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綜述】「中東形勢暨新時代中國的中東外交」學術研討會綜述
原標題:【會議綜述】「中東形勢暨新時代中國的中東外交」學術研討會綜述
「中東形勢暨新時代
中國的中東外交」
學術研討會綜述
王金岩 高穎 陳瑤 談天 王鳳
2018年11月30日,「中東形勢暨新時代中國的中東外交」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召開。此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當代中東研究」和「大國與中東」課題組、「中東熱點問題」和「大國中東戰略」創新項目組、《西亞非洲》編輯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海灣研究中心聯合舉辦。參會嘉賓60餘人,來自摩洛哥駐華使館,以及中國外交部、新華通訊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內蒙古民族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國家部委、高端智庫、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
開幕式及大會主旨演講
上午9時,會議開幕。中國社會科學院海灣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中東學會會長楊光研究員主持開幕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黨委書記郭紅致歡迎辭。此後中國中東問題前特使吳思科、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董漫遠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助理王林聰研究員代表與會嘉賓相繼發言。吳思科特使認為,當前中東地區正在經歷新一輪的動蕩,美國仍然是加大中東動蕩的攪局者,在中東地區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但是,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中國的中東政策保持穩健,具有較強的定力,可進一步推進。董漫遠研究員認為,美國在中東地區仍然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從原則、底線、目標、發力點幾個方面分析了特朗普的中東政策。王林聰研究員從敘利亞問題角度闡述了中東局勢的演變和走向。他認為,敘利亞問題是「被製造」的結果,它是當前中東地緣政治博弈的樞軸。敘利亞問題呈現長期化特徵,加速了中東秩序的重塑。
摩洛哥駐華大使、與會專家發表演講
接著,大會特別邀請摩洛哥駐華大使阿齊茲·梅庫阿爾先生研討會,發表了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摩洛哥王國——60年的友誼》演講。西亞非洲所黨委書記郭紅主持了阿齊茲·梅庫阿爾大使的演講活動。
大使先生在演講中回顧了源遠流長的中摩友誼,早在公元14世紀,摩洛哥著名學者、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就曾經訪問中國,中國學者汪大淵也曾到訪摩洛哥。摩洛哥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西端,今年中摩兩國迎來了建交60周年紀念,作為第二個與中國建交的非洲阿拉伯國家,摩洛哥長期以來非常重視與中國的友誼和外交關係。自2016年穆罕默德六世國王訪問中國,兩國簽署建立戰略和全球夥伴關係以及一系列經貿協議後,雙邊關係不斷增強。中國已經成為摩洛哥第四大經濟合作夥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摩洛哥是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的第一個馬格里布國家和第四個非洲國家。作為地中海地區和非洲大陸的重要國家,摩洛哥相信「一帶一路」提出的互聯互通將極大地促進國際貿易。摩洛哥將在「一帶一路」中發揮關鍵作用。摩洛哥和中國也正在構建與非洲國家開展合作的三邊合作機制,這將給兩國未來的合作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今後,摩洛哥將加強與中國學術界和智庫的交流,共同促進兩國關係的發展和深化。有60多位來自中國各地的中東專家聆聽大使的演講,並與大使先生進行了互動和交流
