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以色列——中東小霸王誕生記


一、「猶太人」的民族身份構建

1、以色列與猶太

以色列建國時間很短,但是其民族卻擁有悠久的歷史,絲毫不亞於其它文明古國。以色列是國名,在希伯來語里的意思是「與上帝角力」,同時,以色列也是其古代國名,猶太也是古國名,所以二者寓意上大致相同。

可能討個吉利吧,以色列領導人在建國時選擇了「以色列」作為國名,而不是猶太,因為在歷史上,以色列是一個統一且強盛的國家,不同於後來分裂的猶太國。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女兵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猶太人就是智慧的代名詞,其實,它們的智慧是為了保護自己,是「迫不得已」的一種本能。猶太人的歷史就是一部苦難與救贖的歷史,它們多災多難,命途多舛,為了生存下去,它們嘗遍艱辛,寄人籬下,終不致滅亡。

2、迦南故地

猶太人最早在迦南(巴勒斯坦)生活,後來因為饑荒,來到了埃及。

但是不久猶太人受到了埃及法老的殘酷迫害,被迫逃離埃及,在摩西的率領下,猶太人開始了「出埃及記」。這段歷史在猶太民族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古猶太教的形成時期,它為猶太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這是逃難,也是回歸,面對兇狠且異常強大的敵人,猶太人選擇「逃避」。在這段回歸故土的歷程中,猶太人經歷了重重磨難,為了躲避埃及人的攻擊,他們沿著西奈半島的荒漠緩緩前行,最終回到了故地——迦南。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出埃及記

在回歸途中,有人死去,有人離隊,有人叛變,為了凝聚族人的信心,猶太人領袖——摩西發揮了領袖該有的作用。他團結族人,號召大家從多神信仰轉變為一神信仰,為此,他代表猶太人與上帝——耶和華「立約」——「十誡」。

摩西就是古猶太教的創立者,這也意味著摩西為猶太人制定出了一套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生存法則。猶太教要求猶太人必須保持自己的「特色」,謹遵一神教教義,信仰人間唯一真神——耶和華。於是,作為「天選之人」的猶太人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氣,這是多大的福分啊,我們是和耶和華「立約」的民族,我們是上帝的「選民」,多麼令人枰然心動的民族自豪感呵!

後來猶太人在迦南站穩了腳跟,建立了國家,修建了神殿,這是猶太人的光輝歲月!

這也是猶太民族堅信自己是迦南主人的「歷史證據」。

不幸的是猶太人的國家被毀滅了,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毀滅。猶太人努力過,反抗過,自治過,但是換來的都是異族的冷漠和皮鞭;猶太人有過希望,然而絕望是多麼地及時,從不給半刻坦然,既然無望,那就寄託上帝,愈是水生火熱,愈是上帝對「天選之民」考驗之嚴厲。

雖然亡國了,但至少猶太人還生活在祖宗的土地上,他們繼續保持自己的宗教。

3、民族的概念

民族有沒有中斷,主要是看「民族記憶」有無中斷,而「民族記憶」的形成離不開文字和那些富有傳奇特色的神話故事。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名人志

有的人認為血統和種族是判斷一個民族有無中斷的依據,其實,這是不可能的,沒有孤立存在的民族,就像近親結婚帶來的惡果一樣,被「孤立」的民族往往是失敗的民族。(參考印第安人,人類法則沒有憐憫二字,沒有「好人」願意讓你一直「閉關鎖國」,然後自然生出「資本主義的萌芽」)既然不能孤立,那就要融合,與人交往,過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即有無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習慣,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引以為豪的記憶;如果有,那便是民族的象徵;如果能一直保留下來,那便是成功的民族。(歷史上有多少曾經叱吒風雲的民族於今日煙消雲散,徹底告別人類的舞台)

對於猶太人而言,他們是幸運的,他們的先祖是偉大的,因為他們的歷史被清晰地記錄了下來,為了加深記憶,他們的族人以宗教化的語言記下了他們的榮辱。

4、猶太教的利與弊

為了消弭內部分裂,凝聚族人的力量,摩西創造了一神教——猶太教,這種以精神力量消滅內部分歧的捷徑讓猶太人獲益匪淺,是的,他們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在你死我活的自然法則下,體量弱小的猶太人不得不藉助「上帝的力量」來生存。

