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尋城記】| 洛陽民間傳說之探尋白馬寺,舊時無人訴說的故事!

【尋城記】| 洛陽民間傳說之探尋白馬寺,舊時無人訴說的故事!

原標題:【尋城記】| 洛陽民間傳說之探尋白馬寺,舊時無人訴說的故事!


白馬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百年來,每當月白風清之夜,白馬寺僧人撞擊大鐘,遠在十幾公里之外的洛陽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鳴。



在這樣的氛圍中,似乎寂靜的夜空,沉澱了無數的繁華煙雲,即使敲打一下木魚,也會驚醒門前拴馬石樁。


而今天的故事,就要從這樣一座歷經千年滄桑卻充滿活力的洛陽白馬寺開始說起。


其實關於白馬寺的創建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正史和佛教文獻《四十二章經》書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昔漢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


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幻中,全身放射著光芒,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


漢明帝經傅毅這麼一說,內心欣喜不已,於是就吩咐派人到天竺求取佛法。

《四十二章經》記載說,「於是上悟,遣使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氏國,寫佛教四十二章。」


經過長途跋涉,漢使來到了今天的阿富汗,見到了當時印度的兩位得道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同時他們也見到了60萬言的梵本佛經和白氈佛像。


漢使馬上說明來意,說我們國家的皇帝,有意邀請二位大師到我們漢朝去弘法。漢朝當時地域非常遼闊,而且也很發達,在世界上極具有吸引力,於是兩位大師就答應了。


但是在即將成行之際,阿富汗的國王卻不願意放人了。最後在漢使的軟磨硬泡之下,只答應放走攝摩騰。但竺法蘭也想來,於是他施展起了神通,半個月,坐在那個地方,不吃不喝,一動不動,等國王過去看他,發現只是個木頭人,真人已經走了。


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67年,漢使和印度高僧用白馬駝著貝葉經以及佛像,來到中國,受到了漢明帝的隆重接待。起初把他們安置在鴻臚寺(即我們今天的外交部),後來為了讓兩位高僧吃好喝好住好,且方便弘法,漢明帝決定在洛陽城西的雍門外,按照天竺國的式樣建造一組建築,這就是最早的白馬寺。

於是,兩位高僧就在這裡講經說法,翻譯佛教經典。中國第一部佛經典籍《四十二章經》,就是在白馬寺翻譯出來的。除此之外,還有《法海藏經》《佛本生經》等。而且這些經書都刻在竺法蘭住的那個經堂里,後世就演變成了佛家的蘭台世界。從此以後,洛陽的白馬寺就成了中國佛教的重心。


其實大家知道嗎?白馬寺起初是不叫這個名字的。從東漢至曹魏時期,在所有正史及文獻中,都看不到白馬寺這三個字,直到西晉時候僧人竺法護在譯經記裡面,才提到白馬寺這三個字,從此之後,白馬寺的傳說開始大量出現。



從公元68年,到西晉的這二百年間,關於白馬寺為什麼不叫白馬寺?民間其實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當年張騫等十二人,從西域白馬駝經至洛陽,路途遙遠,白馬是任重道遠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功不可沒,因此建寺以作紀念。


第二種說法來自於明代的《重修古剎白馬寺記》:原來這座寺最初叫招提,後來有一個皇上發癔症,想把這座寺給毀掉,然後晚上他夢見兩匹白馬在他夢裡嘶鳴,叫聲非常的悲切。於是打消了毀寺的念頭,並且改名為白馬寺。


探尋一座城,讓城事鮮活起來。


品味一種文化,讓風景生動起來。


搜羅一則小故事,讓歷史精彩起來!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網路


圖源:劉小瘋、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洛陽旅遊 的精彩文章:

TAG:洛陽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