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樂舞百戲發展的重要轉型期」?

為什麼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樂舞百戲發展的重要轉型期」?

類似於體育節目的雜技,也在此時盛行。夏育扛鼎,這個取名來源於大力士夏育的節目,其實是一種舉重表演。南朝梁時,人們還將這個節目喚作《舞輪伎》。

投擲也與體育類似,這便是投擲術雜技《跳丸弄劍》。表演時,演員將鈴丸和小劍大力拋向空中,再準確地用手接住。反覆拋接,鈴丸和小劍始終不會落地。看起來眼花繚亂,卻又準確穩定。演員敏捷的身手,快速的反應力,精準的觀察技巧,讓觀眾不能不交口稱讚。

處於大動蕩時期的魏晉南北朝,卻也出現了讓多種文化大融合的契機,雜技也有幸在此時吸收到來自西域、天竺等地的雜技藝術元素。

雜技陶俑

幻術雜技、胡樂歌舞戲,這些新元素便在雜技表演中登台亮相,從而讓魏晉南北朝成為「樂舞百戲發展的重要轉型期」和「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重大發展期」。

公元409年,北魏明元帝拓拔嗣帶頭大興雜技,這為雜技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表演要緊密配合音節,這是對雜技表演首次明確提出要求。雜技合以大麴,得做到有頭有尾、有起有伏,這些要求,促進雜技日益完整,最終成為單獨節目。

南朝漢族對雜技的貢獻也不少。在南朝漢族的推動下,雜技百戲呈現大型化發展趨勢。大型的水力設備,以及大量的道具、背景、機關等設置極大地提升了百戲藝術的技術含量。

魏晉南北朝時,雜技百戲呈一片欣欣向榮的勢頭。在繼承漢代百戲的基礎上,還增添了品類繁多的新品種。新品種共計三十八種,包含六大類。

《魏書》記載:「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角牴、麟麟、鳳凰、仙人、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高絙百尺、長橋、緣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大享設之於殿庭,如漢晉之舊也。太宗初,又增修之,撰合大麴,更為鐘鼓之節」。

《魏書》

表演藝術得以進步,為魏晉南北朝出現雜技新品種奠定了基礎。

雜技經過一百多年的經營發展後,到了北齊時,雜技、幻術節目已有一百多項。據《通典》記載,北齊出現「魚龍爛漫、俳優、侏儒、山車、巨象、拔井、種瓜、殺馬、剝驢等,奇怪異端,百有餘物,名為百戲」。這是吸收大批外來節目創新發展的成果。

不只是專業演員技藝非凡,民間雜技技藝高超的人也比比皆是,他們的演出水平也與專業演員不相上下。

《宋書》記載:「齡石少好武事,頗輕佻,……使舅卧於聽事一頭,剪紙方一寸,帖著舅枕,自以刀子懸擲之,相去八九尺,百擲百中」。

《宋書》

就連南齊東昏侯蕭寶卷,也喜好雜技,還是一名酷愛「擔幢」的雜技高手。他喜歡用頭頂桿,這還不過癮,還發明創造了「折齒不倦」的雜技絕技。

這也是一種頗有難度的雜技技藝,用牙齒頂起數丈高幢。想想,蕭寶卷雖不理正事,但對雜技也是夠勤懇努力了。

一言:《歷史的風尚·魏晉南北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在中國這樣的保守國家中,認識到女子裹腳是陋習有多困難?
一池三山:為什麼說西漢園林在中國造園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絕後的?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