有了文化,有了國家,有了語言文字,那麼只差一部自己民族的歷史了。於是,猶太人有了自己的編年史——《希伯來經》,也就是後來《聖經》中的「舊約」,即「猶太人與上帝立的舊約」,而非基督教側重的「全人類與上帝立的新約」。

人有記憶的功能,也有遺忘的破綻,為了傳承歷史,猶太人把自己民族的歷史融入到了體系化的神話故事當中,換句話說,猶太人用宗教「升華」了自己的歷史,使之達到「真理」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猶太教就是猶太民族的精神母體。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宗教化的「歷史」

嚴格來講一神教具有強烈的擴張性,它就像肉食動物一樣,侵略成性,反之,多神教就十分內斂,它如同素食動物一樣,自然溫馴,不與人為敵。而猶太教作為一神教的始祖卻沒有表現出擴張傾向,這其中的原因就是猶太教對其信徒的「血統要求」。可能是因為猶太民族的弱小,或者對手的強大,為了生存下去,猶太先祖在設計猶太教時對準入條件要求十分嚴格,即只有猶太血統的人才能信仰猶太教,只有猶太人有資格信猶太教。這其實限制了猶太教的「外傳」,強行閹割了猶太教擴張的基因,使之專心於內,團結本族,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猶太人,以免他們被外族「同化」。(基督教伊斯蘭教發展了一神教的擴張性,即對信徒沒有準入門檻,不要求民族、種族、國家和性別)

5、流浪者

自從猶太人被羅馬驅逐出巴勒斯坦之後,他們便一直散居在世界各地,大多生活在歐洲。歐洲的基督徒為了表示對猶太人的「歧視」,同時,猶太人也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他們生活在被隔離的「猶太社區」,民族身份標籤十分顯眼。(這也是德國屠殺猶太人這麼多的原因)

在險惡的外部環境中求生存,在異教徒團團包圍的空間里求發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當然沒有比缺乏安全感的人對財富的渴求更迫切的了,猶太人對財富的經營即是無奈,也是自保,因為外部的世界統統不靠譜,只有錢是最值得信賴的。(女人對錢歇斯底里追求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因為男人是「善變」的,為了對沖男人善變帶來的風險,女人以換得財富來自保)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猶太人

歷經千年的漂泊使猶太人對抱團取暖理解得更為透徹,只有團結,只有加強內部凝聚力才能生活下去,因此猶太人更「封閉」了。在歐洲人看來,猶太人是如此的「異類」,不僅出賣耶穌,還掌握財富剝削善良的基督徒,於是,歐洲成了「反猶主義」的策源地。


二、建國三部曲

1、宣傳

歐洲人對猶太人的歧視是根深蒂固的,其「反猶主義」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即所謂「民意」。我們有理由相信歐洲人的「反猶」隨時可能加碼,隨時演變成「排猶」,甚至是對猶太人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的政治運動。

事實上,歐洲各國普遍對猶太人不抱有好感,社會民眾也對猶太人充滿了憎惡。因此在歷史上,就像經濟危機周期性發生一樣,「反猶運動」也周期性出現,在這過程中,猶太人遭到了極大的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這加劇了他們對「家園」的渴望。

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徹底壓倒了東方,成為了世界的領導者。

對西方人而言,成為領導者意味著可以擁有無數的殖民地,世界正在被他們瓜分,在瓜分的過程中,歐洲大國的矛盾顯現了出來,而這對猶太人或許是個機會。

於是,猶太人開始了思考如何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

作為猶太人建國的指導思想——猶太復國主義不得不提。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赫茨爾

奧地利記者赫茨爾是這一思想的核心人物,他不僅提出了猶太復國的綱領和理論,還發動成立了猶太復國組織。

在猶太精英的大力宣傳下,猶太復國主義逐漸被猶太人所接受,並開始了零散的移民。

2、滲透

既然要「復國」,那麼在哪裡「復」呢?

