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巨匠——鍾繇
藝術博物館 | 美術展覽 | 文創 | 公共教育 | 綜合服務
鍾繇,字元常,
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
他創立了楷書,被譽為「楷書之祖」,
與書聖王羲之並稱「鐘王」,
並開闢了以古樸、茂密為主要藝術特色的書法風格。
鍾繇畫像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鍾繇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記載:
鍾繇年少時曾隨族父鍾瑜至洛陽,
路遇相面者,曰:
「此童有貴相,然當厄於水,
努力慎之。」
遂行,不遠,過橋時馬驚,
果然落水,幾乎溺死。
正應驗了相面者說的話。
此後,其族父便格外愛護他,
供其學費,使其受到良好教育,
後來鍾繇果不負所望。
但令人奇怪的是,
《三國志》中對衛親、皇象等較有影響的書家,
都有程度不同的「善書」記載,
而對鍾繇這樣影響深遠的書法大家,
不管是陳壽的本文,
還是裴松之的補註,
於書法一事,均一字未提。
正史之外,在前人的筆記,
或書史、書論中,
倒有不少有關他學書經過,
和學書心得等逸聞趣事的記載。
其中有些堪稱書學精語、千古絕唱,
也存些帶有傳奇色彩,但未必可信哦。
比如:
「
釋適之《金壺記》載:
籍同胡昭學書十六年未嘗窺戶。繇與子會論曰: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卧畫被穿過表。每見萬類皆畫象之。
虞喜《志林》曰:
鍾繇見蔡邑筆法於韋誕坐,苦求不與,槌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誕死,繇盜發其冢,遂得之。
」
鍾繇為曹魏重臣,
是有學識、有威望的社會賢達。
為了學書法而嘔血、盜墓,
以及臨死時才向兒子傳授學書「秘訣」,
似乎都不太合乎常理。
但從這些傳說中可以看出,
鍾繇對書法曾下過很深的工夫,
並有超乎常人的執著追求。
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鐘繇書跡,
包括有爭議的大致可概括為:
「三碑」、「五表」、「六帖」。
「
三碑:《上尊號碑》、《乙琪碑》、《受禪表》。
五表:《尚書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力命表》、《調元表》。
六帖:《還示帖》、《墓田丙舍帖》、《白騎帖》、《常患帖》、《雪寒帖》、《長風帖》。
」
接下來小編想重點講述一下《薦季直表》,
其書於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當時鐘繇七十歲。
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重新任職的表奏。
建安初年,當時鐘繇為侍中守司隸校尉,鎮守關中,
鍾繇採用當時擔任山陽太守的季直計策,
使得群雄蟻聚、使得瀕臨崩潰的局勢很快得以扭轉,
但是季直立功之後出現了「旅食許下,衣食不充」的情況,
所以鍾繇書此表奏為季直說情。
《薦季直表》(日本宇野雪村氏藏宋拓本)
《薦季直表》是唯一曾經流傳到近現代的鐘繇墨跡,
此貼墨跡原藏清代圓明園長春書屋。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一英兵劫至廣州,
賣於岳雪樓主孔廣陶,
後又轉入收藏家裴景福手中。
《壯陶閣書畫錄》一書編成後,裴將其收入此書。
不久,原物卻被一僱工盜取,埋入地下,
待掘出時已完全腐爛,
一件稀世珍寶,一代書劇跡遂永絕於世。
萬幸的是裴氏曾留有一張照相底片,
存於碑帖鑒賞家王壯弘先生處。
明代刻入《真賞齋帖》,
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諸篇之首。
《薦季直表》墨跡照片
根據原帖上印有貞觀、淳化、宣和、
三希堂和米帝、賈似道、陸行直、
高士奇等印鑒可以知道,
此帖曾入唐宋和清內府,
又曾為多位名家過目或收藏。
卷後還有元代陸行直、明吳寬、
文徵明等題踐,可謂流傳有序。
《薦季直表》翻墨本
鍾繇還有一幅需要提及一下的作品,
那就是《賀捷表》,
《賀捷表》書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當時時鐘繇68歲。
《賀捷表》內容為得知蜀將關羽被孫權、
曹操擊敗並被擒殺的喜訊時所寫的賀捷表奏。
此帖為書法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作品,
因此帖結體多呈扁方,用筆多存隸意,
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書體由隸向楷,
轉變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賀捷表》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中國書法發展至漢末時期,
書體由隸書向楷書轉變,即「隸變」。
將這書法重要歷史轉變體現的淋漓盡致的書家唯鍾繇一人。
小編認為最能代表鍾繇書法獨特藝術風格特色的,
兩件作品就是《賀捷表》、《薦季直表》兩帖,
鍾繇在書體變革上,大膽創新,
在由隸書向偕書的變革過程中不斷摸索,
創立楷書新體,
《賀捷表》局部
「
王羲之云:
夫書字貴平正安穩。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鼓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凡作一字,或類篆猜,或似鶴頭;或如散隸,或近八分;或如蟲食木葉,或如水中嫩抖或如壯士佩劍,或似婦女纖麗。
」
鍾繇書法藝術特徵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高古質樸,
二、渾然天成,
三、茂密幽深。
(大家可以從作品中感悟一下這三點!)
《宣示表》局部
《力命表》局部
《調元表》局部 重刻本
鍾繇在曹魏時期一生為官,
才識修養絕非常人。
綜上所述,鍾繇書法自漢末至魏晉,
從完成隸書向楷書的轉變,
到推動魏晉楷書走向成熟,
都在以帶頭人的形象走在書法發展的道路上,
影響並繼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
走在書法藝術道路上的人們……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TAG:亮寶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