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票證生活特展:從憑票生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票證生活特展:從憑票生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從新中國成立乃至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人民的衣食住行都與一紙票證有著緊密的聯繫。一枚枚票證記錄了那一時期的生產生活,印刻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軌跡,承載著特殊的歷史記憶。

12月6日,「票證生活特展」在上海財經大學商學博物館開幕。澎湃新聞了解到,本次特展以博物館館藏的三萬餘張票證為基礎,精心遴選了其中777張票證進行了展示,希望通過此次展覽重溫票證時代的獨特面貌,回眸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感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展期從今年12月6日延續至2019年1月10日(此後展期將另行通知),皆對公眾開放,報名預約鏈接。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戴國強也來到開幕現場,向大家講述那段「憑票生活」的日子。他先從專業層面闡釋了票證為什麼會出現、「票證時代」的開始與終結,以及為何計劃經濟條件下沒有真正的貨幣需求等問題,也帶著大家邊看、邊講、邊回憶一張張票證的故事。

回顧資源緊缺的年代,食用油緊缺,油票面額日趨微小,有「半兩」(5錢)、「1錢」的面額。每人每月的定額油量是半斤,按一個月30天算下來,每人每餐僅能吃油五分五厘,也就一二滴油。

面對每天比一口口水還少的油,智慧的勞動人民想出用眼藥水瓶來裝油用油,每頓飯的「用油」就是擠上幾滴。

鎮平縣臨時食用油票

那時人們買衣服,按照大小尺寸就需要給相應的布票,少一寸都不行。一位老人回憶到,因工作到上海,臨近春節想給自己置辦新衣,對上海的服裝式樣和質量還很崇拜,便打聽著輾轉來到南京路第一百貨商店。

他看中一件灰色的防寒服,隨即讓售貨員尋了一件試穿,感覺式樣合意和尺寸合適,當即決定買下來。付賬的時候卻發現帶的布票還差了一寸,與售貨員好說歹說也無法得到售貨員的同意免去這一寸布票的差額。又是很難得才到上海來,不捨得放棄這件防寒服,只能讓售貨員換一件小一號的衣服,不得已只能憑手上的布票買下這件袖子也短、尺寸也緊的小一號衣服。

1958年江西省找零布票

到了過年這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即使在物資緊張時期,國家也會根據戶口上的人數給每個家庭配發一些過年食品專用票,比如肉票、魚票、豆製品票、蛋票等。

四個人以下為小戶,五個人以上為大戶,大戶的量比小戶要多些。即使憑票,去晚了這些物資也都很難買全,往往需要凌晨天不亮就去排隊。

那會兒排隊「佔位」,有的是菜籃子、有的是石塊,為了誰先誰後不免有幾句爭吵。去晚了蛋票就時只能買打碎調和過的冰雞蛋,回家後用來做煎蛋餃;魚票的使用上只能在帶魚、黃魚、鯧魚中選一種,如果選大一點的黃魚、鯧魚,小戶人家就只有一天的額度。

1962年上海市春節票

20世紀60到80年代,

「三轉一響」是開啟一對新人生活的大件「奢侈品」。「三轉一響」即自行車、手錶、縫紉機與收音機,手錶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蝴蝶」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或者「鳳凰」牌。每一「大件」的票都相當緊俏,特別是自行車。

一位老爺子曾向他的孫子回憶,為了買一輛自行車,需要先向組織打了申請報告,好不容易批下來的一張票證後,火速趕到自行車店裡後發現身上現金又沒帶夠,只能先放棄,回到家後飯也沒吃飽,覺也沒睡好。

第二天天剛蒙蒙發白,老爺子便起床帶上錢匆匆出門,又在店門口排了很久的隊伍才買到了這輛自行車,之後就一直小心翼翼的使用著這輛來之不易的自行車,每天回家都要把每一根輻條擦得鋥亮,十分愛護。

1979年上海自行車票

上海財經大學博物館館長喻世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我國曾經的短缺經濟和計劃經濟背景下,票證被廣泛使用於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而被留存下來的一張張票證作為珍貴的歷史見證物,具有特殊的史料價值、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

在她看來,40年前,改革開放大幕拉開,推動中國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憑票生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票證時代的終結也正是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真實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物之哀傷:石內都|SCoP攝影對話
阿嬌為求子致荷爾蒙失調 曾坦言想當媽媽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