猶太人經過討論,最後決定重返「應許之地」——巴勒斯坦。從十九世紀後半期開始,猶太人漫長的移民浪潮改變了原有地區的民族結構和政治生態。

這一時期也是歐洲大國彼此勾心鬥角的時期,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市場,歐戰即將掀起。

當時的巴勒斯坦在「法律上」屬於奧斯曼帝國,然而此時的老大帝國已垂垂暮矣,根本無力顧及帝國的「邊疆」,這給了英法兩國可乘之機。

在中國人眼裡,英法是洗劫圓明園的元兇,是中國的敵人,他們兩國狼狽為奸,沆瀣一氣,是罪行累累的殖民者。其實,英法兩國並非鐵板一塊,因為利益衝突,兩國在殖民地上開始了「競爭」,比如,在中東地區。

英國為了打擊法國,迫切需要「盟友」,於是「猶太財團」進入了他們的視野。這正是天作之合,一方面猶太人需要「土地」;另一方面英國人需要「資金」,在經過協商後,英國與猶太人達成了合作。

為了表示對猶太人的「重視」,英國外交大臣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宣言里有句話致為關鍵:

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並為達到此目的而竭盡努力!」

雖然這個宣言極具爭議,但還是為猶太人提供了一種「法律上」的庇護,等於使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合法化」了。

有了保護傘,猶太人開始大舉移民巴勒斯坦,但他們不是盲目移民,而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移民。

猶太人是農耕民族,所以他們重視農業,在移民時,猶太人對適合發展農業的土地更感興趣。在中東,水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精明的猶太人深明此理,於是他們向水源處移民。

猶太人到達巴勒斯坦的第一站是海港城市「特拉維夫——雅法」,這是他們的「灘頭陣地」。在「搶灘登陸」成功後,猶太人沿著特拉維夫以北前進,進入了沙侖和亞柯平原,很快這裡便成為了猶太人的大型聚居點。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移民圖

上述地區都是沿海地帶,隨著猶太人的移民力度加深,他們逐漸深入內陸。在沿海平原與約旦河谷之間有塊土地——以斯德侖谷底,這裡適合農業生產,因此也成為了猶太人的定居點。再往東走就來到了加利利湖,這是整個巴勒斯坦的「生命之泉」,對於它,猶太人志在必得;沿著加利利湖往北走是另外一塊低地農業區——胡拉盆地,這是沼澤地,基本上是無人區,但以色列人寸土必爭,他們佔據了胡拉盆地。

巴勒斯坦的地形特點是「兩高兩低」,降水特點是「北高南低」,不難發現,猶太人移民的地方都是農業潛力巨大和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作為外來者,搶是不行的,那怎麼辦呢?

——買,買,買,猶太人不差錢,他們用手裡的錢從阿拉伯人手裡換回了土地,看似公平,實則埋下了禍根。由於阿拉伯人具有「沙漠之子」的屬性,所以他們不喜農業,也不善於經營土地,他們過著牧民的生活,雖然粗放,但愜意自在。

猶太人用財富買下了巴勒斯坦最富庶的地區,當然他們的目的不止於此,他們想永久地生存在這片土地,作為主人,阿拉伯人必然不會答應。

生存的遊戲永遠是這般殘酷,為了活下去,或者獲得更好,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3、武裝

在千年的流亡生涯中,猶太人學會了團結;在烈日的灼燒下,阿拉伯人似盤散沙。

為了鞏固佔有的土地,猶太人建立了准軍事組織——哈迦納和伊爾根。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進一步加劇,兩者都有自己的軍事武裝,衝突通常伴隨著流血,巴勒斯坦逐漸走向了戰爭的深淵。

1939年英國政府為了安撫阿拉伯人,發表了白皮書,這意味著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英國人轉變了對猶太移民的態度。出於對巴勒斯坦安全的擔憂,也是為了聯合眾多的阿拉伯人,英國政府在白皮書中限制猶太移民數,這被猶太人看做是對自己的「背叛」。

不止猶太人仇恨英國的白皮書,阿拉伯人也抵制它,這使英國政府陷入了兩難境地。

在白皮書發表以後,猶太激進組織把英國「託管政府」當成了敵人看待,他們多次襲擊英國政府官員,在他們眼裡英國人比阿拉伯人還可惡。

二戰爆發後,猶太人看到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崛起,因此,猶太人重點發展同美國的關係,希望美國能給猶太人提供幫助。


