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生不是吃魚,不要總是挑刺

人生不是吃魚,不要總是挑刺

我們的生活里,好像總是少不了這種人的身影,遇到事情,他們拿不出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卻總愛挑刺。

他們「嫉惡如仇」,身邊的人犯了任何細枝末節的小錯,他們總是第一個發現,然後宣告天下,發起對當事人的聲討。

如果被別人指出,他們立馬就用「真誠」「率真」為自己開脫。

「我性格比較直」

「我就是嘴巴凶,我心又不壞」

「我這個人不怎麼會說話」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兩千年前的話,放到我們的今天,仍然適用。

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易地而處,自己都不願意的事情,又何必一定要強加到另一個人的身上?

以「真誠」的名義去戳人痛腳,打著「開玩笑」的旗號去傷害別人,這時,「真誠」不過是自私的遮羞布,「率真」則成了施暴的通行證。

畢竟,我們都知道,真正為他人著想的人,不會總讓人家難堪。

一個人的幸福,永遠不能通過貶低、踐踏另一個人的價值實現。

生活里,我們最該有的,不是好勝之心,更不是攀比之心,而是莊子所提倡的「齊萬物」的平常之心——

因為上天總是給處心積慮者失望,給雲淡風輕者恩惠。

清代康熙年間,一日,禮部尚書張英收到了一封加急的家書。張英以為老家出了什麼事,急忙拆開之後,卻發現這是一封「告狀」的信。

原來,張英老家的鄰居吳家打算擴修房屋,想要佔用吳張兩家房子中間的巷子,張英老屋的人不願意,雙方就鬧到了官府。

官府一看兩家都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一時不敢輕易做出判決,雙方就此僵持。

張英的家人不願咽下這口氣,特意修書一封,一狀告到了在京城做官的張英那裡。

張英看了信,知道了前因後果,在回信上寫了一首詩:

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的家人讀了詩,很快就遵守了張英的「讓他三尺」的規勸,主動讓出了三尺地給鄰居修房子。鄰居吳家得知了這個舉動,心裡很是羞愧,也主動把宅院往自家裡挪了三尺。

以前狹窄的小巷,由此變得寬敞,並得名「六尺巷」

《菜根譚》有言:「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人生不是你死我活的斗獸場,更不是吃魚比賽,即使你再怎麼會挑刺,也不會贏得金牌。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最重要的不是衝過終點的那一刻,而是你以怎樣的姿態跑完這場比賽。我們需要戰勝的敵人,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堅持完成跑完全程,這才是意義所在。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學國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國學網 的精彩文章:

最基本的自律,就是謹言慎行!
史上「最懶」皇帝,三十年不上朝?

TAG:學國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