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司馬金龍彩畫漆屏風,來自北魏的風姿
最近在山西博物院看到了平日難得一見的司馬金龍彩畫漆屏風。
這件彩畫漆屏風太有名了。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一級文物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其中一件北魏的文物就是司馬金龍彩畫漆屏風。
據《魏書》記載,司馬金龍是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的九世孫,其父司馬楚之在劉裕迫害司馬家族時歸附北魏,封為琅琊王。司馬金龍是司馬楚之和北魏皇族河內公主所生,世襲了爵位。史書中關於司馬金龍的記載就只有這寥寥百餘字,不過作為同北魏聯姻的西晉後裔、聲名顯赫的中原世家貴族的代表,他所留下的文化遺存,自然對研究這一時期北魏社會的漢化過程具有特殊意義。
東晉以後,漆器製品很少見,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彩畫漆屏風顯得尤其珍貴。漆畫木板,應為漆木屏風的構件,出土較為完整的有5塊,邊框5件,木檔3件,還有部分畫的殘片。每件漆畫均長約8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2.5厘米,上下、兩側均有榫卯,可拆可合,屬於一個巨大漆屏風的一部分。木板屏風正、背面均繪有漆畫,入葬時朝朝下的一面腐蝕嚴重,難以辨識,幸虧向上一面保存比較完好。
專家認為,這件漆畫非同一般意義上的髹漆工藝,與同時期寧夏固原出土的北魏漆棺畫相似。以柏木做板材,先以織物類貼敷做漆灰地,遍髹朱地,然後以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礦物顏色用油調和作畫,這是一種「描漆」技法。在描寫的物象上,線條輪廓主要用黑漆勾成,墨筆勾眉目,人物膚色塗鉛白。這些特點都為研究南北朝時期的髹漆工藝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觀眾看到的這幅漆畫的構圖分為上下4層,每層均有單獨主題,配以墨書題記和榜題,來標示人物身份和說明內容。第一層的圖分別是虞舜二妃、舜父瞽叟與象敖填井、舜後母燒廩,這一層只有榜題無題記。第二幅周室三母,題記4行;第三幅魯師春姜與春姜女,題記6行;第四幅班姬辭輦,題記4行。漆畫所繪故事內容是漢朝以來屏風畫的傳統題材,體現了墓主生前意識中對中原傳統文化與倫理觀念的尊崇。
漆畫中人物寬闊的袖口、魚尾狀拖地的裙擺,飄舉的衣帶,無不表現出儀態宛然、雍容華貴的氣質。在漢代單勾線和大筆平塗的基礎上採用的鐵線描,筆觸乾淨利落,流暢準確。學者認為其畫風、與東晉名畫家顧愷之十分相似,如「春蠶吐絲」「吳帶當風」。它的繪畫風格、技法、設色富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對研究北魏前期的繪畫風格,進而探討整個魏晉時期的中國繪畫成就有獨到的價值。
漆畫上有大片墨書的題榜文字,墨書筆畫方嚴勁挺,結字平正寬博,浸潤著南朝文人的書法意趣,具有舒展、剛健的特色,接近楷書;但有的字尚帶有隸書遺風。漆屏上的書法正處於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階段,是不可多見的北魏書法真跡。
四件柱座也是國寶級文物,可能用於插屏風或帳幔。柱礎為鼓狀覆盆形,方形底座,頂部有圓形插孔,底座及柱礎表面浮雕精美的紋飾,有飽滿的雙蓮瓣,還有首尾相銜仿若穿梭在洶湧波濤中的蟠龍。柱礎底座四角還圓雕有四個姿態各異的樂人,或擊鼓,或彈五弦琵琶,或吹篳篥,或翩然起舞,線條流暢,表情生動。整體造型精緻華麗,體現了北魏豪邁磅礴的時代特色。
司馬金龍墓是他與妻子姬辰的合葬墓。1965年由大同市博物館搶救性發掘,因為有明確的墓誌表而得以確認。該墓的形制和室內布置,繼承了魏晉時期中原地區的傳統,和同時期南朝上層統治階級的墓葬基本一致,表明了當時中國南北方文化上的緊密聯繫。但在大規模的隨葬俑群中,出現了大量的甲騎具裝俑,顯示出遊牧經濟和北方民族軍隊的特色。一些陶俑的面貌特徵,可能是當時居住在大同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形象。還有些文物如青瓷唾盂、石硯台、漆食盒等,則具有中原封建士大夫階層日常生活的典型特徵,加上這件精緻的彩畫漆屏風,足夠探討當時的中原傳統世家在歸附北魏政權後的種種文化選擇。
※古鎖的故事——那些掛在木門上的青春與逝去,美好與期望
※漳州木偶頭雕刻:千年傳承 講究雕工與選材
TAG:九品木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