三、戰爭與和平

1、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獨立之戰

二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劇變,歐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美國和蘇聯開始主宰世界。

英國為了繼續維持自己的「殖民霸業」,同猶太人的關係降到了冰點。猶太組織「伊爾根」對英國人不斷暗殺和綁架,多名英國高官死於猶太人手中。為了懲罰猶太人,英國從本土調來了十萬大軍,在不足三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布滿了英國軍人和警察;然而英國人此舉並沒有使猶太人屈服,相反,恐怖活動卻日益增多,巴勒斯坦成為了戰後最不安全的地方。

英國人決定「撂挑子」了,他們「主動」把「委任統治」的巴勒斯坦地區上交給聯合國,由聯大來處理。

二戰給猶太人帶來了浩劫,但也給他們帶來了「憐憫和同情」,這成為了猶太人建國的「輿論基礎」。

美國為了布局中東,對猶太「復國事業」非常支持,這其中猶太財團發揮了重要作用。

蘇聯也支持以色列,他們相信從俄國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帶有「紅色種子」,甚至蘇聯人堅信未來的猶太人國家會成為中東第一個「紅色國家」。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美蘇支持,英國棄權)

在此方案中,猶太人的「移民點」起到了關鍵作用,正是因為這些「既成事實」,猶太人才被劃分到了巴勒斯坦最富庶的地區,包括內蓋夫荒漠。

1948年5月14日,猶太領袖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成立。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最有機會的一次勝利

第二天,來勢洶洶的阿拉伯聯軍從多個方向包圍了以色列,在聯軍(總司令是英國人)取得優勢的情況下,聯合國宣布「停火」。之後以色列得到了武器和人員上的補充,隨即發動了反攻,聯軍節節敗退,最終以色列獲得了勝利。

第一次中東戰爭為以色列贏得了民族的真正獨立;對阿拉伯國家而言,這是他們最接近勝利的一次對以戰爭,也是消滅以色列最好的一次時機,不過,他們錯過了,對整個阿拉伯世界來說,這是恥辱和災難的開始。

2、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出海口之戰

在阿拉伯聯軍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是埃及,它也是阿拉伯國家的「帶頭大哥」。

以色列的存在割裂了埃及和阿拉伯半島的地緣聯繫,對於一心想建立「阿拉伯共和國」的埃及來說,這不能容忍;另一方面,以色列對蘇伊士運河也造成了威脅,嚴重影響埃及的國家利益,這也是埃及敵視以色列的重要原因。

約旦作為以色列的鄰國,其國境接觸線最長,糾紛也最大。對於想要復興阿拉伯帝國的聖裔——哈希姆家族來說,「收復」巴勒斯坦是恢復帝國的第一步。另外,聯合國劃分下的巴勒斯坦極不完整,對於任何一個想要立足於該地區的國家來說,「殘缺的地理單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國軍事上的威脅,想要獲得安全就必須把該地區整合為一個完整的國家。然而正是因為其整合的複雜性才造成了巴勒斯坦的亂局,這也為相關國家提供了戰爭的借口,以「統一或保護」之名。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阿拉伯半島

其實約旦體小國弱,很難與以色列「爭鋒」;以色列的真正敵人在北方——敘利亞。對以色列來講,加利利湖是國家的命脈,是國家的根本,但是加利利湖位於約旦河谷,在地理上處於劣勢。加利利湖水的發源地來自於兩個地方,一個位於戈蘭高地,一個位於前黎巴嫩山脈,其中戈蘭高地是主要「源頭」,它對加利利湖的威脅也最大。

對以色列不利的是戈蘭高地掌握在敘利亞手中,只要敘利亞「擰緊」水龍頭,加利利湖就會受到乾涸的威脅,繼而整個以色列的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都將受到影響。很明顯,以色列和敘利亞因為戈蘭高地的問題而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戈蘭高地不僅對以色列影響重大,同時它對敘利亞也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敘利亞處於四戰之地,其國家水源不僅受制於以色列黎巴嫩,更被土耳其「掐住脖子」,與土耳其相比,敘利亞更希望鞏固其南部邊境,使戈蘭高地成為其軍事屏障,對以色列形成「戰略威懾」。

