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一睡覺就捏耳朵、摸neinei、依戀小毯子……寶寶這些「怪癖」怎麼破?

一睡覺就捏耳朵、摸neinei、依戀小毯子……寶寶這些「怪癖」怎麼破?

閨蜜梅子跟Ms.懂抱怨她的兒子最近有個怪癖,特別喜歡摸她的耳朵,尤其是在煩躁和想睡覺的時候,不讓摸就哭!

「我故意帶很大的耳環,打他的手,不抱他,但是一點用處沒有。難道寶寶有「戀物癖」嗎?"

這個問題,讓Ms.懂我想起了大寶小時候, 睡覺的時候必須抱著他的小毯子,半夜醒了先找毯子才能繼續睡覺;出門走親戚也非要帶著他的毛毯!有時候我想洗乾淨了再給他,他都大哭大鬧只能偷偷等他睡著了,再把毛毯洗乾淨烘乾。

有一次奶奶把小毯子藏起來。他發現少了什麼,就一直哭,最後沒辦法了,只得還給他。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怪癖」?摸耳朵,摸毛巾,摸肚子,摸咪咪,吸嘴唇,裹舌頭,抿被單,縷頭髮,扣皮膚......好像上癮一般,寶寶這是怎麼啦?難道真的是「戀物癖」?

寶寶的這些行為屬於「戀物癖」嗎?

寶寶的這這些怪異行為屬於「戀物癖」嗎?Ms.懂負責任地告訴你:寶寶對物品依戀的傾向並非成人所說的「戀物癖」!

「戀物癖」是指成人對「特殊物品」的收集癖與玩物癖,患者常在拿到物品時會產生某種興奮感。但寶寶對於小被子和奶嘴的依戀,並不是興奮感,而屬於安全感的慰藉。

這些依戀物對於寶寶來說,不單單是一件物品,是孩子適應新世界、新環境的情感依託。是寶寶心理發育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正常階段!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這種現象是「過渡性客體」。「過渡性客體」代表嬰兒由與母親融為一體的狀態至認知母親是外在且分離的客體的過渡時期。

溫尼科特認為,對於孩子而言,「過渡性客體」就是他心中,穩定母愛的一個象徵。在這些「客體」中,都是他最熟悉的味道,可能有媽媽的乳香,還可能有他自己的體味……它們會帶來溫暖而熟悉的感覺,讓他覺得,媽媽一直都在我身邊陪著我。於是,他「愛」極了那個「客體」。即使母親回到身邊,這些「客體」的地位也不能再被否認。

孩子如此依戀這些物件,其實依戀的是母愛的味道。所有通過母親和孩子發生鏈接的物件,都有可能成為那個「過渡性客體」。

打個比方,孩子偏愛小被子,可能就是因為孩子在小時候,和媽媽一起蓋過這個小被子,這個被子有媽媽的一部分特徵,譬如媽媽的味道。所以當孩子找不到媽媽的時候,就會找這個被子,來安慰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做過一個猿猴實驗,他製造了兩個假母猴,一個是冰涼金屬構成的「金屬母猴」,一個是在金屬外面覆蓋上一層柔軟的絨布做成「布母猴」。兩個母猴都裝有可供幼猴吸吮的奶瓶,可讓小猴自由選擇在有「母猴」的籠子里活動。實驗結果發現,不論「布母猴」是否供應食物,幼猴除了吃奶外,其餘時間基本上與「布母猴」相依。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在滿足生理需求的情況下,孩子更需要一個溫暖、舒適的懷抱,需要媽媽的關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孩子喜歡摸媽媽的頭髮、耳朵,他們其實是在享受媽媽在身邊的溫暖。

寶寶的戀物行為會持續多久?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的戀物行為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或者時間長了戒不掉怎麼辦。但事實上,「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反而是「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損才是我們父母更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相對於糾結如何戒掉孩子的戀物情結,不如反省自身對孩子的陪伴是否不夠,從而導致孩子的安全感缺損。

比如,對於大寶小時候的戀物情結,我反思了一下,發現問題出在「我陪伴他的時間和質量減少了」,於是花更多心思去給他高質量的陪伴,對他說更多的「我愛你」。事實上,大寶並沒有一直保留這個習慣,而是早在不知不覺中,就放下了那個小毯子。

其實,這種戀物行為的持續時間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年齡。但大多數寶寶在3歲左右上了幼兒園,有了更豐富的生活,或者同伴的陪伴和壓力時,就會放棄安撫物。也有的孩子會持續到上小學。

