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軍抗戰名將(十四):胡璉

國軍抗戰名將(十四):胡璉

原標題:國軍抗戰名將(十四):胡璉



1943年夏,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打到了湖北省西部,這裡距陝西和四川已是一步之遙,國民政府也完全沒有任何退路,就是守不住也得守,為了陪都重慶這個抗戰期間中國政治與軍事的中心、精神與意志的標誌可以不惜巨大代價。在這裡,最後中日雙方打到了宜昌城,而宜昌則以石牌要塞這一天險為屏障易守難攻,歷史上國軍以少勝多著名的「石牌保衛戰」就發生在此。

國軍中有一位指揮官,在接到蔣介石讓其(轄第十一師)死守石牌要塞的命令後帶領全師官兵祭拜天地,全師誓與石牌陣地共存亡,因為指揮官心裡最清楚,國軍無論是官兵素質或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補給都遠遠落後於日寇軍隊,因此這一戰必是凶多吉少。這位指揮官已做好成仁殉國的思想準備,他給父親和妻子寫好兩份遺書後壯烈奔赴戰鬥一線,這一戰國軍勇猛頑強地消滅敵寇兩萬餘人的戰績奇蹟般的獲勝。站前,當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問他有無把握獲勝時,他回答道:「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戰後,這位指揮官獲得國民政府「青天白日勳章」,並從第十一師師長榮升為第十八軍副軍長。更為重要的是,「石牌保衛戰」的取勝成為了整個「鄂西會戰」最終勝利的重要砝碼,可以譽為是整個抗戰期間的轉折點之一,而這位驍勇善戰、能攻善守的將領就是後來被稱為「金門王」的國軍一級陸軍上將胡璉將軍。


胡璉(字伯玉,原名胡從祿),陝西省渭南華州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出生。胡璉在1925年投考黃埔軍校,之後加入中國國民黨。畢業後,胡璉隨國民革命軍參加了「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對中央蘇區紅軍的「圍剿」,並一路從排長到連長、營長至抗戰開始前升至國軍第十八軍第十一師第六十六團團長。這期間,胡璉以作戰果敢、膽量勇猛、狐疑多謀以及忠於上級而很受其上級陳誠的欣賞,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里胡璉屬於陳誠的「土木系」班底成員。同時,胡璉還是一個徹底的反共分子。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進入全面抗戰,胡璉與第六十六團奔赴淞滬戰場在上海外圍的羅店與敵頑強拼殺,多次與殘暴的鬼子展開肉搏戰和白刃戰。之後,在整個抗戰中的多次大型會戰里誓要「殺的日本鬼子片甲不留」的胡璉在「第一次長沙會戰」、「棗宜會戰」、「鄂西會戰」和「湘西會戰」等都留下了不凡的身影。1945年8月,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胡璉以國軍第十八軍少將軍長的身份在湖南接受日本的投降。


勝利後,國軍整編部隊準備內戰。胡璉在解放戰爭中數次與解放軍激烈對戰,但終因歷史大勢所趨胡璉和國民黨戰敗,但其個人還是在戰爭中發揮其優勢先後在全國多地的多個戰場上給解放軍製造了不小的麻煩。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胡璉:「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保存實力,待機取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民黨與國府退守台灣,胡璉於1949年9月撤到廈門海域島嶼金門諸島。胡璉任「金門防衛司令長官」兼「福建省主席」,在解放金門的戰役中鎮守國軍在東南沿海僅存的部分島嶼,給解放軍登島作戰製造了很大困難同時憑藉頑強的防守始終沒能讓解放軍攻取金門。1958年,長達數十年的「炮擊金門」在8月份突如其來,被譽為「金門王」的胡璉在炮戰中險些喪命。六十年代,胡璉出任「駐越大使」,七十年代,出任台灣當局「總統府戰略顧問」。退休後,此時已是一級陸軍上將殊榮的胡璉開始研讀歷史和文學,後回到學校在台大讀書,歷經了風風雨雨、歷史滄桑的抗戰名將胡璉將軍於1977年6月22日在台北病逝。



歷史學界有很多人將都梁先生著名的長篇小說《亮劍》中國民黨將領「楚雲飛」的原型定格在胡璉身上,的確,兩人在學識、膽識、經歷、性格、智謀和歸宿等很多方面卻有不少相似之處,均為「勇」與「謀」、「忠」與「悍」的交匯,有著中國傳統武將和現代軍事將官的融合。胡璉憑藉其個人才華在國民黨的軍隊中獨樹一幟、憑藉其智勇雙全在將領中矯矯不群,是後人了解和研究民國史、抗戰史、內戰史和兩岸近現代史的典型。


2018.4.29


下次內容提示:

國軍抗戰名將(十五):宋希濂

請關注我的注微信公眾號,搜索添加「魏晨品讀民國」或「sxbj0729」,了解和探討更多民國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魏晨品讀民國 的精彩文章:

國軍抗戰名將(十一):王耀武

TAG:魏晨品讀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