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秉正:養老金融產品還不能滿足老年人未來養老的金融需求
截至2017年末,中國65歲以上年齡段占人口總數達11%,老齡人口比例持續攀升,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間的差距逐年拉大,社會撫養負擔加劇,中國早已步入老年型人口國家。
隨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的發展,政府的養老負擔越來越重,個人養老負擔也會越來越重。從需求端而言,中國居民的退休準備意識和養老意識在不斷提高。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和同方全球人壽共同發布的《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報告》顯示,今年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6.65,自2016年起取得兩連升。
那麼,國內養老保險產品是否能與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相匹配?保險等金融機構在產品和服務創新上能否增加有效供給?清華大學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表示:「國內現在的養老金融產品還不能滿足老年人未來養老的金融需求。」他建議,未來,金融機構可以為老年人提供變額年金、養老目標基金等產品,專門根據老年人的養老長期需求來定製產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通貨膨脹對金融資產實際購買力的侵蝕。
養老金融產品還有很多待開發的處女地
NBD: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和養老保險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但從國內養老產品的供給來看,表現為相對不足的狀態,如何看待國內養老產品供給有限?
陳秉正:從養老金融產品來說,國內現在的養老金融產品還不能滿足老年人未來養老的金融需求。很多金融產品還是針對企業、一般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群)而設計的,養老年金產品很少。但實際上可以為養老服務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有很多,很多金融機構都可以涉足,比如說銀行可以做一些以養老為目的的理財產品(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非常短期的,以收益為吸引力,時間比較短,沒有十年或者更長期的)。未來這部分市場,保險公司可以好好規劃設計。
具體而言,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如果只依靠政府,覆蓋面和保障程度都會非常有限。可以用護理保險的保險金去支付養老公寓的入住費用。首批14家養老目標基金上市,雖然目前的稅收優惠政策還沒有落地,無法做成規範化和與國際接軌的養老目標基金,但相信很快可以做到。這是一個開頭,慢慢產品會更加豐富。比如養老信託方面幾乎還是空白,信託可以和保險、銀行機構合作,為老年人提供信託服務。養老金融產品還有很多待開發的處女地。
NBD:目前國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情況如何?未來推廣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陳秉正:目前大概有十四個城市在做試點,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長期護理保險。政府給需要護理的老年人每天一定的護理金(如100元),前提是要測試是不是需要護理。目前的試點中,嚴格來說也沒有什麼精算,所以談不上是一種保險。保險就是要有一種風險存在,例如每個人都有可能有朝一日需要被人護理,這就是一種風險。如果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負擔可能出現的護理費用,就可以買一個保險,預先繳納保費。
長期護理保險在美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才開始。那個時候沒有大量的數據支撐,保險公司很難定價。舉例來說,如果說今天來買,有朝一日一旦需要護理了,保險公司一天給付200元,一直到不需要護理為止,算不出來到底要交多少錢。此外,今天的200元大約可以買一個護工一天的護理服務,屆時可能一小時就需要200元。
通貨膨脹對長期資本的侵蝕是主要風險
NBD:如何看待通貨膨脹對保險機構養老精算的影響?有何對策解決這一問題?
陳秉正:通貨膨脹對長期資本的侵蝕、對實際購買力的影響是最大的,不管是養老保險還是長期護理保險。要在精算基礎上再看有什麼辦法保值增值。到底需要多少錢來養老?
如果一個60歲的老年人今天退休,假設他的家庭是經濟發達地區的中等收入家庭,如果未來不發生大病,或者即使發生了大病,社會醫療保險可以幫他基本解決費用問題,且不會出現長時期的護理。按照這種假設大概需要300萬元。計算的依據是:假設老兩口每年的退休金收入大約10萬元,但一年的開銷大概需要30萬元,另外20萬元就得靠自己的儲蓄和投資收益來獲得。如果按照5%的收益率購買銀行理財或做其他投資,每年可以獲得15萬元的收入;如果是購買一個養老年金保險的話,預期每年領取20萬元的話,大約需要280萬元。
還有一個問題是,現在的這280萬元怎麼用?如果僅僅放在一個比較保守的固定收益類的投資產品上,比如說銀行理財產品上,可能就會出現因為通貨膨脹而導致手頭的金融資產的實際購買力縮水。這個時候就需要將一部分資產配置到股票等權益類資產上面。金融機構為老年人提供變額年金、養老目標基金等產品,專門根據老年人的養老長期需求來定製產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通貨膨脹對金融資產實際購買力的侵蝕。
※富途證券:為什麼港股打新一定要懂暗盤交易?
※掙脫桎梏與枷鎖:區塊鏈寫給互聯網的訣別詩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