至於其它阿拉伯國家則各有各的打算,在以後的對以戰爭中,這種「各自為政」的做法極大地削弱了阿拉伯聯軍的實力,也種下了分裂的惡果。

納賽爾等年輕軍官在埃及奪取實權後,便開始了對「蘇伊士運河」國有化,這嚴重影響到英法兩國的利益。為了制裁納賽爾,英法聯合以色列對埃及發動了戰爭,史稱「蘇伊士運河戰爭」,即第二次中東戰爭。

此戰的最大輸家是英法,埃及收回了運河,所以是贏家;以色列獲得了蒂郎海峽的航行權,保障了其南部出海口的安全,所以以色列也是贏家。

3、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水源之戰

為了開發占國土面積一半多的內蓋夫荒漠,以色列政府設計了北水南調工程,它是通過地下管網把加利利湖的淡水引向全國的大型水利工程,於1953年動工,1964年投入使用。該工程極大地改善了以色列缺水的現狀,它既可以提供生活用水,也可以用來灌溉農田,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用水都離不開它。

以色列人的「奇思妙想」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注意,既然加利利湖對以色列人如此重要,那為何不利用自己的「地形優勢」呢?於是,敘利亞人在加利利湖的上游——戈蘭高地修建了水庫,只要輕輕把閘門一按,那加利利湖不就成了「無源之水」了嗎?

但是,以色列人不會坐以待斃,很快,就像美國人封鎖古巴一樣,以色列戰機就炸毀了位於加利利湖「頭頂」的大壩,阿拉伯人無可奈何。

以色列國土狹小,與大國相比幾乎沒有戰略縱深,因此以色列政府非常重視空軍的作用,把制空權看做它的生命線。也是這個原因,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供水工程」可望不可即,這使得他們在戰略上格外被動,處於「挨打」的地位。

1967年,埃及與約旦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這成為了戰爭爆發的誘因。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戈蘭高地

以色列為了「國家安全」,決定先發制人,以空中優勢發起「閃電戰」(不知第三帝國的元首作何感想,繼承它「衣缽」的正是他極端仇視的猶太人),速戰速決,以此達到戰略目標。

戰爭進行的非常順利,只用了6天時間,以色列人便迫使阿拉伯國家和談,因此此戰也被稱為「六日戰爭」,為很多軍事愛好者所推崇。

獲勝後的以色列取得了夢寐以求的「戰利品」。他們從敘利亞手中奪走了戈蘭高地;迫使約旦軍隊退出了約旦河西岸和耶爾穆克河;另外,他們佔領了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帶,埃及蘇伊士運河受到嚴重威脅。

第三次中東戰爭使以色列形成了「完整的地理單元」,其「國家安全」得到了保障,戰略縱深也得到了加強,以色列再也不用擔心阿拉伯國家的「斷水」威脅了。

然而這樣的結果對阿拉伯諸國來說卻是災難性的,尤其是埃及和敘利亞,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你高興了,可別人卻高興不起來,既然矛盾沒有解決,那隻能訴諸武力了。

4、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復仇之戰

可以說,以色列對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結果很滿意,他們不想再「先發制人」了,因此在戰略上他們由積極進攻轉變為了被動防守。無論是政府,還是軍隊,以色列人從上到下都陷入到了「和平主義」的歡喜當中,這必然會影響身處前線士兵的氛圍。

埃及地大物博,不僅有尼羅河的「贈禮」,還有蘇伊士運河的「過河費」,埃及人不願言及失敗,所以他們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依然保持著與以色列的「交戰狀態」。薩達特上台後,極力主張武力收復西奈半島,與以色列血戰到底。

敘利亞比埃及還要「慘」,以色列軍隊進駐戈蘭高地對敘利亞來講猶如芒刺在背,不拔掉這顆釘子,敘利亞無法安睡。

約旦比較特殊,經歷了三次對以戰爭,約旦國王已經「醒悟」了。只要管理好我的「一畝三分地」,我就感謝安拉了,我再也不會傻到和以色列「打架」;同時,我也算看清了,自家的「兄弟」一個比一個不靠譜,打起仗來「快樂就完事了」,每次都被以色列暴揍,完了哭爹喊娘,賠這賠那,算了,我還是打醬油吧。