隨後,大會發言階段,有6位專家先後發言,王林聰研究員擔任該時段主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楊言洪教授認為,2018年中東依然戰亂不斷,熱點頻出。2019年,伊朗問題可能超越敘利亞問題成為最大的熱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殷罡研究員逐一分析了2018年中東問題的主要看點,分別是:「伊斯蘭國」武裝在敘利亞、伊拉克局部地區的死灰復燃;敘利亞三分天下格局初定;美國啟動對伊朗新制裁;葉門交戰雙方對荷台達地區展開關鍵爭奪;利比亞三方割據僵局有鬆動跡象等。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教授剖析了穆斯林兄弟會的起落與中東國際關係走勢,並具體分析了沙特、埃及、土耳其和卡達對待穆兄會的態度及原因。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牛新春研究員從中國在中東的利益、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以及中東對中國的重要性等三個方面分析了當前中國的中東政策。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李偉建研究員分析了當前動蕩國際局勢背景下中東形勢的特點與趨勢。他認為,全球性議題對中東的衝擊力不斷增強,並分散著全球的焦點。治理和發展問題將成為中東地區的新議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東研究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員預測了2019年中東形勢的幾個看點,諸如,伊朗問題將超越敘利亞問題成為地區最重大的安全問題;敘利亞問題將進入新的階段,美國、以色列和沙特恐將聯手在敘利亞驅逐伊朗勢力;阿拉伯版「北約」即將成立,但其前景並不看好;「卡舒吉事件」將對沙特王儲未來執政造成影響;海灣地區的風險呈現上升趨勢,等等。
關於「中東局勢及走向」專題研討
下午,會議進入小組研討階段,分別在三個分會場同時舉行。
第一分會場研討議題為「中東局勢及走向」,共分兩個時段進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貿大學、西北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等單位的14位國內中東學界的知名專家參加了本場討論,若干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讀博士和碩士生也參加了會議。
會議第一時段,學者們圍繞2018年中阿關係發展、海灣地區秩序變化與重建、中東時局的變化、中東民族國家建構、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威權轉型等方面展開了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西亞非洲》編輯部主任安春英研究員擔任該時段主持。
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張宏教授對2018年中阿關係大事進行了簡要回顧。他認為2018年中東地區的整個形勢和中阿關係的發展體現出「雷聲大,雨點小」的特點。中阿關係合作進程表現出緩慢、風險增大等趨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劉月琴研究員對海灣地區戰爭頻仍及局勢錯綜複雜等現象進行了評估。她指出,當前情況下,中東顯示出美俄競爭激烈、教派鬥爭、地區大國對敘利亞干涉越來越大、越來越深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秩序新變化已出現,以色列作為阿拉伯共同敵人被瓦解的趨勢十分明顯。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余建華研究員認為中東進入轉型與變革的年代,域外大國和地區大國形成兩大陣營博弈互動。埃及、敘利亞、沙特分別代表的三類國家進入了矛盾期,中東地區形成了沙特、土耳其、伊朗、以色列、埃及五強爭霸的局面。中東秩序進入變革時代,秩序和治理兩個問題更為突出。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副所長廖百智研究員分析了2011年以來中東地區出現的發展道路之爭、教派之爭和反恐之爭。他認為,當前矛盾的焦點是地緣政治之爭,該方面表現為美俄之爭以及沙特、伊朗、土耳其等地區大國之爭。他還提出,巴以問題目前已經從危機解決轉向危機管控,但從中東諸多國家對巴以問題的反應看,巴以問題仍折射出該地區的人心向背。
西北大學敘利亞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剛教授聯繫到一戰結束之百年以及中東國家體系構建中出現的問題,分析了當前中東出現的秩序構建等一系列問題。他還對中東民族國家構建的基礎重新進行了思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丁隆教授就海灣君主國政權屬性發生變化進行了闡釋。他認為海灣君主國政體呈現從傳統威權向現代威權的轉型。治國理念、治國手段和體制機制發生變化。但是,海灣君主國自身能力與預期目標之間還存在差距。
在第二時段,學者們主要探討了特朗普上台對中東秩序的影響、中東區域形勢安全化動向、中東地區的挑戰與轉型、中東向何處去、阿拉伯世界轉型、地區大國的崛起與中東地區秩序的崩潰等問題。本時段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余建華研究員擔任主持。
