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密封五年,這部國產神片終於上映

密封五年,這部國產神片終於上映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吐槽電影院


最新大片,最辣影評,每晚搶先看




拍《狗十三》的時候,演員果靖霖和導演曹保平較過勁兒。




有一場戲,果靖霖飾演的父親找到「離家出走」的女兒。




看見女兒手中的酒瓶,他堆積已久卻無處宣洩的憤懣頃刻爆發:



敲打,推搡,還有一個沒收住勁兒的巴掌……




這是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之一。




它太過真實,從情緒氛圍到表演,不像是一場戲,倒像是你推開家門或者在街頭巷尾不經意看到的一幕。



司空見慣,反而,更叫人觸目驚心。







果靖霖心裡過不去。




面對稚嫩的女孩,他完全下不去手,於是想換個方式去完成這種激烈情緒的表達。



但這個請求被曹保平堅定地拒絕了。




最終,這場戲和其它同樣真實而殘酷的細節一起被拍攝並保留下來,構成了

《狗十三》

——這部今年最讓人震撼的國產電影






上周四,我們在北京辦了一場《狗十三》的超前觀影活動。




近150人的影廳,座無虛席。



導演曹保平和編劇焦華靜也來到了現場。




曹保平有著強烈的與觀眾交流的慾望。




剛入座,他向所有人提問:



「你們覺得你們的父母會喜歡這部電影嗎?」




答案出奇統一。




有人說,在電影里看到了曾經茫然無助的自己,看到了自己被打磨、馴化的過程,也看到了父母所在的成人世界的偽善粗暴。



讓一把年紀的父母,透過大銀幕去直視親子關係中的暗涌與教育中的錯漏,似乎有點難。帶他們看這部電影,難道不會尷尬嗎?




我的想法卻恰恰相反——




《狗十三》之所以好,在於它鮮活而豐滿地展現了個體生命記憶的共通性。




這種

共情

可以跨越時間和身份。




不該把它簡單地歸類為青春片,它也不只是一個講述少女成長的故事。




用曹保平的話說,

「它並沒有『過時』,它傳遞的情感是共通的,反映的問題是普遍的。」




我看到的最深的色彩是孤獨。




沒一個人是壞人,每一個人都孤獨。







01.「少女」




中國人有個特有的評判孩子的標準:

懂事




13歲的李玩

(張雪迎 飾)

,一開始不算是個懂事的女孩。




她穿著校服,滿臉稚氣,看起來弱弱小小的,實際上有點軸。




父母離異,父親娶了一位「阿姨」,李玩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房間的窗外被打上鐵柵欄,她最好的玩伴,是風。







同父異母的弟弟降生後,父親為了安撫李玩,送來一隻小狗。




李玩嘴上說著不喜歡狗,身體卻很誠實。




她很快跟小狗玩到了一起,還給它取了個名字——「愛因斯坦」。







這天,因為爺爺的一時疏忽,愛因斯坦跑丟了。




李玩一個人衝出家門,瘋狂地去尋找。




她不明白,為什麼一條生命消失,家人可以如此無視;正如家人不理解她,一條狗而已,找不到就換一條,有什麼大不了?




一直被壓抑的李玩爆發了。




直至一條新的狗出現,被家人一口咬定是愛因斯坦,並迫使她接受。




李玩與家人的對立達到極點。




她用離家、喝酒、爭吵……表達自己的不滿和疑惑。




然而,在一向和顏悅色的父親被激怒後,她對「父權」的挑戰猝不及防地宣告終結。







李玩蹲在浴缸里,水沖走她手上乾涸的血跡,也帶走她對外界表達的慾望和反抗的信念。




她學會了妥協、隱藏、掌握分寸。




跟奶奶道歉,與弟弟和平相處,在願望落空後不再跟父親頂撞……




當「新愛因斯坦」遭受處罰時,她不再要求父親留下小狗,而是央求別將它送去狗肉店。




甚至,在最後見到疑似「愛因斯坦」的小狗時,她主動放棄了相認。




李玩終於是個「懂事」的孩子了。







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和十三歲的女孩,本質上幾無差別。




同樣弱小,同樣試圖防抗,同樣接受了馴化。




而在被馴服的過程,她和它曾相依為命。




李玩為什麼如此重視愛因斯坦?




家人不解。




他們從未試圖打開女孩的心、甚至不曾平等對待她,自然不可能發現,

在她的孤獨宇宙里,狗是唯一救贖




李玩的成長中,有太多

孤獨的符號




牛奶——




李玩13歲了,奶奶還不知道她喝了牛奶就吐。




物理——




李玩喜歡物理,父親卻私自給她報了英語興趣小組。




愛因斯坦——




小狗被當做撫慰的工具送入家中時,李玩還是爺爺奶奶寵愛呵護的對象。




隨著愛因斯坦丟失、新愛因斯坦出現,李玩的重要性也逐漸減退,成為了這個家庭的附屬品。




更確切地說,她成為了自己同父異母弟弟的附屬品。




明白這個道理後,她主動閉上嘴,咽下孤獨,步入了成人的世界。




只有圍牆上殘存的尋狗啟事知道,她曾經無比渴望愛與表達。







02.「父親」




擱別的電影里,李玩的父親說不定會是那種「別人家的爸爸」。




他不賭博酗酒,孝順,對妻子溫柔,工作努力。




平時對李玩也算有耐心,高興時會誇她,答應李玩帶她去看天文展。




當然,這一切「好」,都建立在李玩「懂事」的基礎上。




一旦女兒在父權的邊緣試探,他強勢的一面就暴露無遺。




嘴上訓斥,手上扭打,完了之後還會相對示弱地道歉,半強迫李玩接受。




這所謂的「打一巴掌給一顆糖」,是中國式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父輩焦慮的直接體現。