約旦國王雖然恨以色列,但「識時務者為俊傑」,恨歸恨,該中立時還是要中立。(「贖罪日戰爭」時加入了聯軍一方)

但是埃及和敘利亞與以色列「苦大仇深」,上次的「失地」之仇不能不報。

另外,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有利於阿拉伯國家,七十年代發達國家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已經非常高了;而當時的主要產油國大都是阿拉伯國家,為了對付以色列,石油成為了一種「武器」。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戰爭

在「石油武器」的支援下,以埃及敘利亞為首的阿拉伯聯軍在「齋月」對以色列發起了突然襲擊,聯軍在前期取得了勝利;但是很快以色列進行了戰爭動員,大量預備役開赴前線,最終憑藉先進的武器和正確的戰術成功扭轉了戰局,先敗後勝,鞏固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成果。

這次戰爭對阿拉伯國家的「士氣」打擊非常嚴重,它導致了阿拉伯諸國的分裂,也倒逼阿拉伯世界「民族國家」的形成。

戰後不久,以色列和埃及舉行了和談,以色列向埃及「歸還」了西奈半島;埃及則投桃報李,承認以色列國家的合法性,退出了「阿拉伯世界反以聯盟」,並且答應西奈半島「非軍事化」。

敘利亞則繼續苦撐,只要戈蘭高地不收回,大馬士革就無法實現對以關係的正常化,直到現在,兩國依然敵對,相互較勁,暗戰頻頻。

5、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水源和安全之戰

黎巴嫩也是一個中東小國,它地形的複雜性不亞於巴勒斯坦地區,同時,它也是以色列的東北部鄰國。在以色列看來,穩定中立的黎巴嫩是構不成威脅的,但是如果黎巴嫩被阿拉伯人控制,那麼以色列就不能坐視不理了。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地理劃分

在西亞裂谷帶有一個地理上的「界碑」——黑門山,如果中東國家能夠按照「地理界限」來劃分國界,那麼中東各國也就不會衝突不斷。

黑門山以東是戈蘭高地,而它的西面則是黎巴嫩山脈和加利利山脈的連接處,關鍵是這幾個「特色地形區」都在不同的國家。對以色列而言,無論是居高臨下的戈蘭高地,還是加利利山脈北段,只要對以色列造成安全威脅,那麼它必然會「先發制人」地予以「武力解決」。

中東戰爭對平民的傷害最大,大量巴勒斯坦人由於失去家園而淪為難民。他們在流浪的過程中意識到建立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而建立巴勒斯坦國只能用武力來獲得土地,於是他們組建了自己的武裝——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簡稱「巴解」。

「巴解」總部剛開始位於約旦王國,後來被「驅逐」,來到了黎巴嫩南部山區。

以色列人的奇蹟:打贏五次中東戰爭,人口增長十倍,沙漠變綠洲!

「分裂」的黎巴嫩

「巴解」對以色列人懷有刻骨銘心之仇恨,他們之所以在外漂泊就是因為以色列「佔據」了他們的家園,因此他們利用黎巴嫩山脈的有利地形對以色列經常實施「突襲」。

為了徹底清除「巴解」和控制利塔尼河,以色列軍隊越過黎巴嫩邊境對「巴解」武裝展開了軍事行動。在此之前,敘利亞被黎巴嫩政府「邀請」出兵干預本國內亂,然而敘利亞黎卻「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反客為主,佔領了黎巴嫩的貝卡谷地,以此作為進攻以色列的軍事基地。

在以色列人的強大軍事實力面前,「巴解」撤出了黎巴嫩,敘利亞也損失慘重。最終,以色列如願達成戰爭目標,控制了利塔尼河和加利利山北段,徹底解除了「安全隱患」。

當然本次戰爭也體現出了以色列人「殘忍的一面」,他們這種把自己國家安全建立在別國「主權」之上的「霸道行為」招來了諸多非議。

原創不易,請大家多多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