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喜歡吃的辣,都是什麼辣?我們為什麼愛吃辣?

喜歡吃的辣,都是什麼辣?我們為什麼愛吃辣?

辣椒——對於一個重慶人(我出生時還隸屬於四川省)來說,彷彿是一個刻在基因里的標籤。跟國際友人介紹自己家鄉,對方大多會在聽到重慶或者四川兩個字時一頭霧水,而在我解釋「就是吃的東西特別有名,很辣」之後恍然大悟、笑逐顏開。

我本人愛吃辣嗎?如果你要問18歲、剛離開重慶北上時候的我,那麼答案一定是yes。在北京念書吃食堂的日子,無不想念家鄉的回鍋肉、辣子雞和夫妻肺片。在水煮肉片端上來的時候,立馬就能憑油潑辣子的香氣辨認出正宗與否,吃火鍋的時候也總是不遺餘力地安利紅油九宮格。

紅油九宮格。|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但如果你要問現在的我是否愛吃辣,我一定會猶豫一下——並不是所有的辣都可以的。在海外旅居、遊歷的這些日子,我體會到了一些不一樣的辣,也明白了四川重慶的辣,不一定是最辣的(先別急著為吃辣的能力驕傲啊老鄉)。墨西哥的小夥伴拿出蘸「魔鬼辣醬」(Ghost pepper)的玉米卷(Taco),只需一口就能讓我捂著火辣的嘴唇不想再碰第二次;不小心嚼到越南米粉里的小尖椒,毫無防備的我被辣到吸溜了半碗米粉湯;至於被印度小夥伴拉去吃北印地區的正宗辣咖喱,我倒是挺喜歡,但前提是要配上三大片饢(Naang),空口吃辣咖喱還是只有立馬求饒。

饢和咖喱。| 圖片來源:wordpress.com

而且我發現,幾年之後再回重慶,就算是「微辣」的火鍋也能讓我噸噸噸直灌酸梅湯。甚至有一次吃燒排骨,由於多扔了幾根藤椒,居然也把我自己給辣得夠嗆。我的確是土生土長的假重慶人無誤了。所以,我之前喜歡吃的辣,都是什麼辣?自己身上「愛吃辣」的標籤究竟是怎麼回事兒?要回答這些問題,可能還要先從辣椒開始講起。

多樣的辣椒

我們現在所說的辣椒,大多來源於茄科辣椒屬(Capsicum)下的5種栽培種,其中又以Capsicum annuum最為常見。我們所熟知的長條帶彎的尖椒,稍短一點的朝天椒,以及大個兒的幾乎沒有辣味的青椒,都是這個種下的栽培種。

各種各樣的辣椒。| 圖片來源:pxhere

辣椒種在地里的樣子就是普普通通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互生的的卵形葉片略帶尖,開出白色的五瓣小花。結出的果實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講是漿果(berry),像小盒子一樣裝著腎形的種子(這也是拉丁屬名Capsicum的來源——拉丁語的capsa,盒子的意思,衍生出的英語單詞是膠囊的capsule)。

辣椒的白色小花。| 圖片來源:H. Zell / wikipedia

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辣椒是C. frutescens,也就是「小米椒」,生在比較低矮的灌木上,帶著玲瓏可愛的小尖頭辣椒,不僅可以食用,還是園藝里備受喜愛的品種。

C. frutescens

的果實一般朝上長。| 圖片來源:Sanu N / wikipedia

辣椒為啥辣?

辣椒哪裡最辣?實際上,和很多人的直覺不同,辣椒的籽並不辣,皮也沒那麼辣。辣椒最辣的是皮裡面那層白色的胎座,一般緊靠著柄、貼著辣椒皮豎直延伸出來。把它刮掉,辣椒的辣味就能減少大半。對於不辣的青椒,這部分刮掉也能改善青椒苦澀的口感。

白筋的部分其實是胎座。| 圖片來源:natinspicygarden.com

實際上,辣椒的辣是為了保護裡面的籽不被錯誤的動物吃掉。辣椒本身就希望不怕辣的鳥兒能多吃點兒,反正消化不了都會被排出,正好讓鳥把種子散播出去。然而討厭的哺乳動物卻總是不識時務地啃食果實,甚至種子還沒成熟就被吃掉了,那怎麼行?於是,辣椒素作為一種防禦哺乳動物啃食的機制被演化出來。

然而辣椒萬萬沒想到,有幾種哺乳動物偏偏愛上了這種刺激的感覺。其中一種叫鼩鼱[qújīng],是吃辣的高手,常年的演化讓它根本不care 辣不辣的問題。另外一種則是沒毛的猿,他們當然能吃出辣來,並且非常自虐抖M地愛上了這種刺激,實在是讓大自然搞不懂啊。

辣椒從哪裡來?

