饅頭的研究》馬先紅
《淺析中國人吃饅頭歐洲人吃麵包的原因》盧茁
《諸葛亮發明_饅頭_一詞》楊升
《小麥何時開始做成饅頭和餅》王仁湘
《_齊民要術_與南北朝時期飲食文化交流》吳昊
《賈思勰身世背景與官階仕途考證_齊民要術_成書原因分析》程雅倩
《從六鎮之亂到北魏滅亡_齊民要術_成書背景新探》王鵬福
《_齊民要術_中的農業與飲食文化研究》吳昊
《魏晉南北朝飲食文化研究》金相超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姜》高二旺
《食以體道_魏晉南北朝飲食純潔性研究》金相超
《北魏民眾的日常食物試探》尚童
《魏晉南北朝歲時節令飲食文化研究》王康璐
《寶釵生日_穿天節_小考》趙雲芳
《神格與人格的交融_中國古代漢族以女性為核心的傳統節日的文化透視》王婧
《論束皙_餅賦》葉林玲
《_事物紀原_歲時風俗部敘述模式及其成因初探》李文寧
《_事物紀原_的民俗學解讀》李姍姍
《雅俗文化的兩相對照_世說新語_與_啟顏錄》馬培潔
《_啟顏錄_與中古時期的笑話集》馬培潔
《中國古代傳統女性節日的原因探索》胡榮華
《敦煌寫本_啟顏錄_研究綜述》王俊橋
《中國古代的方便食品棋子面》高啟安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已知:潘金蓮因開窗認識了西門慶。問:潘金蓮開的是什麼窗?
一千多年了。沒有人知道《夜雨寄北》是寄給誰的。
王希孟在畫《千里江山圖》之前,經歷了什麼?
TAG:博物館看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