他們需要花太多經時間精力在別的地方,因而,孩子成了可以被犧牲的對象。




解決分歧的辦法,第一招是「為你好」,第二招是用暴力讓孩子「懂事」。




兩相結合,長期持續,慢慢地將孩子雕刻為他們想要的樣子。




何其荒誕,又何其真實。







影片結尾,當李玩詢問父親與親生母親的故事時,意想不到的一幕上演了——




父親遲疑、哽咽,直至在《再回首》的旋律里淚如雨下。




那一刻的留白讓人五味雜陳。




一邊,是父親捂住女兒眼睛的手;一邊,是女兒主動伸出的和解的手。




他們都懂,無論年紀多大,都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如今踐行父權的父親,曾經也像李玩一樣,被打磨扭捏為祖輩想要的樣子。




而後,

他繼續將自己的孤獨轉化為下一代的痛苦,用自認為的愛去實踐傷害。




彷彿一個無法打破的死循環。







03.「中國式大人」




「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電影里的李玩問。




什麼是真正的大人?




電影外,我們問自己。




《狗十三》里的大人很多,可能滿足想像的,一個都沒有。




爺爺奶奶代表的老年一代,付出最多,包容力最強。




兒子再婚後,他們接納了李玩,並給予她不少關愛。




奶奶在李玩出門前會遞上牛奶,卻不知道,李玩不能喝牛奶。




一開始,導演就通過爺爺奶奶的閑聊告訴觀眾,李玩的名字是「隨便取的」,弟弟的名字卻要「認真想想」。




潛意識裡,他們的愛已經劃分了等級。







而這重男輕女的觀念又傳承給李玩的父親,隨著弟弟的成長愈加凸顯。




李玩的叛逆導致爺爺受傷,奶奶受累,全家人都責怪她,父親甚至出手教訓。




弟弟頑皮,將奶奶的額頭打傷,父親只是佯裝生氣,轉眼就哄起了弟弟。




李玩納悶,不懂他為什麼不用向奶奶道歉。




父親只說,他還那麼小,不懂事。




事實上,李玩必須懂事,而弟弟可以不懂事,與年齡無關,也不是什麼溝通隔閡。




這是一種

代際傳遞的暴力




它悄無聲息地蔓延,纏繞在李玩的脖子上,越扼越緊。







老師則展現了另一種層面的暴力——




知名攝影師羅攀客串李玩的英語老師。




他近乎百分百還原了我們印象中的一些中年教師的形象。




有一場戲:




一隻蝙蝠飛進教室,引起學生的玩鬧起鬨。




老師大吼,「越是在這種時刻,越能看出一個人的定力!」




然後,眼疾手快用書砸向蝙蝠。




蝙蝠的屍體被扔出窗外,李玩的心被震動了。




那隻脆弱的生命,如後來的「假愛因斯坦」,也如她自己。




打破秩序的人可能遭到暴力對待。




父權如此,在學校這個「小社會」亦如此。




《狗十三》中,學校相關的段落不多,但這一細節已足夠觸目驚心。




更可怕的是,編劇焦華靜坦承,這件事來自她的真實經歷。




我們長大的過程中,親眼看過多少蝙蝠被拍死?







影片中最具諷刺意味的角色,莫過於飯局上高談闊論的張伯。




他滿口孔孟,自詡才高八斗,卻以為《時間簡史》是小孩子才看的東西。




他將官場與酒桌上的左右逢源,視為人生的至高榮譽。




他開著無聊老套的玩笑,所有大人都熱情地賠笑;而當他真說了可笑的話,又絕對要收斂笑意。




在他面前,李玩被父親爽約——




說好的要一起去天文館,卻在父親的曲意逢迎中化為泡影:




「跟您吃飯就是這輩子最大的事兒。」




「人的事兒還沒搞明白呢,還去管天上!」




……




他還執意讓女兒敬酒,酒杯中是李玩不能喝的牛奶。




李玩奪門而出。那時她還有氣力反抗成人的世界。




而當故事走到最後,相似的一幕上演:




李玩被要求嘗一嘗眼前的狗肉。




她猶豫了一下,所有人——戲裡戲外——屏住了呼吸。




終於,她夾起狗肉,一口吞下。




這殘忍到讓人難忘的一幕,是李玩邁向成人世界的 「臨界點」。




她妥協了,她接受了,她長大了。




這群偽善的大人們,合力完成了李玩的成長教育。







「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




曹保平談及拍攝《狗十三》的意義,如是說道。




而這部電影也確實做到了,喚起觀眾曾以為淡忘的某一天、某一刻、某一個瞬間。




我們都幻想過吧,想成為怎樣的大人。




那麼,你現在做到了嗎?




如果說你覺得自己就是被馴化的李玩,那麼,你又有信心不讓子女成為李玩嗎?




……




看完電影,我實在有太多細節共情,又有太多問題想與人探討。




也許這正是《狗十三》的偉大之處——




「它不做對與錯的批判,而是提供了多樣的視角讓人去面對問題、反思問題。」




於代際關係,是讓父母和子女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共鳴,甚至反思;




於每個孤獨的靈魂,它足以讓人相信,

孤獨不可恥。因為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一個zan=想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吐槽電影院 的精彩文章:

日本千年一遇的美少女?笑死我了
又一個男神,砸了…

TAG:吐槽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