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書法的文化精神——論範文才先生書法藝術

書法的文化精神——論範文才先生書法藝術

文/牛放(《四川文藝》雜誌主編、國家一級作家、著名書法家)

書法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書法不可能背離文化精神。

然而,當今書法卻輕道而重術,將書法技法放在首位,甚至廢道而唯術,本末倒置,與書法崇尚的文化精神相去甚遠,在書法審美上誤導民眾和書家,出現審美錯覺。

心經 範文才

距今2500年,中國出現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史稱諸子百家。他們所有的哲學觀點都指向「天人合一」,由此形成了尊重自然,崇尚禮儀,追求兼容並蓄的中華文化。在這一時期,古印度誕生了佛教始祖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釋迦牟尼。有意思的是,幾百年後,釋迦牟尼的弟子帶著佛教進入了中國,中國人居然將其變成了世界獨有的禪宗。而禪宗的「禪」正是以中國土著文化的「道」為基礎,甚至與道不好嚴格區分,所以在中國才有了佛道一家的說法。這便是大中華的文化性格:海納百川,包容天下。其實,早從我們的人文初祖黃帝開始,就具有了這種文化性格,中華圖騰「龍」的結構,中華族群的大融合便很能說明這樣的定論並非虛言。後來中國一直沿著這種文化,不斷兼容,走到今天,這樣的文化品格就是中國的文化歷史,形成的精神就是中國的文化精神。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文化里的藝術。琴棋書畫、金玉器帛、煮酒品茶,大俗大雅之間注重的是「神韻」。繪畫、書法、戲劇、音樂、舞蹈、園林、建築、雕塑等等,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強調「意境」的表現,寧可失去形,不可傷及神。畫以立意、樂以象德、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書法則強調字如其人。中國藝術追求的意境,是那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超曠空靈之美,遵循的是「虛實相生」、「知白守黑」、「虛室生白」的辯證法則,書法何嘗不是。這又與禪宗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理契合。中國藝術是把內在的精神性的「質」放在首位的。

菩提心燈 範文才

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三者相互交融滲透,中國藝術就有了愉悅心靈的東方韻味,傳遞出精神和生活品位。這是純粹中國式的,有文化底蘊的,含蓄的有書卷氣的,透露出靜謐唯美、不激不厲的貴族氣質。

有著幾千年積累的中國,透射著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是有著數千年文明積澱的文化格調。數千年來,中國人用文化的形式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伴隨著清風明月的淡泊心情,一代一代地影響了下來。正是在這樣的影響下,中國人是有著無窮的張力的,可以處盛世而不忘形,處亂世而不喪志。在惡劣的環境中反而更能顯出自己文化的光彩,海納百川,包容天下的文化大道,這就是中華的文化格調,也就是中國文化精神!

心經 範文才

我之所以花如此多的筆墨來闡述中國的文化精神,是想告訴朋友們,書法藝術既然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那麼,它怎麼可能例外?為什麼不崇尚文化精神呢?何況你根本沒有能力擺脫這種精神,這種精神絕非束縛,它有巨大的空間任由馳騁,任由攀登。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但始終緊緊圍繞中國的文化精神在努力。書法肇端在中國,而後日本、高麗等東南亞國家也從中國書法受到到啟發並借鑒到自己國家的民族文字書寫中,成為一門獨立的文字書寫美學。中國書法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中國的文化精神,這是源於儒家祖師孔子學說的「學以致用」理論,所以書寫表達的是漢字的意義,而說有的書寫美,諸如墨色枯濕、線條流暢曠達、筆墨一波三折、字形端莊典雅等等審美標準無不與中國的文化精神有關聯,隨著書法歷史的進程,中國的文化精神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書法的文化精神。也就是說,書法中失去了神,只有形,這還叫書法藝術,這也是自古以來書法與書匠的分水嶺。試問,清廷整理歷史典籍合成《四庫全書》,徵集的謄抄者都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寫字高手,他們抄寫的字是書法嗎?抄寫者是書法家嗎?之所以不是,就是因為他們抄寫的字是「死」的,沒有感情,沒有生命,也就是沒有神,說穿了就是沒有文化精神。

厚德載物 範文才

那麼,範文才先生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的書法藝術追求一直朝著書法的文化精神方向用力,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高度。

可悲的是,當今中國書法界絕大多數書者卻依然忙於抄錄聖賢古人所創立的偉大傳統,把藝術和技巧混為一談,讓技術取代了藝術創造,章法用筆也被模式化。這些無論新舊模式都將人的創造力碾平。歷史上,書法家數不勝數,書法藝術家卻寥寥無幾。書法家是繼承者或摹仿秀,他們懂得沿用現成的書寫方法,卻並不具有獨立思想和創新精神。藝術不只是繼承還要開創,藝術是高水準的精神活動,不是任何一個書法家都具備的。範文才先生具有豐富閱歷和知識,對人生有深切的理解、體驗和感悟,並有書法藝術家的稟賦,且虛心研習、勤奮實踐。他非常明白書法藝術不僅是一個技法問題,而是書家情感對審美對象的深層反映和心靈嚮往的精神寄託,這是書法藝術獲得新生命的源泉。作為書法藝術家不僅要對傳統文化有深透的研究,還要有深厚的涵養和執著地藝術追求,並具有虔誠的宗教普世情懷,才能寫出生氣、靈氣、霸氣來,才能使墨色、線條、字形和整幅作品呼應靈動具有有生命力,才能寫出契合自身和自然、文化氣象的神韻來,這就是不爭之爭,水到渠成。

