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畫報中的大清皇帝、皇后和親王 | 文摘
圖:《西洋鏡:法國畫報記錄的晚清1846—1885》,趙省偉(主編) ,張霞、李小玉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
編者按:本文摘自《西洋鏡:法國畫報記錄的晚清1846—1885》,文章及配圖都來自當年法國畫報對中國的報道。已獲出版社授權。
清朝的咸豐皇帝
道光帝的四子咸豐帝在1850 年繼承皇位。咸豐這個年號寓意「普天之下,豐衣足食」。然而這個聽起來雄心勃勃的稱號卻沒有實現它所承載的希望。
的確,清朝百姓的所有疾苦不能全部歸咎於他,咸豐帝也能援引一些證明減輕罪名。甫一登基,國家就已處在危難之中。1840 年的鴉片戰爭,讓清朝軍隊的威望毀於一旦,迫使皇帝賠付了一大筆賠款,加重了財政負擔。廣西發動的金田起義也使得皇權癱瘓。起義軍想要摧毀滿族人的統治,恢復漢族人的政權。他們首先要求不再按照滿族人的要求剃頭留辮子,這一舉動等於向皇權宣戰。
於是咸豐帝便派遣軍隊去剿滅起義軍。但是幾員大將相繼被打敗,如今洪秀全佔領了南京並在那裡建立了臨時都城,準備揮師北上,直搗黃龍。察覺到自己的統治搖搖欲墜,咸豐帝試圖通過嚴厲的手段鞏固統治。他下令對任何戰敗的將軍處以死刑。但當他的大將為了平息皇帝的盛怒而拚死征戰時,天子卻寄情於詩文創作。
今年30 歲的咸豐帝中等身材,氣宇軒昂,高高的額頭、深陷的眼眶、突出的頰骨和弓形的眉毛都體現出皇室的體貌特徵。咸豐帝的皇后一點都不像漢族女子那麼嬌小孱弱。皇帝喜歡聽取她的建議,並願意與她一起分享馬術和作戰遊戲的經驗。最近在聯軍進入北京城時,咸豐帝和皇后從京城出逃。與真實戰爭相比,他們還是更喜歡戰爭遊戲。
(馬克·維爾諾勒)
圖:咸豐皇帝。根據米蘭代表團華倫特里先生的素描繪製。選自《世界畫報》(Le Monde illustr
é
),1861年2月2日,發行第5年,第199期。
圖:清朝皇后。根據米蘭代表團華倫特里先生的素描繪製。選自《世界畫報》(Le Monde illustr
é
),1861年2月2日,發行第5年,第199期。恭親王
本報收到一幅從廣州寄來的頗為稀奇的中國畫——恭親王。恭親王名奕,是年幼的清朝皇帝的叔叔,其實他才25 歲,年富力強而且精明睿智。自從英法聯軍橫掃北京,恭親王就成了清朝的議政王,位高權重。
1860 年7 月,咸豐皇帝駕崩以後,他受命擔任議政王。在政治立場上,他堅決反對因循守舊的頑固派。儘管頑固派一度掌控大權,但最終還是逐漸勢微。恭親王掌權以後,曾經試圖恢復國家金融秩序。他還組建過蒸汽船艦隊,用於巡視海疆、驅逐海盜。
為了儘快遏制太平天國叛亂,恭親王以保障《北京條約》的順利實施和我方新設機構的安全為由,欣然接受了駐清朝的英法聯軍的協助。與此同時,他還將旗下精銳部隊交由聯軍指揮,並且儘力提供一切方便。
雖然年紀不大,恭親王卻已成了清朝立憲派的首腦。為了鞏固江山社稷,他還致力於滿漢之間的融合,雖然進程緩慢,卻也頗有成效。
(弗爾努瓦)
圖:清朝議政王恭親王。根據本報駐廣州記者寄回的一張中國畫繪製。選自《環球畫報》(L"univers illustr
é
),1866年2月10日,星期六,第510期。清朝皇帝接見西方各國使節
6 月29 日,西方各國駐華大使在北京受到了皇帝的接見。這就足以表明此事的重要性。公元713 年,瓦利德(Calife Walid)的大使前來拜見唐玄宗,要求免除中國朝廷實行的「三叩九拜」之禮,結果他被處以死刑。從那以後,許許多多的外國大使要麼接受了這一令人難堪的傳統,要麼就在沒有完成使命的情況下回到了自己的國家。歐洲使節最後一次試圖要求在覲見皇帝的時候只施行歐洲禮節,要追溯到1816 年。那時,阿美士德男爵和之前的人一樣談判失敗,不得不立即離開北京。
從那以後,清朝政府與西方各國斷絕了正式往來。直到30 年後,被迫與西方各國簽署和約,清朝皇帝才按照歐洲禮儀正式接見了我們的使團。
6 月29 日上午七點鐘,日本、俄國、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的使節在紫光閣受到了同治皇帝的接見。皇室的親王站在龍椅的左右兩旁,佩帶武器的皇家侍衛在覲見的大殿里排成左右兩列。使團覲見只需在入殿的時候三鞠躬,離開的時候再次三鞠躬,每次會見時間大約10 分鐘。
