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出家人總被稱為「淫僧妖道」,是惡意醜化還是另有他因?
自元明清以來,僧人和道士的形象一落千丈,除了社會主流價值、僧人和道士不注意維護自身形象等因素外,文學作品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多文學作品,諸如《水滸傳》《金瓶梅》等,這些大眾所熟知的文學作品,都為僧尼形象的污化做出了貢獻,裡面都屢次提到了犯色戒的僧尼形象,被貼上了「淫僧妖道」的標籤。那麼,這些作品是對僧道群體的惡意醜化呢,還是另有他因?
一、文學作品中的「淫僧妖道」
「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這首打油詩是對和尚最為刻薄的評價,曾兩次出現在《水滸傳》和《金瓶梅》中,施耐庵是用來寫和尚裴如海的,而金瓶梅中則出現在潘金蓮請和尚為武大郎做法事的時候。相比和尚,對道士的負面的描述相對要少一些,但是在明清小說中,道士用妖法害人、用藥物施騙也是常有的故事情節。明清時流傳一本相書《神相鐵關刀》,專門介紹了「奸僧妖道淫尼」的識別方法。明朝一本名為《杜騙新書》的書也專門總結了僧道的行騙手法,記錄了「僧道騙,煉丹騙,法術騙」這三種行騙手段。可見,文學作品對僧道群體的醜化對他們的污損是非常直接的。
二、僧人形象的轉變和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與統治者態度有關
佛教從印度傳入,一開始遵循的是印度佛教的僧團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僧詩僧決」,僧人只尊行僧團內部規定,脫離於世俗政權,自成體系,這對於當時的統治者自然是不答應的,因此屢次發生了滅佛事件。雖然佛教和統治者也經過多次的博弈,但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最後以統治者勝利告終。所以,無論是僧道,都不僅要接受教義的管理,還要遵守王朝價值觀。
朝廷對寺院及僧人分門別類,被劃分為禪、講、教三類。一段時期內,三類僧人都要參加國家考試,合格後才能發放度牒。但對於教僧門檻比較低,考試內容簡單,只考現場演行法事的程序是否熟練,經文的背誦是否準確。明太祖時期又規定寺廟必須指定一個被稱為「砧基道人」的崗位,負責處理寺院的錢糧出納、官府往來等俗務,禁止僧人奔走於外。但教僧例外,因為他們要做法事,就有機會出入市井,和世俗社會接觸。
同時,雖然古代對於僧道做法事的收費問題也有相關規定,但在現實中,監管起來比較難,所以,對於教僧來說,收入還是不低的。於是,這種教僧,不用下力幹活,並且在當時有著相對不菲的收入,並且考試簡單,進入的門檻也比較低。基於這些原因,一些好吃懶做,投機取巧的人就混入了僧人隊伍,慢慢的敗壞了僧人的名聲。
三、匪夷所思的長生術
唐代把道教奉為國教,所以,自唐以後,很多皇帝都寵信道術,對道教的長生術及其它神奇的法術很是嚮往。及至明朝,皇帝寵道之風猶烈,因此出現了很多荒唐的事情,比如嘉靖皇帝數十年不上朝,還有用「紅鉛」等物煉丹的邪術,因此,道教也成了擾亂朝廷秩序的罪魁禍首,招來口誅筆伐,「妖道」的帽子被結結實實的扣上了。
這是高層的情況,那麼對於地方上來說,地方官員要與皇權博弈、維護地方利益,於是地方官和老百姓都會把不能解釋的神異之事,以及詐騙、拐賣等罪名安在道士身上,這樣子找個替罪羊,上邊有了交代,自己也不用再勞心處理這些事情。
小結:
總之,「淫僧妖道」的形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僧道群體「同是天涯淪落人」,自古至今都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評價和非議。時至今日,「淫僧妖道」在一些國人心中還存在著對僧人和道士群體的偏見,而這種偏見卻不時會被現實印證。而這也說明了,對於僧道群體加強自律的重要性!
一字是僧,兩字是和尚,四字是色中餓鬼,僧人被如此醜化冤不冤?
/完/
※道教陰陽雙修和男女雙修有何不同,莊子逍遙遊給我們解開了迷惑
※古代婚齡男15歲女13歲,發育未成熟的孩子怎麼承受產子之痛?
TAG:道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