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乾貨!劉燕聲:對山石,畫就畫到獨有個性和高度
從個性角度切入,成就了山石畫法
我從2015年重新拿起畫筆後,考慮到不能走常規山水畫的老路,要以新觀念定製自己的個性。大凡畫出名堂的畫家,無論大山或小水,都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可從頭再來的自己,就得找到一個最容易體現風格特徵的切入點。分析到畫面的元素越少並且越往近靠,特徵越容易體現,如同人的面部,越走近了越能看清,越能讓人記住。但這問題就來了,拉近的特寫不能空洞,是需要豐富的細節的,於是,就有了現在微結構的山石畫法。
結構細節刻畫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一、能夠形成鮮明的畫面個性。山石的大形都差不多,只是尖圓高低稍有區別,如果以常規畫法,大家畫得沒多少差異,太共性個性就不足。也如同人的面部,頭形都基本相同,個性體現在五官上,大眾臉過目就忘,可馬雲的五官就很容易記住。自然界提供了天然的、多姿的山石結構美,不同的結構紋理會構成每幅作品的獨有特徵。
二、通過結構細節的刻畫,會對山石構成有全面的了解,如同學院里的長期作業,通過沉下心來的磨練,表現力會得以增強,筆墨也會跟上來,體會、觀點也會不斷出新。通過走進去再走出來,將來畫寫意也會筆筆有根。
三、山石表現自然化是一種趨勢,這是水墨走向多元化的新氣象,只要符合水墨格局,應該廣開思路,向新領域拓展。
四、自然化的山石並非初級的像,而是經過取捨強化的效果,她更容易被接受,因為她具有自然美,也具有親近感,也增強了視覺衝擊力。
如何畫出具有個性的自然山石
一、到自然中去就會發現有取之不盡的資源。大山大水是美,小山小石也是美,並且書本里不會找到,多積累多觀察一定會發現別人不擁有的素材。
現在記錄設備人人都有,這些高科技不利用是一種浪費,現在絕大部分畫家都離不開拍照,這是一種便捷性的進步。可惜古人沒有相機,如果有肯定會充分利用,起碼會給我們留下豐富的史料。好的素材把它拍下來,但是只通過參照照片還不夠,那種自然之氣不到實地是感受不出來的,所以,到實地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自己過去也都是坐下來寫生,現在節奏這麼快不可能都要畫上半天。(下圖為速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速寫圖例一
速寫圖例二
速寫圖例三
速寫圖例四
根據寫生創作的作品圖例一(用上圖寫生而作)(1985年)
在鄉村寫生
根據寫生創作的作品圖例二(用上圖速寫整理而成)
二、採回來的素材不可能直接用上,可以說自然界沒有一處能夠成畫的,都要進行取捨組合。
下圖為根據速寫進行組合創作的微結構山水畫作品
根據寫生創作的作品圖例三
這幅《太行如潮》(177x97)利用了不同地點的三幅速寫組合而成,原始速寫只是大框架的參考,在落墨時充分發揮想像力填充結構,邊畫邊因勢發展。
有人非要說這是照片,怎麼說都沒關係,事實是即使谷歌衛星也找不到她的實景。不過,我也主張以照片為參照,照片也是自然場景的記錄,沒空坐下來寫生,拍照下來還能記錄更多的細節。下圖為局部細節圖。
根據寫生創作的作品圖例三的局部圖一
根據寫生創作的作品圖例三的局部圖二
根據寫生創作的作品圖例三的局部圖三
太行如鐵原始速寫
根據寫生創作的作品圖例四(太行如鐵177x97)
這幅《太行如鐵》是根據上圖速寫進行取捨、透視變形、豐富結構得以完成。
需要說明的是,要練就能夠「編造」結構的能力,本人經過對山石的研究,即便不到山裡寫生,沒有半點素材,也能「編造」出符合自然規律的結構關係,當然,這樣的創作是比較費時費腦的。
當我們無法登高望遠時,藉助航拍機大大擴展了視野,使素材更具獨有性
三、山石結構的刻畫,自己的路數是從一塊石頭練起。山水畫的主體是山,山體是由大小不同的石頭組成,練好一塊石,也就意味著掌握了基本的山體刻畫。
中國畫沒有一套完整的教學理論,想怎麼練都很隨意。如果坐下來對石頭進行練習,和靜物寫生一個道理,我認為是比較科學有效的,自己也是這麼走過來的。如果沒這樣的練習,自己也不可能具有「編造」結構的能力,畫寫意也會胡亂塗抹。
這是我從山上搬回的石頭,放大後結構清晰可見
針對石頭,一是可以仔細觀察研究小結構的脈絡和關係,二是通過刻畫練習提升筆墨的表現能力,三是還可以經過創意成就完整作品。
山石刻畫的體會
一、首先結構規律要理解透,雖然它們都是錯綜複雜的,但凡事都有規律,我在《大談山石結構規律》的視頻里談了幾個規律,比如層級關係、階梯遞進關係等,掌握後就不會被縱橫交錯所迷惑,也會自如地設計結構。每幅作品填補山石是繞不過的環節,那就需要具備隨手畫出來的能力。