日本使者身為大使,受到了特別接見。在他之後,其他國家的公使也都受到了接見。使團中資格最老的俄國公使倭良嘎哩(Vlangali)將軍發表了一段講話,由德國使團第一翻譯璧斯瑪(Bismarck)先生代為翻譯。
圖:歐洲使節第一次受到清朝皇帝的接見。皇帝身前是法國公使熱福理先生。雅內先生根據法國駐清朝使館第一翻譯德微理亞先生的素描繪製。選自《世界畫報》(Le Monde illustr
é
),1873年10月4日,發行第17年,第860期。在這次集體會見之後,俄國、美國、英國和荷蘭公使連同他們的翻譯都退下了,法國公使熱福理先生留下來等待特別會見。熱福理先生是第一位受到清朝皇帝接見的法國外交官。公使發表了演說,由法國使團翻譯德微理亞先生代為翻譯。之後,公使將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寫的一封信放在了一張鋪有黃色桌布的桌子上。
總統閣下致信清朝皇帝,表示他已收到了皇帝於1871 年委派清朝駐法大使帶給他的關於「天津教案」的信件。當時同治帝正坐在龍椅上,接到這封信時,他的身子微微向前一傾,表示對這件事情已經了解。與前兩次接見一樣,恭親王在皇帝身旁,跪下聽取皇上的指令,然後再予以回答。這之後,法國公使及其翻譯便退下了。
(一名通訊員)
清朝皇帝在北京接見外國使節
對於清朝皇帝而言,這可能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外國使臣在同一時間內雲集北京吧。皇帝即將屈尊接見的是法國、俄國、英國、美國、荷蘭以及日本的使節。這樣的國際盛會完全稱得上天朝外交史上可圈可點的一筆。因為在此之前,清朝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並未與各國使團進行過實質性的接觸。此外,各國使節若想一睹年輕尊貴的皇帝陛下的龍顏,需要跟皇上的叔叔恭親王協商良久,獲得他的准許後方可覲見。
此次盛會在中南海的紫光閣舉行。更具體來說,這裡地處皇宮西側,與紫禁城僅一湖之隔。我國天主教使團駐地北堂便與之相鄰。在公園入口處,主辦方為方便各國使節的轎子和隨行衛隊通行,特意用木籬笆為他們划出了一條專用通道。這樣一來各國使節不必在同一時間蜂擁而入,二來也能讓人數眾多的外國使團免於擁擠之擾。
公使們先被引到了一間屋子裡,按照東方的待客之道,招待者先請大家品嘗了提神醒腦的涼茶。接下來,便開始了漫無邊際的等待,大家待在搭建於紫光閣旁的營帳里,靜候皇帝陛下召見。當使臣們終於得以進入正殿覲見陛下本人時,首先映入眾人眼帘的仍然不是皇帝,而是總理衙門的兩名官員。首先獲准覲見的是日本公使,但不幸的是,他沒能和皇帝待多長時間。
禮堂分上下兩層,整體布置坐北朝南,四根高大的柱子好像把禮堂內切割成了五個部分。再向里去,正中間有一個高台,五級台階拾級而上,陛下的龍椅不偏不倚地擺在上面。說到龍椅,它通體金黃,像極了一個小號的靠背沙發。皇帝以傳統的東方坐姿坐在椅子上,面前擺著一張御案。稍微靠後一些的地方,有兩位親王肅立在皇帝陛下左右,其中一位正是皇帝的叔叔恭親王。而台階下肅立著的是另外兩位親王。
圖:在北京,清朝皇帝首次接見各國外交官。選自《環球畫報》(L"univers illustr
é
),1873年11月15日,發行第16年,第973期。御座前15 尺處的那張黃案,其實就是一張長桌,它的作用僅是讓各國使節遞交國書而已。宮殿里還有不少高級武官整齊地排成兩行,他們充當著整個宮殿的護衛。御案兩側的兩位親王分別是恭親王殿下和帝國首席大臣醇親王。
皇帝陛下看起來機敏過人但面色疲憊,據傳言說他的身體一直抱恙,這一點與他的叔叔恭親王極其相似,恭親王年輕時也是這番神色。這難道是清朝皇室的「家族傳統」嗎?從他的表情不難看出,這位年輕的君主還是有幾分羞澀,尤其是在首次面對如此眾多的外國使節的時候。
他的衣著極為簡素,身穿與諸大臣並無二致的絳紫色絲質長袍,頭頂上戴著的朝冠上綴朱緯、形似斗笠。乍從外表看去,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特徵能將他與臣子們區分開來。皇室宗親的頂戴是絲質的,皇子和享有繼承權的親王之子頂戴是寶石做的,至於那些高品級的官員,他們的頂戴則是由大紅或玫紅色的珊瑚製成。