Ms.懂再說一遍,這是很正常的行為!所以千萬不要「強迫」寶寶放棄依戀物,特別是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強制的方法,這樣會傷害到孩子,也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結果會適得其反。

對嬰兒而言,過渡性客體有令她感到舒適安慰的作用,能對抗焦慮、寂寞,且能幫助她安然入睡。就像我們大人喜歡睡前喝杯牛奶,翻幾頁書一樣,都是起到情緒舒緩的作用。

就像1歲前寶寶吃手指頭是正常現象一樣,3歲前孩子的這種行為,你如果不介意,那可以繼續,等他長大了,自然就不摸了。

那如果你介意,或者孩子3歲後了,還是這樣怎麼辦呢?

我們能為「戀物」的寶寶做些什麼?

Ms.懂非常欣賞繪本《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爸爸媽媽的做法!

阿文是一隻小老鼠,他也有個像Ms.懂家大寶一樣的小習慣,就是無論是走路、吃飯、睡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時,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

有小毯子陪著阿文,他心裡就很安穩,也不會整天都黏著媽媽和爸爸。但是,他慢慢長大,上小學了,他仍然不能離開小毯子。

阿文的爸爸媽媽覺得要改變這樣的情況,既不讓阿文過分地依賴小毯子,又不能讓阿文感覺失去了小毯子,怎麼辦呢?

終於,爸爸媽媽和阿文商量好,把小毯子剪下一塊給阿文做了一塊手絹,這樣,阿文依然可以帶著他的「小毯子」,但也能很好地與同學相處,適應學校的生活了。

阿文是幸運的,因為有一個願意聆聽他內心的父母。

如果寶寶的戀物行為真的造成了一些不便,比如摸著媽媽的耳朵睡影響到了媽媽休息,上小學了還對小熊戀戀不捨,不跟別的同學交流!爸爸媽媽也可以嘗試在寶寶過了三歲後,逐漸幫他擺脫對「依戀物」的依戀!

以小熊為例,我們怎樣幫寶寶脫離對小熊的依戀呢?

分散寶寶對「安慰物」的注意力

如果寶寶對小熊 A 很專一,那麼爸爸媽媽可以另外準備一個小熊 B,每次都讓小熊 A 和小熊 B 同時出現,並讓寶寶同時陪在一起玩,陪久了以後,試著把 B 替代掉 A,即便寶寶變成依戀 B 也沒關係,只要再利用替代方式,繼續加上另一隻小熊或者玩具 C、D、E。

漸漸的,寶寶就會有很多的依戀物,當依戀的物品變多的時候,那麼依戀的程度也就會下降了,但是真正的依戀是屬於單一性的專註於一個!

慢慢拉開寶寶和小熊的距離

可以跟寶寶說,小熊髒了,我們一起給她洗個澡好嗎?洗完以後需要晾乾才能用,晾乾的時間可以慢慢拉長,直到寶寶不再依戀小熊。

在寶寶需要「安慰物」的時候給予關愛

「安慰物」說到底代替的是爸爸媽媽給予的關愛和安全感,如果寶寶過度依賴「安慰物」提醒著父母給予寶寶的愛和安全感不夠。倒不是說父母給的關愛不多,只是有的寶寶天生需要更多的關愛和安全感。

當孩子哭鬧時,也許你都不用說什麼,只需抱住他,輕輕摸摸他的頭,或者撫撫他的背,都會帶給孩子平靜與愛。

所以,不妨多給孩子愛的抱抱,愛的撫摸。當然還要高質量的陪伴,拿著手機陪一天,不如陪娃高質量的玩15分鐘。

作為媽媽,我們要知道,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事出有因的,不管是摸neinei,還是啃被角,在大人世界無法理解的這些「怪異行為」其實能非常好的解決孩子依戀心理,所以我們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寶寶,千萬不要強制性的剝奪。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話:給孩子有品質的陪伴,讓孩子充滿安全感的成長,這可是孩子終生的心靈財富啊。

Ps:

小仙女們,#你家寶寶有哪些小怪癖呢?#留言區聊聊唄~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

三步把【超級育兒師】設為星標吧!

要不可能會找不到我們了 55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自律」的娃都應具備時間管理意識!3歲開始做一點也不早
蛋寶寶,告別挑食壞習慣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