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唐繼贊研究員分析了特朗普上台後在中東採取的重大舉措。比如,誘發卡達斷交風波,支持以色列遷館,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退出伊核協議等。他認為,這些舉措表明,特朗普是中東秩序的攪局者,這使中東局勢雪上加霜,秩序更加混亂。而美國亂中取利,體現出了特朗普的商人特徵。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現代國際關係》副主編黃昭宇研究員對中東區域形勢的安全化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在安全化背景下,出現了大國介入形式變化、地區國家分化重組與集團化對抗等態勢,地區國家還普遍存在內憂外患、內亂外傾等現象。在此情況下,中東安全化態勢越來越明顯,體現出意識形態化、政治化、軍警化、對抗化等趨勢。此外,他還指出,解決內政問題、謀求國內全面均衡發展、實施均衡外交是實現安全化的出路。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執行主編姜志達編審通過域外大國參與中東衝突闡釋了中東現在面臨的挑戰與轉型。這些挑戰包括:1、中東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地區大國主導權之爭尖銳,還受到美俄干預;2、我國在中東地區推動「一帶一路」受阻。最近雙方合作較少,原因在於中東國家重視安全,把發展放在第二位。在轉型問題上,中東國家正在進行緩慢的轉型,很多國家更願意為重塑有利的地區格局而進行博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田文林副研究員圍繞當前中東向何處去等重大問題,認為,中東地區形勢的保守化趨勢值得關注。阿拉伯世界是中東政治的主要力量,中東政治向何處去主要看阿拉伯世界往何處去。在中東轉型過程中,非阿拉伯國家——以色列的話語權可能會擴大。從整體來看,中東政策和中東經濟仍沒有擺脫依附性強的特點,相反依附性進一步增強。
內蒙古民族大學世界史研究所副所長王泰教授從歷史長時段分析了當前阿拉伯國家的轉型特點和趨勢,表現為 「四個去」、「四個再」和「四個轉移」。「四個去」與「四個再」指:政治上的去威權化和再威權化,安全上的去美國化和再集團化,經濟上的去石油化和再貧困化,文化上的去極端化和再伊斯蘭化等。「四個轉移」指阿拉伯世界權力結構中心由埃及向沙特轉移,衝突熱點和矛盾從巴勒斯坦向海外轉移,矛頭所指對象由以色列向伊朗轉移,內部偏重政治穩定向經濟發展轉移等。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中心金良祥副研究員就地區大國崛起與中東地區秩序崩潰進行了分析。他從對當前局勢判斷出發提出,域外大國對地區的影響不及地區大國崛起對該地區的影響。而地區大國崛起的原因,主要來自民族復興的歷史動力、美國的戰略收縮、中東原有秩序的崩潰以及新秩序難以形成等因素。
關於「中東國際關係」專題研討
第二分會場議題「中東國際關係」,分兩個時段進行。專家學者們圍繞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美國的中東政策、以色列外交關係以及土耳其經濟形勢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第一時段由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國際關係室副主任王鳳副研究員主持,有6位學者先後發言。第二時段由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畢健康研究員主持,共有5位學者發言。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丁俊教授指出,在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台中央等背景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係發展展現了新定位、新起點、新內涵、新路徑、新目標和頂層設計等新特徵,但同時也面臨著地區動蕩、大國博弈、對阿拉伯國家研究不足等新挑戰。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王猛副研究員回顧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中東外交的發展歷程,指出「一帶一路」的提出是新時期全球發展合作的中國方案。他認為,當前中東地區是中國整體對外參與中的配角,中國中東外交在行為選擇上受到制約,能力和手段還相對短缺,在路徑選擇上雙邊是事實、多邊是目標。