心經 範文才

中國書法從迄今考古發掘推斷始於八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經由甲骨文、金文演變成秦朝的大篆、小篆、隸書,發展至漢朝被官方取名為「漢字」,至東漢、魏晉、唐代的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魏晉時,人們的書法觀念發生重大變化,作為文字書寫的技藝和方法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重視。中國書法影響最大的作品,多為日常文人的感傷抒懷,多是無為而為的產物,如王羲之的《喪亂帖》、顏真卿的《祭侄稿》。前者是一封信,後者是一篇文章的草稿。這種並非為欣賞目的而寫的字幅,似乎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書寫者當時對形式運筆的判斷、情感精神的活動以及現實生命的軌跡。

聞香悟道 範文才

目前的中國書法顯得老氣橫秋,書法界形成萬人一面的格局,就連有關書法的理論和評說也是陳詞濫調,層層相因,既讓思維麻木又使視覺疲勞,缺乏蓬勃活力。整個國家都在抄襲,整個書法圈脫離了藝術本身,卻成了權力博弈的遊戲,依照身份、地位、名望而論資排輩。無端地滋生出太多的繁文縟節和潛規則,簡直令人窒息。然而,藝術本質是人性,藝術價值是人類挑戰自身創造力的證明。這種現象的大範圍滋生,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放棄了書法的文化精神追求。

唐李商隱《無題》範文才

王羲之在他的《自論書》中說:「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後達解者,知其評之不虛。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鍾、張故為絕倫,其餘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仆書次之。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這段話無疑講的是書法技術,而且勤奮到「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程度了。然而王羲之的經典書法作品《蘭亭序》的內容,推崇追求的卻是中國的文化精神,原文如下:

蘭亭集序 範文才

《蘭亭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蘭亭序》的內容所反映的是王羲之的思想,他在半醒半醉狀態中完全達到忘我的境界,心、筆、文合為一體,心隨筆動,文由心生,字跟文走,最終文章完成書法也隨之完成,書家追求、修鍊的一切精神內核盡在其中,這才是精髓。而王羲之論書法的《自論書》顯然只是技法,是術而非道。如果王羲之沒有《蘭亭序》里的思想境界,他的書法境界也不可能達到那樣的高度。或者換個說法,如果王羲之的《蘭亭序》並非自己隨心而生的創作,而是抄寫別人的經典,他的情感就無法被文字所牽動,他的素養、學養便無法發揮,這幅作品恐怕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心經 範文才

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藝術家蔡邕論書法頗有見地,他的高論《九勢》:「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國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將書法藝術的道與術闡述得很清楚。這方面的認識,後世魏晉時的王羲之不如也。

錄馬向陽滿江紅三亞學校頌範文才

範文才先生號不二齋主人,這個號就是取專一之意,有佛教情結,佛教就講「不二法門」。他1952年生於四川射洪縣,十六歲從戎,從軍六年,而他從小就熱愛書畫藝術。他的名頭很多很大,但我對那些名頭不感興趣,只關心與書法關聯密切的閱歷。他對書法藝術追求可謂如痴如醉,成年後便「北走京華,東赴春申,南達嶺南,觀摩法書碑林、名勝遺迹」,參加各種書法培訓班,拜多位名師學藝,更是遍臨《張遷》《石門頌》《金剛經》《張黑女》《蘭亭》《祭侄文稿》諸碑帖。著名學者伍立楊先生觀其書法作品和親見書寫後對他推崇備至,讚賞有加。力楊先生如是評價:「天道酬勤,由於多年來對書法藝術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心境亦於平和厚重,在書法藝術上漸入佳境。他追求的碑之情義,是建立在筆法這一核心語境中的,文才潛心研習碑學意味,可以深入骨髓,所以他在運筆的過程中,逐漸強化了碑學的帖學意蘊,並將帖學中具有創造性的高難度筆法,與碑學的露鋒斬截達成圓融的一致,從而使筆法具有雙重難度,他的筆法上的高難度的追求和成果帶來了他的全新穩重的風格。」而我則更看重文才先生盡其所能,多種書體反覆抄寫佛學經典《心經》的行為。注意,範文才先生抄寫的是內容,創作的是書法,這不同於臨帖。抄寫內容,意味著看中文字所傳遞的精神,而反覆抄寫,心中熟稔的是內容,筆底流出的則是由此而生髮的心意,心不在書寫,而在文字所傳達的意義,最終達到形神合一,物我兩忘。那麼,這叫住修行。這是範文才先生選擇的一種行徑,他先是臨帖臨碑研習揣摩拜師請教,那是一個術的技術方面的訓練學習過程,而後者的修行則是道的浸潤與求索。話說到這裡,想必諸君已經感覺到我想要說的話了,這就是我說的關於書法藝術中中國的文化精神,也就是書法的文化精神。範文才先生是個明白人,他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到這裡來的。《心經》是佛學經典,是悟禪修禪的法門,誦背念寫都是修行,都是開示,都是參悟,而儒釋道的本質是一致的,集中起來講的就是書法的文化精神。所以,範文才先生不是聰明,而是智慧。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這是清代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一副對聯。首富李嘉誠也很喜歡這副對聯,在他香港的辦公室里便掛了這副對聯。

