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簽訂賣國條約時,自稱「大清帝國」,日本人卻從來不買賬
咱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這些朝代一般都有自己的國號,這些國號也蘊含著創建者美好的願望或者彰顯自己的正統。比如說元朝的「元」取自於《易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而唐朝的國號則是來自於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李虎,他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那麼清朝在自己的簽訂的賣國條約中是怎樣稱呼自己的呢?
中國在歷史上一直都是開放的,比如說在漢朝的時候張騫出使西域,唐朝更是空前開放的時代,元朝作為一個面積空前的大帝國開放程度自然也是非常高,明朝則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到了清朝的時候,他們卻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當時英國派使者出訪中國,希望能夠通商,卻被乾隆皇帝拒絕。乾隆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根本不需要和他們進行貿易。
當時清朝稱呼自己和歷史上的朝代一樣,他們自稱為「大清」,但是隨著清朝的國門被西方列強打來,清朝也有了其他一些稱呼,這些稱呼都有著不同的含義,甚至在不同環境下的含義也都不盡相同。
鴉片戰爭爆發之後清朝政府戰敗和英國簽訂了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這份條約中清朝的稱呼就是「大清」。甲午戰爭戰敗簽訂的《馬關條約》中,清朝則使用的是「大清帝國」。大清帝國聽起來要比大清霸氣的多,但是這也終究是自欺欺人罷了,要不然又怎麼會簽訂賣國條約呢?日本人也十分看不起清朝,雖然清朝統治者自稱大清帝國,但是日本人卻直接稱呼為「大清國」。
清朝實在是太過於腐朽了,西方列強接踵而至,誰也不知道大清簽訂了多少賣國條約。清朝在和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弱小,因此此後的很多條約的稱呼沒有之前那麼霸氣了,而是十分簡單的稱呼自己為「大清國」,小小的一個稱呼其實也能反映當時清朝政府的心態變化。
在一般外教活動中,大清還稱呼自己的為「中國」,後來洋人也乾脆不稱呼「大清」直接稱呼「中國」了,在清朝末年的時候「中國」和「大清國」其實指的是同一個國家,當然在一些清朝正式文件中還是自己稱呼自己為「大清」。後來無論是「中華民國」,還是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都一定程度上沿襲了這樣的稱呼,這兩個國號都簡稱為「中國」。
※731部隊的「母愛實驗」:把母子關在特殊房間中,簡直喪心病狂
※中國人受儒學影響大多和善,為何打起仗卻不要命?看孔子就明白了
TAG:歷史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