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創板的七個待解之謎

科創板的七個待解之謎

來源 | GPLP

作者 | 丹青

2018年11月5日上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開幕,會上傳出資本市場的重磅信號: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

未來的科創板到底是什麼樣子?

在科創板剛滿一個月之際,GPLP君聯合競天公律師事務所共同主辦了科創板的線下沙龍,並邀請了董立陽先生、彭德強先生為主講嘉賓,與到場的金融各界人士就科創板的相關細則進行了熱烈討論及展望,逐步揭開科創板的神秘面紗。

董立陽先生現為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及美國喬治敦大學法學院,主要業務領域為資本市場、投融資、基金。主辦項目包括小米集團、融信資源、賽諾科技拆紅籌等數十家企業境外上市項目。

彭德強先生,現任中天國富證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保薦代表人。投行從業12年。先後任職於招商證券投資銀行部、西南證券投資銀行部。在IPO、兼并收購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謎之一:科創板出現的原因及定位問題

科創板並非突然誕生。

從2007年就開始研究的國際板,再到戰略新興板,進而到2018年的創新企業CDR,一直都是在對資本市場的模式進行探索的過程。最近的科創板是以2015年戰略新興板和科技創新板為原型,在此基礎之上做出的新的探索。

科創板的設立,目的在於完善中國資本市場體系,激發資本市場活力,順應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在該板塊內進行註冊制試點。為上交所發揮市場功能,彌補制度短板,增強包容性提供突破口和實現路徑,在頂層設計層面重塑市場規則,面向擁有核心技術與科學技術的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

相關定位表述清晰,有利於為新興成長行業的直接融資提供渠道和便利,加強優勝劣汰,使得真正的優質企業得以迅速發展壯大,進一步促進國內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轉型。

謎之二: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的門檻問題

上市門檻方面,科創板作為資本市場的增量改革,所以將在盈利狀況、股權結構等方面做出更為妥善的差異化安排,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如公司某項標準對盈利做出要求後,對營收的要求可能會較低;如某項標準對盈利不做要求,則可能對營收、市值、經營活動現金流等做出較高要求。另外,科創板的上市標準或許會引入研發投入等指標,以彰顯對科創的重視。

除此之外,可能還會在股權結構等方面會出現一定的變動,如同股不同權模式,這對於尚未盈利和股權結構不符合主板、創業板上市要求的公司包容性會大大增強。

綜合來看,主板、創業板等的上市標準過高,新三板的掛牌標準又過低,因此預計科創板會在此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科創板上市標準或將參考成熟市場的上市條件,綜合考慮市值、收入以及特定行業的指標。

另外完善的審核指標也可以為退市制度提供參考,有進有出,嚴格的優勝劣汰機制是註冊制環境下的市場健康的保證。

謎之三:投資者進入科創板的門檻問題

投資者門檻方面,結合新三板歷史經驗,500萬市值金融資產的門檻導致滿足要求的自然人投資者不足千分之一,為科創板投資者門檻劃定上限。

證監會「鼓勵中小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等方式參與科創板投資,分享創新企業發展成果」,為科創板投資者門檻劃定下限。

因此,創板投資者門檻可能介於創業板和新三板之間,對股票交易經驗、金融資產市值設置一定門檻,例如2年股票交易經驗和100萬或50萬市值的金融資產。當長線的機構投資者佔據主導地位後,再逐步降低門檻,進一步為科創板注入活力。

但是令人擔憂的是,截至2017年年底,滬市共有1.95億投資者,其中有8成是散戶投資者。我國雖然近年來人均收入穩步增長,但是很多人的資產為固定資產,甚至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被套在房貸里,真正的可支配收入扣除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後,可用於投資的資金十分有限。

從A股市場賬戶持倉市值可以就看出,持倉市值在1萬元以下約佔到20%,持倉市值在1到10萬元之間的賬戶約佔到50%,持倉市值在10到50萬之間的約佔到20%;綜合來看,持倉市值在50萬以下的賬戶比重高達90%。