二、我們所說的自然,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是符合規律的一種感覺。這感覺是靠筆墨來實現的,我力求下筆肯定,行筆如刀,要把山石的蒼勁感如刀一樣刻到位。本人的筆墨絕不是細摳,是筆筆落在結構上,以躍動的筆墨達到生動抓人的效果,切忌像工筆或常規畫那樣柔柔地塗抹,再重複一遍,切忌柔柔地塗抹,是奔放跳躍的筆墨。
筆墨圖例一(落墨過程中)
筆墨圖例二(落墨過程中)
筆墨圖例三(落墨過程中)
筆墨圖例四(落墨初期)
筆墨圖例五
三、山石質感的表現是一重要環節,我主張山石往近處拉,如何做到近,質感是很重要的。在自己刻畫過程中,落墨基本完成,但還不夠近,需要一個環節就是質感的烘托,一旦質感跟上了,馬上就會跳躍在眼前。
四、談一下畫面的藏遠,上面提到了往近處畫,有人就說了,山水畫都是往遠了推,沒錯,但有個道理,沒有更近的參照物也就不能更遠。我平時迴避平鋪直敘,不正面表現山山水水,是把遠藏在大山的背後,是背後的遠。要把能體現個性的山石留足發揮的空間,然後以一角體現出遠的感覺,是想像空間不是直白的遠。
非直白遠的表現圖例一
非直白遠的表現圖例二
五、我堅持效果的極端性,一是把山石刻畫到極致,這極致就是蒼勁大膽自然,有衝擊眼球的跳躍感,二是水潤淋漓,還有就是豐富和至簡的對比,不要中庸,這樣才能與常規畫拉開距離。如果是硬山石類的,就要把山石的乾澀表現到家,不要實一半虛一半,以乾貨為主。大寫意的以水韻為主,乾和濕沒必要同時出現在同一畫面里。下面為幾種極端的對比。
極端性表現圖例一(大寫意突出水韻)
極端性表現圖例二(大寫意突出水韻-作品局部)
極端性表現圖例三(大寫意突出水韻-作品局部)
極端性表現圖例四(大寫意突出水韻)
極端性表現圖例五(以豐富的結構、蒼澀的山石為主,不需要水潤)
極端性表現圖例六(簡筆至簡,高度概括)
六、我不反對虛幻蒼涼無人區類的畫作,但我聚焦的是現實的、親近的、陽光的,把整個畫面的通透亮度提高了幾個等級。但又不能媚俗,不像行畫那樣上有天下畫地,樹的層次初級清晰可見,什麼也畫滿,我要求絕對不能超越水墨的大框架,並且要以強有力的筆墨來支撐。
親切陽光型的作品圖例一
親切陽光型的作品圖例二
親切陽光型的作品圖例三
七、個性體現,上邊談到了個性,這裡要舉一些作品例子(下圖),說明結構個性在畫面個性中的重要性,它會以突出的形象讓人眼前一亮,更進一步讓人記住,這就達到了目的。
個性山體的圖例一(作品局部,這類的突出造型,會讓人印象深刻)
個性山體的圖例二
個性山體的圖例三
個性山體的圖例四(作品局部)
觀念與發展
現代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也應跟得上,說跟上是一種被動,理應有超前意識。可現實是,泥古的仍為不少,一旦有新概念出現,就會招到這精神那意韻的爭論。畫,就是畫,承載不了那麼多的精神、哲學、道學、禪意,只要跟隨時代,符合自然美就夠了。
山水畫中的自然美是大自然的升華,是崇尚自然的境界寄託,大自然的神工劈就了天然的構成和氣韻,任何人造景觀都是蒼白的。還有的動不動境由心生,境由心生是面對大自然給你的心理反應,認為好就是美景,而不是由你脫離自然去造景,師法自然是藝術的鐵律,誤讀誤解只能誤了自己。
如果只是局限在傳統皴法里,許許多多的大美就無從表現,那樣就太遺憾了。比如下圖這樣的結構關係,我創作需要它,並且極富個性,如果按傳統如何表現?不能因噎廢食吧。
這類的結構只有新的筆墨才能實現(作品局部,這也是極具特徵的山石,讓人能夠記住)
還有的抓住似與不似作為尺子量來量去,這把尺子的打造者白石老人,他本身還有極似的作品,也正是他極似的表現奠定了他另一高度,所以,什麼也不是絕對的。
有那麼多時間務虛,倒不如踏踏實實練就基本功,要做藝術路上的競爭者,別做讓路者,時光如梭啊。
我堅信,山水畫不會停留在披麻下的老翁仕女茅草屋的時代,她由岩畫發展至今,也必然會發展到未來。
------------------------------------------------------
劉燕聲,少年時期有幸受到了吳冠中先生的親傳啟蒙,1978年考入河北師大美術系,師承李明久老師,在校期間作品就參加了全國美展,但八十年代後期中斷了創作。三十多年間,雖未動手創作,但以從業記者的敏感度,也不時地關注山水畫的走向,抽絲剝繭形成了自己的見解。2015年重新拿起畫筆,高調堅持作品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其筆墨自然大氣、奔放刀辣,藝術特徵創的乾脆、新的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