畢健康研究員認為以色列的中東戰略經歷了防禦、相持和突圍三個階段,當前以色列戰略調整的主要內容是建設海洋強國和東西雙翼齊飛。他指出,中國與以色列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合作基礎牢固、互信度高,尤其表現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創新合作等方面。但是中以合作也面臨著一些障礙,包括以色列在對華關係上面臨美國的壓力、中東地區局勢動蕩、以色列國內對「一帶一路」倡議存在誤解等。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王建副研究員分析了沙特與以色列關係改善的背景與影響。他指出,在伊朗崛起、美國戰略收縮和巴以問題邊緣化等地緣政治背景下,以色列有著在中東地區打破孤立地位的需求,沙特薩勒曼王儲也需要對抗伊朗並進行經濟調整以穩固地位。他認為,沙特與以色列關係改善有兩大目標:一是組建對抗伊朗聯盟,二是促進經濟發展。雙方關係的改善能夠將沙特的資源和資金優勢與以色列的創新技術結合起來,但會加劇沙特和伊朗兩大陣營的對立緊張局勢,還會使阿拉伯國家內部團結問題變得更加尖銳複雜。
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姚惠娜副研究員從利益集團影響的角度切入,對美國的中東研究進行了分析。她指出,利益集團通過影響中東研究來影響美國中東政策是一個長期傳統。這增加了美國中東研究資金的投入,提高了研究的質量,促進了美國中東研究的繁榮,但也將地區矛盾引入美國中東研究學界。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王錦副研究員指出,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加速全球收縮態勢。在此背景下,美國對中東政策的調整主要有聯沙、聯以、依靠同盟,遏制伊朗,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推出中東和平計劃等四方面內容。她認為,美國構建的「美國-以色列-沙特」同盟本身存在脆弱性,伊朗問題前景尚不明確,「世紀協議」將進一步動搖地區穩定,美歐在中東政策上的裂痕也在增大。
王鳳副研究員指出巴基斯坦在「9.11」事件後對阿富汗塔利班的政策從公開支持轉變為秘密支持,其根源在於印巴長期對抗難以解決,阿巴關係難以平穩發展,因此巴基斯坦將遏制印度、確保國家安全作為外交首要核心目標。同時巴還希望維持一個友好的阿富汗,避免腹背受敵。她認為,巴基斯坦不會輕易放棄對阿富汗塔利班的支持,但其政策調整難度很大,不僅需要解決阿巴問題,更要解決印巴對抗問題。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秉忠教授指出:土耳其經濟前景呈現向好趨勢,英國脫歐對其有利;土耳其庫爾德問題正處於僵持階段,通過強力解決的方案效果仍有待觀察。他認為,大權在握的埃爾多安總統能否鞏固既有成果和堅持世俗主義大原則決定了土耳其的政治前景,而土耳其的伊斯蘭主義傾向和向總統制的轉變是它與西方關係惡化的關鍵原因。土耳其希望為中東發展貢獻「土耳其方案」,與「一帶一路」倡議有著許多契合之處。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魏敏研究員從中央銀行獨立性的角度分析了總統制下土耳其經濟政策的走勢。她指出,當前埃爾多安總統已成為土耳其經濟無懈可擊的最高決策人,其對中央銀行的掣肘直接造成了里拉危機的爆發。她認為,土耳其需要更加獨立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迫切需要緩和與美國和歐盟的關係,需要緩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關係以獲得金融支持,還要妥善解決好資本開放與宏觀審慎監督的關係。
西北大學敘利亞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晉認為以色列在敘利亞問題上的關切點在於:伊朗擴張對以色列安全的威脅、對戈蘭高地問題複雜化以及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落入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手中的擔憂。他指出,以色列通過空襲打擊安全威脅、大規模軍事報復、全力遊說美國與俄羅斯、拉攏沙特等阿拉伯國家圍堵伊朗等手段來應對敘利亞問題,未來可能面臨著黎巴嫩真主黨實力大增、與俄羅斯協調關係等挑戰。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學院戴曉琦教授指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產能合作具有一定政治意義,中東地區是中國「一帶一路」三個階梯中的第二階梯。他認為,當前中阿從政府切入型合作轉變為市場導向型合作,雙方油氣合作向上游和下游合作發展,合作層次深化,出現了諸如抱團出海、第三方合作等產能合作新方式。
此外,專家學者還圍繞中國與以色列的合作、巴基斯坦塔利班與阿富汗塔利班之間的關係、以色列與俄羅斯關係、中阿產能合作途徑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關於「中東熱點問題及其變化」專題研討