範文才先生的書法作品透露出一種書卷的氣息,字態清秀大度,其書法回歸到漢字書寫的本位,融入了禪學的力量。筆觸如江河東流,顯得精緻而豪放,呈現出一片清澈澄明的天空,潔凈、明媚而吉祥。這是寧靜、樸實與豁達的氣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彷彿這些文字都發出了溫暖而親切的聲音。這些作品,雖然內容相同,可並不是簡單地書體和布局結構、題款用印這些外在形式上的區別,它們如蒙童隨手塗鴉,漫不經心又如有神助,讓人覺得童趣稚拙,無理性、無拘束,卻十分老辣,厚重耐讀。這些作品並非仰仗熟練技巧、勤學苦練可以獲得,而是放棄技巧,無為而為的出神入化。

範文才先生的書法一定是一種修行。字幅的氣勢筆墨開合自然,嫻靜自得,內心的情緒通過筆墨、布局、氣韻傳遞出來,喚起生命的樂趣和恬靜,古樸、恬淡、本真的藝術意境,張揚著明亮而輕快的氣息,煥發出強烈的感染力。進一步說,他的書法藝術將個人精神引入筆下,在自我覺醒中不著痕迹,成為一種悟道,有禪學意蘊,將佛學修養和書法通感相結合,隱隱透出莊嚴性和儀式感。

9月22日下午,筆墨菩提——範文才寫經心得書法展在上海朵雲軒藝術館舉行

我在今年九月上海南京路朵雲軒「筆墨菩提——範文才先生寫經心得書法展」上意外地看到了除《心經》之外,居然還有一幅捲軸《洛神賦》作品。之所以意外,是因為《洛神賦》與《心經》完全是不相同的兩種心向,這或許並不是個意外,這樣的「浪漫」為什麼不呢?後來我似有所悟,這個展覽不是傳道的法會,展廳也不是道場,內容可以是《心經》,但文化活動是書法藝術展覽,而《洛神賦》與《心經》同台展覽本身就是一個傑作。於是,我看到了範文才先生的書法藝術大氣象,更看見了範文才先生在書法藝術跋涉的路上所追求和彰顯的書法的文化精神!(牛放2018年12月5日完稿於成都龍城一號隨園書齋)

範文才,號不二齋主人。1952年生於四川射洪縣。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海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海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海南九三書畫院副院長、大同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國一金典簽約書法家。

十六歲參軍,自幼熱愛書畫藝術,擅收藏、精鑒賞。早年師從著名書法微雕藝術大師胡金來先生,遍臨《張遷》《石門頌》《金剛經》《張黑女》《蘭亭》《祭侄文稿》諸碑帖。八十年代初參加河南省書協會創辦的書法函授高研班,受到張海、周俊傑兩位導師的悉心指導。

八十年代初開始參加山西書協舉辦的書展。九十年代開始參加海南書協舉辦的多項展出。2004年入選全國第四屆刻字藝術展,2010年入選第八屆刻字藝術展,2011年入選第二屆國際刻字藝術大展。2013年至今參加在北京、天津、南京、濟南等二十多個省市舉辦的「中國當代一線書畫名家創作筆會」、「當代書法名家峰會」近三十場大型藝術活動。2015年入選《第六屆全國「長城杯」書畫作品展》並獲銀獎。作品先後在《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藝壇》《四川文藝》《海南日報》《文化》及中國網、今日頭條、國信參要網、雅昌藝術網、東方藝術網、大眾收藏網、書畫村、和裕藝術網等報刊網站發表。

作品被美國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俄羅斯烏拉爾國立大學圖書館(相當於國內復旦大學)、英國杜倫大學東亞博物館、台灣新竹藝術館、無錫靈山梵宮藝術館、福建南安雪峰禪寺、海口市博物館、四川射洪縣博物館、北京國墨書畫院等機構及國內外收藏家收藏。其傳略被編入《中國現代書法名家名人大辭典》,被錄入《國家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高級人才庫》。個人傳略被編入《中國現代書法名家名人大辭典》,被錄入《國家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高級人才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範 的精彩文章:

TAG:風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