所以即使進入門檻設為50萬元,仍有九成投資者被擋在門外。

謎之四:科創板的交易制度問題

交易機制方面,當前國內股市採用T+1,場內交易,每日開盤前集合競價,正式開盤後進行連續競價的交易制度。

新三板採用集合競價和做市轉讓相結合,其他市場如各省市下設的股權交易中心等都採用集合競價交易模式,

科創板似乎集合了A股所有沒敢嘗試的想像,比如令A股聞之色變的註冊制、在港股剛剛遇冷的「同股不同權」、摒棄割韭神器「T+1」、打破10%漲跌停板制度都納入了討論。

信息披露方面,證監會表示,註冊制的試點有嚴格的標準和程序,在受理、審核、註冊、發行、交易等各個環節都會更加註重信息披露的真實全面,更加註重上市公司質量,更加註重激發市場活力,更加註重投資者權益保護。註冊制並不意味著審核尺度的放鬆,反而信息披露的違規成本相對會提高。

謎之五:科創板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科創板的設立,一是可以引導國內企業對科創的關注,激發企業對研發投入的熱情,二是可以完善科技企業發展的融資鏈,為眾多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融資平台,有利於PE、VC等資金的退出。

PE、VC等投資機構在早期承受較高的風險後,等企業進入相對穩定成熟期可以通過科創板上市實現資金的退出,一方面實現了科技企業融資來源的切換,另一方面方便PE、VC退出後再去支持新的創業公司,企業的融資鏈就此打通,形成積極的正向循環。對科技和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持有利於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另一方面,科創板將還原資本市場不確定性的、多元化的本來面目,將有力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將催生偉大的創新型企業。

科創板於主板或創業板將是有益補充,在完善資本市場,板塊差異化發展道路上將會更進一步。科創板主要針對我國戰略新興產業規劃中所包含的高科技創新企業,以及隨著經濟轉型和業態變化不斷湧現出的新型產業。但是也會對主板及創業板市場的流動資金形成一定的分流效應,以及降低主板市場殼資源的價值。

新三板雖然對盈利沒有明顯的要求,但因掛牌公司太多,投資者太少,出現了供需不平衡的問題。科創板的設立會讓對於滿足科創板上市標準的企業,掛牌新三板的意願降低,造成分流現象。

謎之六:註冊制下的科創板是否會重蹈新三板覆轍?

科創板上市門檻相對於新三板,除了放寬盈利要求外,在企業所屬行業、科技創新性、企業成長性等方面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交易制度方面,據接近上交所人士表示,科創板將適用連續競價,在漲跌停板制度方面,科創板將會相對於主板而言更為開放,可能設計更大的漲跌停板幅度。

謎之七:對於科創板發展的擔憂

面對這些年輕的高新技術企業,投資者普遍會缺乏有效的認知和了解,投資學習的門檻在不斷提高。

長期來看,科創板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技術創新和投資者回報的平衡點,這不是人為設定的,而要交給市場評判。

統籌信息披露、投資者保護、退市後安排等諸多問題,並建立起一系列配套機制,才能有效發揮科創板中的資源配置作用。其中的投資者保護問題刻不容緩,但是現在科創板設立事宜的各種加速推進,但投資者保護法案的建立到完善卻並非一日之功。

另一方面,自從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消息確立之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家上市公司躍躍欲試,各地政府摩拳擦掌。不少上市公司在互動平台和公告中透露公司參與多個科創板項目,目前正在向監管部門推薦報送。

編輯|南柯

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非鉛筆道原創,不對文中觀點和真實性負責,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鉛筆道 的精彩文章:

2018:新零售賦能者的窘境還是機遇?
位元組跳動計劃向華爾街銀行貸款15億美元 交易可能在未來幾周內完成

TAG:鉛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