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嫦娥四號發射成功,我國探月走上新台階

嫦娥四號發射成功,我國探月走上新台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科技日報

北京時間12月8日2點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嫦娥」這一美妙的名字,其中濃縮了太多中國人對它的獨特情感。 用「嫦娥」命名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可謂順理成章,但在最開始,這個名字讓它的製造者們感覺十分「彆扭」。大約在2005年,嫦娥一號衛星和其他系統之間進行對接試驗。熟稔了類似「我是長江」或「我是黃河」對介面令的男工程師們,喊出「我是嫦娥」後,總是覺得不太自然。

然而,隨著設計難關一個個被攻克,不僅當時國內最好的技術漸次賦予了它,「嫦娥」身上也背負有了研究者的情感。當再被問到時,工程師們會向朋友很自豪地介紹,「這是我的『嫦娥』」。

如今,中繼星「鵲橋」運行正常,嫦娥四號也已成功發射,我國率先完成了聯通地球和月球背面的壯舉。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千年來中國人對月亮抱有無盡的美好想像和情感,承載著中國人無數情感的探月之路,我們註定將走得更遠。

梁珂岩 攝

「繞、落、回」三步走

我們正在奮進前行

2003年年底,北京寒冷的冬天。一份厚厚的報告被送進了中南海。2004年1月23日,溫家寶總理在這份報告上簽字,國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號計劃的實施方案。同年2月,國防科工委宣布中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正式立項啟動。

「其實,從1960年開始,我們就開始去了解,分析,綜合,理出探測月球的思路。因為我們堅信,我們國家一定有能力進行月球探測,實現我們的夙願。」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說。

嫦娥一號示意圖

2004年11月19日,「嫦娥工程」進入實施階段,「嫦娥一號」開始初樣研製。

有趣的是,用「嫦娥」命名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可謂順理成章。但在最初,這個名字讓它的工程師們感覺很「彆扭」。在試驗中叫慣了類似「我是長江」或「我是黃河」對介面令的男工程師們喊出「我是 嫦娥」後,總是覺得不太自然,怎麼也比不上「長江」、「黃河」來的有魄力。然而,隨著設計難關一個個被攻克,不僅當時國內最好的技術漸次賦予了它,「嫦娥」身上也背負有了更多研究者的情感。當再被問到時,工程師們會向朋友很自豪地介紹,「這是我的『嫦娥』」。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升空。從西昌大山深處的發射場騰空而起,到衝進雲霄天際,嫦娥一號在人們視線里不過停留短短的20多秒,發射成功似乎就在一瞬間。然而,這瞬間卻凝聚了中國航天科技人員近半個世紀的探索。

在經過494天的飛行之後,2009年3月1日,中國首顆深空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以撞擊月球的方式,結束了它的工作使命。嫦娥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中,共傳回1.37TB的有效科學探測數據,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月表部分化學元素分布等一批科學研究成果,圓滿實現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為探月工程一期——「繞月探測」任務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嫦娥二號示意圖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嫦娥二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地月轉移軌道。10月6日,嫦娥二號探測器成功實施第一次近月制動,順利進入周期約12小時的橢圓環月軌道。

2011年4月1日,在半年設計壽命周期,嫦娥二號全面實現了6大工程目標和4項科學探測任務,獲取了一批重要科學數據。

2012年4月,嫦娥二號圓滿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點一個完整周期的飛行探測,成功繞飛L2點,進入轉移軌道飛行。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與國際編號為4179的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肩而過」,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成為我國第1個行星際探測器。而後,嫦娥二號飛至1億公里以外,對我國深空探測能力進行了驗證。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實現我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並開展巡視勘察和科學探測。

2014年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類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國高度。」

「鵲橋」成功落位

我國率先實現與月球背面通信

由於嫦娥三號成功完成「落月」任務,嫦娥四號的任務就需要重新敲定了。是還落在月球正面還是落在背面?在這個問題上科學家們展開了激烈討論。

剛開始很多人認為落在正面技術風險小,不要節外生枝。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健院士認為,落到月球背面,如果成功了是一大亮點,如果不成功,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也可以原諒。

其最大難點在於,由於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它只能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地球。這就意味著,在月球背面登陸的嫦娥四號與地球上的測控中心不僅相隔遙遠的地月距離,而且還要隔著月球球體進行通信聯繫。但通信信號無法穿透月球抵達其背面,這就需要中繼衛星來連接兩端,實現數據傳輸,完成地面測控任務。

2018年5月21日5點28分,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搭乘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升空。衛星由火箭送入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40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

作為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它能夠實時的把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出的科學數據第一時間傳回地球,具有重大的科學與工程意義,也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又一有力嘗試。

在過去的60年內,人類已經發射了超過百個月球探測器,其中有65個月球著陸器看到過月球背面,但沒有一個能夠實現月球背面的著陸。

如今,嫦娥四號已成功發射,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人類月球探測器沒能成功著陸月球背面的記錄,即將由我們來打破。

「嫦娥」工程:

承載著中國上千年的探月夢

很難想像會有哪個民族在凝望過幾千年的當空皓月後,沒有因好奇而產生「月球夢」!

事實上,在關於月球的傳說中,除了中國的「嫦娥」,古希臘有月亮女神阿蒂米斯,俄羅斯有與太陽「結為夫婦」的月亮神,古印度人以月亮歷計算生日,日本也有月亮公主「輝夜姬」……

「人類都有求知的慾望,對自然界的好奇,也正是這種好奇驅使我們去探索自然。」 探月工程二期副總設計師孫輝先認為:「探索未知,本身就是探月最大的意義。」

在科學家眼裡,探月除了可圓人類長達數千年的「好奇夢」外,研究這顆地球唯一的衛星還有助於解開諸多困擾人類本身的謎團:地球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地外是否存在生命……

視野更加宏大的人,還看到了探月對於奠基人類未來的意義。

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說,假如再發生一次類似1859年的太陽風暴,衛星都將失效,衛星通訊會中斷,天氣預報也沒有衛星雲圖……探月工程則有利於加深我們對地月空間環境的研究,以應對這種可能的危險。

探月還關乎人類未來的能源戰略。可作為核聚變發電清潔原料的「氦-3」是人們了解較多的月球資源。中國科學院院士、探月工程高級顧問歐陽自遠說,我國發射的嫦娥一號不僅直接對這種資源進行了探測,還對月球上鈦、鐵、稀土等資源的分布進行了研究。

探月還有許多現實而重大的意義:開展真空、微重力和低磁場試驗,觀測太空,監測地球環境變化……這其中的不少內容正是此次嫦娥四號的使命。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也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不僅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還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創新信念和信心,為全社會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大激勵。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相信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來。

參考資料:

《共護國科技檔案——第一顆探月衛星》科技日報 周清春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

《為什麼發射嫦娥四號前要先架設「鵲橋」?》 微信公眾號「蝌蚪五線譜」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探月?》解放軍報

《習近平:努力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 新華社

文字整理:劉義陽

稿件統籌:岳靚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本文經科技日報(kjrbwx授權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廣譜」抗癌藥報道被誤讀;芬太尼暴露美國藥物濫用;中國發現蜘蛛哺乳行為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