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愛「吞噬」的《包寶寶》:這部中國風動畫,戳痛了每個媽媽的心
點擊上方↑ 「
心理嚴選
」,看看有多少位朋友關注
來源:心理嚴選(satirxinli)
作者:凰兮(心理嚴選主創團成員)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父母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那顆自以為對孩子好的心。
——嚴選菌
01
「媽媽,不要吃掉我」
最近,在網上刷到一個短片。
▲皮克斯工作室製作、迪士尼發行短片:《包寶寶》
不到8分鐘的動畫,我卻看哭了。
短片的主人公,是一位華裔媽媽和一個可愛的包子寶寶。
獨守家中的媽媽,某天吃早餐時,吃出了一個會動會叫包子。
包子慢慢長出手腳和身體,媽媽驚喜地把包寶寶認作自己的孩子。
正如所有初為人母的媽媽一樣,這位華裔媽媽對包寶寶百般呵護:
給寶寶餵食,
給寶寶洗澡,
帶著寶寶買菜,
和寶寶一起玩耍,
……
在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包寶寶逐漸長高。
可是,就像我們的孩子,漸漸開始「不聽話」了,包寶寶也開始
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想踢足球,而不是跟著媽媽耍太極;
他有了自己的秘密,不想讓媽媽聽見;
他想和朋友去玩,而無視媽媽精心準備的大餐;
……
媽媽做的一切,固然是不希望包寶寶離開她,同時也是在他擔心受到傷害,但是包寶寶「不領情」。
原本親密的母子,鬧起了矛盾,包寶寶久久不回家。
晚上,包寶寶回來了,媽媽還來不及高興,卻看到他帶回來了一個女孩,女孩無名指上的戒指,在媽媽眼中無比刺眼。
更讓媽媽難受的是,
包寶寶是回來收拾行李的,他要和女孩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他要離開這個家,離開媽媽。
媽媽頓時把女孩關在門外,阻止包寶寶離開。
然而,包寶寶鐵了心要走,怎麼也不肯留下。
在憤怒情緒支配下,媽媽含淚一把將包寶寶吞吃入腹,隨後跪在地上痛哭。
或許有人覺得「吃人」的片段很恐怖,而這種
會傷人的愛,卻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多少家長如同短片中的媽媽,把孩子捧在手裡都怕摔壞了,恨不得一年365天都和孩子在一起。
然而,正如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所言: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雛鷹離開巢穴,方能學會振翅高飛。
父母子女一場,終究是漸行漸遠的旅途。
02
媽媽這麼愛你有錯嗎?錯了!
我認識一位朋友,六歲時父母離婚,她跟了媽媽。
她的媽媽對她的要求十分嚴格:
身上穿的衣服都要符合媽媽的審美;
填報志願時,學校和專業都是媽媽選擇的;
媽媽規定她要在二十分鐘內吃完飯,不能過早也不能過遲;
班級排名不能掉到10名以後,否則媽媽就會整天追問她在學校做了什麼;
交到新朋友都要媽媽看過,媽媽覺得可以才能繼續交往,否則就要斷了關係;
……
朋友人生中所有事情,她媽媽都要干預,無論她是六歲,還是二十六歲。
有次,從沒有買過東西的朋友,難得鼓起勇氣去商店購物。
沒想到,回家後,她媽媽居然去翻出小票,查看價格,然後跟她說:
「為什麼要買這麼貴的東西?這裙子太丑了,我之前買給你的怎麼不穿?你現在是不是嫌棄我了?」
已經畢業工作的朋友感到十分痛苦,她忍不住懷疑自己的審美,覺得自己是個做錯事的孩子。
朋友事後曾說,她媽媽多年以來對她的「愛」,讓她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做都是
錯的
。這份「愛」,就像一張柔韌的網,把她裹在其中,緊密得讓她窒息。
有心理學家提出,
一個人童年時與父母的關係,會在TA心裏面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人的性格正是形成自這一套關係,並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在父母控制下長大的孩子,要不依賴性強,性格懦弱,沒有主見;要不特別叛逆,整天跟父母對著干。
還有研究表明,
父母過度控制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長大後幸福指數比常人低。
而這種傷害,在幼兒時期就開始了。
03
愛不是控制,是尊重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
「母嬰共生期是0-6個月,這是正常的,之後就是病態共生;6-36個月就是分離階段,或者叫個性化期;孩子3歲之後,就開始形成獨立人格。」
父母和孩子若是達成病態共生的關係,看似親密,實則缺乏了對彼此獨立人格的尊重,孩子因此失去了在挫折中成長的空間。
以愛之名,干預孩子的想法、插手孩子的人生,最終不是培養出一個父母的複製品,就是培養出一個無法融入社會的巨嬰。
因此,當嬰兒過了共生期,
父母就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並鼓勵孩子勇敢地嘗試。