第三分會場議題為「中東熱點問題及其變化」,共分兩個時段進行。第一時段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余國慶研究員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馬曉霖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樊吉社研究員、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顧正龍研究員、廈門大學中東研究中主任范鴻達教授、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趙廣成副研究員、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秦天副研究員依次發言。
馬曉霖教授評價了「阿拉伯之春」後伊朗西進戰略的收益與損失。他認為阿拉伯之春後,伊朗在外交上不斷取得重大勝利,其在中東的影響力達到自薩法維王朝以來的頂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其針對「伊斯蘭國」的反恐戰爭大獲全勝;第二,伊朗徹底打通了「什葉派走廊」,成功構築什葉派同盟;第三,其軍事影響力通過胡塞武裝達到紅海地區;第四,通過阿斯塔納進程參與重塑敘利亞格局。但另一方面,伊朗的過度擴張也引發了嚴重後果。首先是激怒了以色列,使得其經常以武力方式在敘利亞境內遏制伊朗的過度擴張;其次是導致了沙特與伊朗關係持續緊張,刺激了阿拉伯溫和國家與以色列結盟;最後是導致了美國將伊朗看成中東動亂的總根源,退出伊核協議,恢復對伊制裁。
樊吉社研究員評價了特朗普政府在伊核協議上的政策。他指出伊核協議是大國合作的經典案例,也是防擴散成功的典範,其內容也較好地實現了國家權力與義務的平衡。他將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原因歸納為四點:從特朗普個人因素來看,其對伊朗十分反感和厭惡;從美國政府的決策層面來看,退出伊核協議屬於非常規決策;從核問題本身來看,特朗普並不關心核問題本身,而是致力於抑制伊朗的擴張;從地區層面上看,伊朗核協議對特朗普來說也是平衡該地區各路勢力的槓桿。總的來說,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體現了美國優先的原則,但其是否能用施壓的手段達到目的十分值得懷疑。
顧正龍研究員通過考察美國對伊制裁的「豁免名單」評價了美伊博弈的現狀。他認為美國對伊朗的新一輪制裁雖嚴厲但漏洞百出,同時美國對清單中「豁免國家」的豁免期限並不確定。其是否會延長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首先取決於美、伊與各個重要石油進口國談判的結果,其次在於美國是否能通過合適的政策,以填補制裁造成的能源供給缺口;最後取決於清單上的石油進口國是否能找到替代伊朗石油的貨源。美國將繼續對伊朗軟硬兼施,迫使其讓步,但伊朗可能選擇繼續堅持直到特朗普下台的強硬政策。
范鴻達教授通過定量研究,在梳理了1949-2018年以來《人民日報》有關伊朗的5200餘條報道的基礎上,研究了新中國如何看待伊朗的問題。從報道數量上來看,《人民日報》對伊朗的報道在中東國家中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近年來,中國媒體對習主席訪問伊朗的報道較多,對伊朗領導人的報道較少。
趙廣成副研究員結合自己親歷伊朗親政府遊行和反政府示威活動,從三個角度分析了目前伊朗國內的政局。首先,反政府示威的主要起因在於物價上漲。其次由於年輕人失業率高,收入較低。最後,相當一部分伊朗民眾不贊同伊朗對敘利亞、葉門等國局勢的過多介入。
秦天副研究員分析了美國對伊朗的「全面遏制」政策中存在的矛盾。他指出,特朗普致力於全面遏制伊朗,但無法如意。原因在於:1、全面遏制與制裁之間存在落差,制裁只能作為政策工具而非政策本身。即使制裁達到全面,遏制也並不能達到全面。2、美國針對伊朗的制裁與其在其他地區的政策目的存在矛盾,如打擊真主黨將直接影響黎巴嫩的穩定。3、制裁本身就有矛盾之處,如在全面制裁中選出了八個豁免國家。總之,上述矛盾影響了美國中東政策的整體性,但並不會降低美國制裁的強度。
在本時段討論環節,學者們還就「伊朗遊行示威及其政局」、「美國對中東的空中干預」、「美國的中東政策與特朗普中東政策的異同」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本分會場第二時段會議由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教授馬曉霖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余國慶、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包澄章、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魏亮、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朱泉鋼、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唐恬波依次發言。