辣椒的基因來源非常多樣,不過都起源於新大陸。在中美到南美的熱帶地區,有好幾種辣椒分別被早期的定居者馴化——C. annuum來自中美洲,C. chinense(另一個種,名字雖然有china 但是跟中國沒太大關係)則誕生於亞馬遜北部。安第斯山脈也馴化了自己的辣椒,不過在今天已經不太常見了。最新研究在厄瓜多的西南部發現了最早的辣椒馴化證據,能夠追溯到6千多年以前,所以辣椒算是新大陸的人類最早馴化的農作物了。

真正使辣椒成為傳奇的,是它從新世界走遍舊大陸的腳步,以及人們對它帶著抖M氣質卻依舊欲罷不能的喜愛。在1493年,第二次橫渡大西洋的哥倫布以及隨船的醫生,把這種「像玫瑰花叢一般」生長的植物帶回了西班牙。

辣椒其實不是一種十分挑剔生長環境的植物——不管是用來裝飾也好,調味也罷,人們(和鳥類)開始自發傳播這種植物。來自伊比利亞的商船在明末清初將辣椒帶到了廣東和福建沿海,辣椒從而登陸亞洲,向內陸傳播。奧斯曼和阿拉伯的商人也將辣椒通過東歐的商路,經過匈牙利傳進德國(所以匈牙利的paprika 一直都被他們視作「傳統」呢)。

匈牙利賣paprika的小攤販。| 圖片來源:Takkk / wikipedia

英語中的chilli(紅辣椒)據說來自墨西哥的一種土著語言,聽起來跟「寒冷」的chilly有一種戲謔的反差——辣椒實際上是製造灼熱感的東西。世界各地的人們迅速將這種植物和他們文化以及語言中的香料、熱辣等辭彙聯繫起來,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名稱——比如前面的paprika、pepperoni、jalapeno、tabasco、唐辛子等等,不僅泛指辣椒,現在也特指各個文化中常用的某種辣椒。

在中國,一開始人們只將這種「番椒」作為觀賞植物或者藥物使用,但隨著它被大規模地栽培,人們發現用它調味的食物實在是別有一番風味。最先開始食用辣椒的是貴州及其相鄰地區,在缺乏鹽的貴州,「土苗用以代鹽」;而到了乾隆、嘉慶年間,四川、湖南、雲南等地也開始食用辣椒了;到了清代末年,我們現在熟悉的辣菜已經進入了川菜經典食譜,而川菜以油潑辣子為主的吃辣習慣也在這個時候形成。

很多川菜的製作都會用到油潑辣子。| 圖片來源:搬個凳子看戲/ 豆果美食

從干辣椒、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醬,再到糊辣椒、泡辣椒、糍粑辣椒,被調成紅油味、麻辣味、酸辣味、糊辣味、怪味……小小的辣椒衍生出了如此豐富的味道(我雖然不太能吃辣,但寫到這裡,口水就已經下來了啊)。

我們為什麼要吃辣?

既然辣椒是從海上傳進來,那麼為啥福建和廣州不吃辣,偏偏是內陸的四川、貴州和湖南人愛吃辣呢?這個問題到了今天或許也困擾著各種各樣的人——我們為什麼選擇吃辣?到底是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造就的?

水煮肉片在很多地方是一道名菜。| 圖片來源:小玉的廚房/ 豆果美食

辣椒好吃嗎?當然好吃了。辣椒能刺激口腔黏膜,增加唾液分泌及澱粉酶的活性(口水又下來了!)。在潮濕炎熱的地方,人們常常會食欲不振,辣椒則能起到刺激、開胃的作用。辣椒素對蠟樣芽胞桿菌及枯草桿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所以也備受潮濕地區的青睞——在食物儲存手段並不到位的過去,能殺菌也是非常重要的特質啊。

辣椒帶給我們的,實際上不是味覺,而是一種刺痛、灼燒的感覺。辣椒素作用於嘴裡的痛感神經通路,產生的灼熱感會讓大腦產生一種機體受傷的錯覺,並開始釋放人體自身的止痛物質——內啡肽。所以,吃辣的確是一種「刺激」的體驗,甚至會產生一種愉快的感覺。順便說,解辣的正確方法是乳製品,奶裡面的酪蛋白能夠結合辣椒素,從而減少對口腔的刺激。

中國許多地方都會舉辦吃辣大賽,滿足追求刺激的人們。| 圖片來源:AFP / channelstv.com

實際上,在辣椒傳入中國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尋覓刺激的食物了。早在距今1600多年前,晉朝的《華陽國志》中就記載蜀人「好辛香」,當時人們多使用姜、花椒、茱萸等。研究表明,中國古代約有四分之一的食品中要加花椒,而在今天,花椒被更加刺激的辣椒擠到了四川一隅,形成了麻辣的特殊味型。至於在西方,胡椒則佔了主要地位。

不過,於我而言,吃辣始終還是一件戰戰兢兢的事情。我的性格不算火爆,尋求刺激的需求也並沒有太高,喜歡吃辣,可能更多的並不是辣本身,而是隨著辣味而來的家鄉菜的記憶。回鍋肉不加豆瓣便不成為回鍋肉,辣子雞不從成山的干辣椒里挑便不成為辣子雞,水煮魚不泡在滾燙的紅油里便不成為水煮魚。

記憶中的辣子雞是需要在辣椒堆里翻找雞肉的。| 圖片來源:愛生活的饞貓/ 豆果美食

現在我回到家,得先備好牛奶、酸梅湯和苦丁茶才能和川菜、火鍋大戰三百回合——即使這樣我也在所不惜,因為那是我熟悉的、被我定義成「美食」的東西。

排版:Ruiying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物種日曆」,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喜歡吃辣的,點個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科學青年的潮流指南:穿上屬於你的學科梗
神奇動物:騶吾竟然是個貓臉豬牙的大蜥蜴精!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