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能有多奇葩?答案都在沿海居民的餐桌上
黑科技/APP/遊戲,「狂丸科學」可能是你見過最好玩的 今日頭條號
海邊人民依靠著豐富的海洋資源,總是喜歡嘗試各種奇特的海鮮。但有的時候,他們的追求可能過於獨特......
這奇怪的外形,讓人有點摸不透,它到底是不是能吃?
實際上,這傢伙叫海腸,是一種生長在淺水中的底棲生物,主要分布在我國黃海、渤海沿岸,最大產地是山東膠東半島,是一種季節性海鮮,只有在春天風浪大的時候才能捕到。
不僅中國人愛吃它,韓國人也喜歡吃,但因為韓國本土出產的比較少,所以經常需要從中國進口,而日本人就比較奇怪了,一直把它當作魚餌使用。
在國內,海腸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和韭菜一起清炒,這種海鮮雖然看上去嘎嘣脆,應該是清脆彈牙的口感,但其實並不耐火,所以把握好火候非常重要,如果炒久了就會變老,吃起來就會有種嚼橡皮筋的感覺。有的山東人還會把它做成海鮮湯,或者剁成餡包餃子。
也有人喜歡在燒烤的時候吃它,串在竹籤上撒點辣椒粉和孜然,嘖,真香。
來源:紀錄片《人生一串》
還有一種和海腸長相類似的海鮮,沙蟲,是一種穴居爬行環節動物,也有人叫它海人蔘、沙腸子。雖然和上面的海腸神似,但它們並不是同一種生物。
它外表灰溜溜,很接地氣的樣子,但沙蟲其實對生長環境十分敏感,一旦遇到污染就很容易掛了,所以許多人會把它當作「環境標誌」。
廣西北海市和廣東湛江市是沙蟲的主要產地,當地人經常在沿海沙質灘涂里捕捉到它,加工的時候需要先把它肚子里的沙腸切掉,不然很難入口。一般的烹飪方法就是煲湯,或者做成沙蟲干。
下面這個海腸、沙蟲的放大版叫象牙蚌,學名太平洋淺泥蛤。我們食用的部分是它長長的「象牙」,也就是它的虹吸管。
你大概想不到,象牙蚌小的時候是很萌的,而長大後它的虹吸管會伸展到不同的尺寸,有的甚至可以長到1.3米。
來源:seagrant.noaa.go
捕撈象牙蚌的過程也很有意思,它們有些喜歡棲息在海底,需要人們通過潛水捕撈;還有一些喜歡深埋在泥沙下面,捕撈更是個體力活,人們需要先用高壓水槍衝出一個洞,再用比較長的直筒搗入泥沙之中,這畫面有點狼狽......
來源:geoduck.org
還有的海洋生物,欺騙性極高。它們在海里的時候可美麗了,像朵花一樣。
來源:搜狐
可誰知道,一旦被撈上岸後,就變了......
它就是沙蒜,學名海葵。本身構造非常簡單,沒有骨骼,沒有中樞系統,也就是說,它沒有大腦。雖然人家沒有腦子,但卻是非常厲害的捕食性動物,它的觸手中存在一種特殊的刺細胞,能釋放毒素。
在台州等地的海鮮市場,經常能看見沙蒜,比較典型的做法是辣炒沙蒜。
來源:搜狐
上面的「腸子類」海鮮,樣子已經很奇葩了,然而下面這幾種,還要更勝一籌?
比如這個魟(hóng)魚,有的人叫它「魔鬼魚」。雖然有點丑,但狂丸覺得它丑中帶萌。它是侏羅紀時期就出現的鯊魚同類,種類非常多。尾部背面有鋸齒狀硬棘一枚,棘基部有毒腺。全身軟骨無鱗,肉質鮮美,適合燒烤、清蒸、紅燒、煲湯。
來源:ETtoday
而說到丑,誰也丑不過安康魚,它是有名的深海魚,因為生活環境實在太黑了,所以看這樣子,應該是隨便長長的。
來源:steemkr
相比起中國,韓國、日本的安康魚商販更為常見。雖然模樣不太好,但它勝在魚肉肥美刺少,肉質彈性十足。對待這樣肥美的魚肉,清炒和燉湯最適合不過。只是看到這樣的魚,這湯還有點燉不下去......
來源:知乎@匯堂環球
不過,在吃上面,海邊人民總是無所畏懼,再奇葩也能下得去嘴。
下面這貨是中華鱟(hoù),也叫馬蹄蟹,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和東南亞等國。
說到古老,這種生物已經有4.45億年的歷史了。它的外形有點像外星人,而且血液又是藍色的,這給它增加了不少科幻色彩。
不過,雖然外表獵奇,但其實它是一種喜歡風平浪靜的生物,平時行動相當遲緩,經常待在淺灣沙灘上產卵。它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現在可不能隨便吃了。
中華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成雙成對地出現。在閩南春夏繁殖期,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雌鱟駝著雄鱟在沙灘上爬,以前的漁民們在捕撈期打撈中華鱟時,每次提起來就是一對兒,所以它們也被叫做海底鴛鴦。
對待這種奇異海鮮,我們以前的沿海人民喜歡把它劈成幾塊放進鍋里煲湯,東南亞的朋友會用鱟肉炒海鮮面,還有人就直接放在燒烤架上,等肉熟了,挖挖就吃。
而有的時候,海邊人民總是想追求一點奇特的感受,比如,中毒......