余國慶研究員分析了2018年的巴以局勢。他指出,巴以關係從起點回到了原點,即《奧斯陸協議》之前的狀態。一方面,巴以互不信任、互不承認,過去的階段性和平協議已經不受巴勒斯坦人的承認。另一方面,巴勒斯坦內部哈馬斯與法塔赫的爭鬥仍在繼續,加沙局勢「令人窒息」,巴以關係處於20年來最糟糕的情況。在此情況下,美國想推動巴以達成「世紀協議」,但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同時,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係正在走上正軌,其與沙特、阿曼、阿聯酋等國的關係都在解凍。以色列採用繞過巴勒斯坦來發展同其他阿拉伯國家關係,一方面使其在中東突圍,另一方面也給巴勒斯坦人施加了壓力。
包澄章副研究員從動因與分歧兩方面分析了阿聯酋與沙特的聯盟。在結盟動因方面,首先,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共同利益促成了兩國聯盟,如共同應對阿拉伯之春、共同應對伊朗的擴張、警惕和防範國內政治伊斯蘭力量等。其次,兩國各自力量尚不足以主導地區秩序,也需要進行結盟。最後,在政體建設、國家治理、社會改革等問題上,沙特將阿聯酋看做是一個範本及地區夥伴。在分歧方面,兩國對於地區威脅認識的差異導致了兩國政策的區別。具體體現在:沙特認為伊朗是首要威脅,阿聯酋則認為主要威脅來源於政治伊斯蘭勢力;兩國在對敘利亞、葉門、伊朗等國的政策並不完全一致,甚至有矛盾之處。
魏亮助理研究員從大選和組閣的視角分析了伊拉克的政治變遷。他認為,最近伊拉克的兩屆選舉都呈現「三舊一新」的特徵。「三舊」指計票的合法性依舊受到懷疑,黨派的分化組合依舊矛盾重重,新生政府依舊是一個弱政府;「一新」指的是以希斯塔尼為代表的新宗教權威的興起。目前,伊拉克政壇三大派別的格局沒有大的變化,隨著「伊斯蘭國」被擊潰,民生問題成為伊拉克政府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同時從希斯塔尼、薩德爾、馬赫迪等代表人物的政治取向來看,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有抬頭趨勢。總之,最近大選結果對伊朗有利而弱化了美國的地位。
朱泉鋼助理研究員從各派武裝力量的角度分析了葉門的安全治理問題。他認為,葉門存在著常規軍和多個非國家武裝力量。根據與哈迪政府關係的差別,這些武裝力量可分三種類型:哈迪政府軍及其支持者,哈迪政府的反對者以及搖擺力量。多種武裝力量的崛起主要是由於葉門崩潰的國家機構,尚武傳統和這些力量存在內外支持基礎。這些力量形成了混合型安全治理架構,體現在軍閥化傾向、安全治理水平化和本地化、常規軍和非國家武裝力量的混合化。這加劇了葉門身份衝突的暴力化,造成了未來安全部門改革的困境,並將使外部干預長期化。
唐恬波助理研究員分析了2018年大選後伊拉克內政外交的動向。她指出,隨著庫爾德和遜尼派勢力的下降,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壇迎來了三大變化。第一是權力中心的分散;第二是地區主義的抬頭;第三是伊拉克版本的「真主黨」正在形成。同時,年邁的希斯塔尼一旦去世,將削弱伊拉克的宗教力量對政局的影響。
在自由討論環節,專家學者們就「巴以問題是否會回到原點」、「伊朗如何應對美國制裁」、「如何看待庫爾德公投」等議題展開了討論。
外交部領導做報告及大會總結
下午4點,大會特別邀請了外交部西亞非洲司肖正軍副司長做了「中東形勢變化」報告,肖司長的演講受到了與會代表的熱烈歡迎,專家們與肖司長進行了積極互動。西亞非洲所黨委書記郭紅主持了肖司長的演講活動。
此後,進入大會總結階段,各分會場進行了彙報。唐志超研究員主持了閉幕式。
王泰教授代表第一分會場向大會彙報了研討情況。學者們一致認為,當前是一個變革、轉型的中東,也是一個動蕩的中東。中東形勢依舊不樂觀,轉型雖然明顯,但成就並不突出。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中東室副主任劉冬副研究員代表第二分會場彙報了研討情況。學者們集中在「一帶一路」視域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係發展、地區國家關係發展以及當前主要地區國家的經濟和外交走向等若干方面,討論熱烈,不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包澄章副研究員代表第三分會場向大會作了彙報,介紹了學者發言要點,具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相交叉、理性思考和直觀感受相融合等特點,因此促進了中國的中東研究。
最後,王林聰研究員作大會總結髮言。他指出,這次學術研討會舉辦得非常成功,研討會貫穿了「三句話、九個字」,即「怎麼看」、「怎麼變」、「怎麼辦」。對於怎麼看2018年中東形勢,專家們做了非常精闢的分析;對於未來中東形勢怎麼變,許多專家也做了研判和分析,專家們還有強烈的時空感,關注從1919年到2019年整整100年的歷史時段;對於怎麼辦,學者們對於中國的中東政策與戰略提出了許多新思考和新問題。全天研討會充分展現了學者們閃光的思想火花,深入的理性思考,體現學理性和前瞻性,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互融合的一個學術盛會。
TAG:西亞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