▲《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前段時間,乒乓球名將福原愛退役,拍攝了的她從4歲到28歲乒乓球生涯的紀錄片在網上大火,她媽媽的教育方式,更是被無數人稱讚。
福原愛4歲開始打乒乓球比賽,她的媽媽就一直跟著她,教她打球,在她哭的時候安慰她,她輸了就鼓勵她,溫和而堅定。
轉折發生在福原愛12歲時,她惜敗對手,並得知中國有更多厲害的乒乓球選手,於是她決定前往中國。
在陌生的國家,
語言不通,
生活習慣不同,她獨自前往,代表
所有事情都要自己獨立面對。
讓人驚訝的是,福原愛的媽媽選擇了尊重她的決定。
媽媽心中自是不舍,可她也知道,
想要孩子更好地成長,就要學會放手
。
正如泰戈爾說
的:
「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不是控制,而是尊重。
用愛去包圍孩子,不是要淹沒TA,讓TA窒息、不自由,而是要理解和尊重TA,讓TA快樂、自信,給TA自由。
孩子若是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肯定,「我」就會擁有了一種強大力量,也就慢慢形成了獨立自主的人格。
04
做一名「
有手的爸爸」
最後,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在《包寶寶》中,
父親
這個角色只有三個鏡頭。
正如劉墉說的:
「許多爸爸在孩子的畫里,都沒有手。」
在家庭中,爸爸因為各種原因缺席了孩子的教育,只給媽媽和孩子留下一個抓不住的背影。
只是,一個家庭想要幸福,想要孩子健康成長,爸爸這一角色就不能缺席為。
或許有的爸爸會說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那麼像短片中那位爸爸一樣,做一個合格「助攻」,其實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因此,爸爸不妨這樣做:
1、多關心妻子,尊重、感謝妻子對家庭的付出。
人是情感動物,沒有感情的澆灌,再「耐旱」的花朵也會枯萎。
下班回家對妻子多說幾句關心的話語,
比如稱讚她今天的打扮好看、做的飯菜好吃;
又或者做幾件貼心的小事,
比如幫忙洗碗、掃地等等
。讓妻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她們會更有動力。
2、抽時間陪陪孩子。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
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父親和母親在親子教育中,缺一不可。
如果爸爸的確太忙,可以選擇
在
周六日等節假日里,領著孩子去跑步、騎車、旅遊等,做一些親子運動。
3、跟妻子統一戰線。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一定要站在同一立場上。
當孩子做錯事時,如果父母意見不統一,很容易讓孩子感到
無所適
從
,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是對是錯。更有甚者,夫妻為了自己的立場而爭吵,很容易就會忽略了問題的本身,不僅會使孩子失去判斷的標準,還會影響到夫妻關係,得不償失。
在我們小時候,或許有人曾經被父母控制,而無從反抗,在心底留下一道傷痕。
我們也許跟《包寶寶》最後的結局一樣,與父母和解,又或許沒有。
但當我們成為父母,我們都該思考,我們的行為,會不會讓孩子受到同樣的傷害。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父母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那顆自以為對孩子好的心。
最後,以海桑的《給我的孩子》(節選)為結尾,贈給大家:
你不是我的希望
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你可以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你我也只能成為對方人生的某個部分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來源簡介:心理嚴選(satirxinli),嚴格挑選生活中的心理學好文好課(婚姻、親子、職場)。本文作者:凰
兮
,心理嚴選主創團成員,一個愛聽故事的撰稿人。
說說你的感想?
(點右下「寫留言」)
猜 你 喜 歡
比陳羽凡李小璐摔得更慘的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客官,看過來
微信後台改版後,容易錯過消息
按下面的 3 步,一秒給我們點亮小星星 ?
每晚九點,用心理學解讀生活
【免費領取心理學資料】
▽
長按二維碼
▲
關注【
心理嚴選
】
觀點深刻、技巧實用
輕鬆應對事業家庭難題
猜 你 喜 歡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
點完贊,記得留言哦
※撫摸孩子哪些部位能化解情緒,乾貨文!
※九型育兒|一篇文章了解你的孩子性格及親子溝通密碼!
TAG:心理嚴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