河豚這種生物本身有毒,它是一種出沒於暖溫帶和熱帶近海底層的魚類,喜歡待在海洋的中、下層,不過也有少數會進入淡水江河中。每次遇到敵人入侵,河豚肚子那兒的腹腔氣囊會迅速膨脹,使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這時候,它皮膚表面的小刺會應激豎起,用來保護自己。
來源:Venus"s Blog
我們現在都知道海豚有毒,但在人們還未完全了解這個生物之前,曾發生過許多因誤食河豚而不幸中毒身亡的慘案。所以後來人們開始對市場上出售的河豚進行處理,把有毒的部分切掉,這一般是它的內臟部分。
來源:明報
不過有時也會發生烏龍,今年一月,日本有家超市在處理河豚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把內臟也一起打包出售了,這件事驚動了政府,他們立刻向廣大市民發布警報:尋找河豚內臟。而結局是內臟已經被吃了,不過還好......
除了上面這些大型奇葩海鮮,有些貝殼類小海鮮也讓狂丸開了眼界。
仔細看下面這魔性的小爪子,外殼如此堅硬,看來看去不知道它哪個部位能吃。
來源:蘋果日報
它就是狗爪螺,也叫鬼爪螺、佛手螺。這名字取得相當分裂,不管是誰的爪子,總之先吃了再說。
它在中國的佛山、寧波等地有少量出產,價格昂貴。狗爪螺是一種生長在海邊石縫中的節肢動物,一般是一群群地生長在石頭縫裡,常年不挪窩,靠著吃水中的微生物維持生命。
這種海鮮以前數量還挺多,現在卻越來越少,採摘方式比較困難,它們都聚集在海邊石縫裡,只能人工採摘,所以價格也漲了不少。狗爪螺能吃的部分是外殼裡面的嫩肉,冬季的狗爪螺最美味,做法也是清炒或者入湯。廣東人比較偏愛白灼,這樣才能完美呈現狗爪螺的鮮甜。
來源:deskgram
還有些海鮮可能長相普通,但沒想到一捏就會變形。
來源:趕海號
它是貓眼螺,是山東省青島市常見的海鮮,它本身帶殼,肉身遇到水會膨脹,但用手一捏就會噴水縮小。等它的肉身縮進殼裡後,整個外殼看上去像貓的眼睛。買的時候你只要不怕被老闆打,可以多捏幾下。
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用姜蔥蒜清炒,或者做成醬香口味的。
有些螺外表沒有貓眼螺那麼多變,看上去比較乖巧,但放入嘴裡可能會嚇你一跳。
下面這個野生螺它自帶辣味,叫做辣螺。它的辣味來源於尾部的辣囊腺,會產生一種極強烈而又和生薑辣椒不太一樣的辣味。
來源:網潮海鮮
還有一些貝殼類特別迷你,比如薄殼,又叫海瓜子,是一種小型蛤。它的殼很薄,而且在烈陽下會閃爍著五顏六色的礦物色澤,是廣東、福建等地比較有名的下酒菜。
貝殼類海鮮還不至於讓狂丸下不去嘴,但下面這幾個黏液類,就不好說了......
這全身帶刺的「黑煤球」,是風靡日本的海膽。它的外殼肯定是無法下嘴,但最初發現海膽的人們肯定不願死心,撥開殼後驚喜萬分,裡面是軟乎乎的海膽黃。海膽黃是它的生殖腺,也就是海膽的精巢和卵巢......但營養價值很高。
最新鮮的吃法是日本人迷戀的生吃,或者加點芥末、醬油一起拌飯。
在日本有一個職業叫做海女,她們是一群不依靠潛水工具、隻身潛水捕撈海鮮的女性,海膽就是她們常年捕撈的對象。如果你到日本偏遠的海邊村落旅遊,就可以等在岸邊吃海女們剛撈上岸的海膽,撥開硬殼一口悶,嘴裡還殘留點鉻牙的砂子,嗯,大海的味道。
除了海膽,日本人還喜歡吃金槍魚。他們不僅盯上了人家的肉,甚至不願意放過金槍魚眼睛。
這可怕的凝視,在日本市場上卻十分火爆。為了享受它獨特的爆漿感,日本人習慣洗乾淨後直接食用。
來源:iFuun
還有一種吃法是專吃眼睛裡的黏液,他們為它起了一個很二次元的名字,叫做 「龍之淚」。汁液黏黏糊糊的沒有顏色,可以直接飲用。但狂丸多少有點接受不了......
不過說到粘液糊漿,日本人還是輸給了溫州人。下面這是屬於溫州人的回憶:蝦蟣醬。
它的製作原料就是海鮮蝦蟣,很多人以為它是用蝦搗成的,實際上蝦蟣和蝦沒關係,是一種學名為劍水蚤的浮游生物,它生活在沿海淺海,一般是搗成醬下飯吃。
來源:溫州新壹周
海邊人民對海鮮的迷戀已經讓狂丸顫抖了,不管它有沒有毒、樣子如何,只要是個活物,可能都逃不過他們的嘴。做法也是多種多樣,優雅點的可以炒一炒或者燉湯里,生猛點的可以洗乾淨直接吃,不知所措的時候還可以做成醬。
總之,在吃方面,海邊人們總是略勝一籌,狂丸覺得輸了輸了......
※動物界唯一能拉出方塊屎的袋熊,讓我扔下了手中的巧克力
※在桌子上就能探訪山川河流?AR遊戲帶你開啟上帝視角
TAG:狂丸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