覲見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緊接著,在各國使臣向皇帝行完鞠躬禮之後,一位親王開始代表尊貴的陛下向各國元首致意,希望各國使節可以捎去這些問候:大清皇帝祝英國、俄國、荷蘭三國皇帝身體健康,也向法、美兩國總統致以最誠摯的問候。同時,這位親王還向各國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皇帝見證了總理衙門與各國交好所取得的實質成效,陛下希望多邊關係可以朝著各方都滿意的方向順利發展。
各國使臣向皇帝行完禮之後,我國公使向陛下遞交了一封共和國總統寫給他的信。陛下曾就1870 年6 月24 日「天津教案」一事向我國總統致信問詢,這封信正是我國對此事的回應。我國使團的口譯隨同公使們一起進入了殿內。他原本只負責翻譯此次覲見的歡迎詞和雙方的即席講話,而現在,當熱福理先生宣讀這封信的時候,他還得將信件原封不動地翻譯給大清皇帝。
其實在召見開始前還有一段小插曲,各國使臣在等待的過程中收到了一個好消息。會見開始前和結束後,總理衙門全體官員將會為他們引路,陪他們走到園林的入口。換言之,這些清朝官員會把他們送到能輕易回到北堂的地方。這對總理衙門來說也是好事一樁,起碼他們不用擔心因使節們不認識路而影響了會見。他們擔心的還有其他可能影響會晤的意外事件,比如,萬一哪國使臣不懂禮數,隨便向皇帝陛下問話,該怎麼辦呢?
還好,各國代表的態度對清朝政府中的親西方派是有利的,此次會見亦可以稱得上是革新勢力對守舊勢力的一次勝利吧。
清朝皇帝乘坐雪橇在湖面溜冰
一直以來,大家都對清朝皇帝的生活深感好奇。皇帝生活在「紫禁城」內,「紫禁城」坐落在「皇城」和「滿城」的中心。每一座城都有高牆和護城河環繞。皇城長約2.7公里,寬約2 公里,嚴禁外國人居住,即便是中國人,未經皇帝的特許也不能住在這裡。
高牆外面是大片的湖泊,湖面上建有大理石橋。從橋頭可以一覽湖面風景:夏天,荷花盛開,散發出淡淡的香味;冬天,皇帝會乘坐雪橇在湖面溜冰(圖中是他人剛剛進獻的奧地利式樣的雪橇)。湖周圍散落著歷史悠久的建築。不遠處有一座小山,山頂上有一家絲綢作坊,負責養蠶,並為中國的勞動婦女做出示範。皇帝每年都會去那裡參觀一次。
圖:清朝皇帝乘坐雪橇在結冰的湖面上遊玩。選自《全球畫報》(Le Journal illustré),1895 年1月26日,星期六,第2079期。
端王的畫像
端王是近期這起血淋林的事變的罪魁禍首,人們看到他臉上難以捉摸的表情,便不由得想到,他的內心就像成吉思汗一樣兇殘冷酷。事變發生前,端王只是一名普通的郡王,始終沒有大的作為。由於不受朝廷重用,他便竭力在朝堂之外積蓄勢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支持義和團運動。他將這些可怕的烏合之眾組織在一起,隨即當仁不讓地成為這一排外團體的首領。
端王身強體壯,仇視西方新鮮事物,這都使得他成為北京底層民眾的偶像。今年6 月,正是在他的命令和指揮下,北京的義和團開始發動騷亂。慈禧太后躲在這位群眾領袖身後究竟是形勢所迫,還是故意逃避責任,目前還難以下結論。
不管怎樣,反擊的時刻到來了,各國強烈要求懲辦相關責任人,端王便是「首禍」。到目前為止,清朝政府一直都在敷衍搪塞,這是他們最擅長的策略。最終他們會懲辦這些罪犯嗎?我們迫切想要知道答案。
圖:端王的畫像。選自《多姆山導報》(周日副刊)[Le Moniteur Du Puy-De-Dome(Supplément Illustré Du Dimanche)],1900年10月14日,星期日,第41期。
慶親王進京
我們的畫家寫道:「慶親王在距京城北門(又稱『罹難者之門』)大約3 英里的地方與一支日本騎兵隊會面,親王的衛兵就地解散,接替他們負責護衛工作的是孟加拉第4 騎兵團。或許是因為同樣經歷了那場邪惡的戰爭,親王的騎兵衛隊儘管很有排場,但卻邋遢不堪。隨從們騎著蒙古矮種馬和騾子,此外還有一兩名官員、一些士兵和侍衛隨行。後面的一輛馬車載著女眷。」
圖:慶親王進京。德·漢恩根據特邀畫家弗萊德·懷廷(Fred Whiting)繪製。選自《圖片報》(The Graphic),1900年11月10日,星期六,第1615期。
(完)
※虛構的「六不總理」:段祺瑞的真實經濟生活 | 讀史
※新版歷史教科書已刪去可疑的光緒照片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