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幫忙做家務,並不想被獎賞——來自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的警告

孩子幫忙做家務,並不想被獎賞——來自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的警告

「孩子還小時不會覺得家務討人厭,是我們的抱怨教會他們這麼想的。」

孩子幫忙做家務,並不想被獎賞——來自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的警告

節選自《我如何忍住不踹孩子的爸》

作者:珍西?唐恩

孩子們應該做些家務活。」這是個備受爭議的提議,不是每個人都認同。現代的爸媽因為許多理由而不要求孩子:最常見的就是因為自己工作時間太長而感到愧疚,或是不願意在孩子已經爆滿的時間表上再添一筆。

有些則是希望孩子多花點時間追尋他們的「興趣」。其他的是寧可將這種麻煩的家務外包處理,但如果你花錢請人整理家裡,孩子看到爸媽都不想做的樣子,他還會想做嗎?

「受到悉心照顧」和「嬌生慣養毫無做事能力」是有差別的。其實,如果父母處理得當,適當的勞動,會讓孩子緊張的大腦得到調劑,做做家務出出汗,身體得到鍛煉,對孩子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做家務活能讓孩子更快樂

參與到家庭的日常工作里能讓孩子意識到他人的重要性,同時也有助於孩子的情緒健康。

一項為期25年的研究發現,年輕人是否在3、4歲時參與了家務勞動是預測他們能否在20多歲成功的最佳方式。這是為了培養出能在生活和職場上成功的孩子,而不只是為了申請學院用而已。

這種早期的責任分擔逐漸發展成了他們對於生活其他方面的責任感。在家裡幫忙越多的孩子會感受到對父母更大的責任感以及羈絆,這種羈絆幫助他們挨過生活中「壓力山大」的時刻。

換句話說,當孩子們發現他們能為家庭做出有意義的貢獻時,他們會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深層次的幸福快樂。即使孩子們的幫忙很微不足道,也能讓父母們感到更開心。

從長遠來看,從小學會在家務中承擔積極的角色,還能讓孩子擁有更幸福的婚姻。

2007年,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分擔家務為衡量婚姻滿意度的三大首要因素之一。2013年美國一項關於家庭問題的研究也發現:懂得彼此分擔家務的夫妻,婚姻生活更幸福美滿長久。

孩子幫忙做家務,並不想被獎賞——來自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的警告

最棒的「小幫手」

不願意動手做枯燥體力活的孩子,是無法瞬間就跳到金字塔頂端的,年輕人是無法從嬌生慣養中得到任何好處的。

奧斯丁大學兒童心理學家卡爾.皮卡哈特建議,把家務看成是家庭成員的入會標準。你可以向孩子說明「要維持一個家需要很多努力,爸爸在努力、媽媽也在努力,你也可以努力,為我們家帶來重要的貢獻」。當他們幫忙時,你要立刻說「謝謝,你幫了很大的一個忙。」

發展研究顯示年幼的孩童天生就有幫忙的能力,布朗大學醫學院心理疾病與人類行為副教授理察·藍迪(Richard Rende)說:「把東西弄掉了,他們會撿起來。夠不到的東西,他們會幫你拿。」

但有趣的是,如果大人獎勵他們,這個行為很快地會消失。「他們並不想被獎賞,外來的獎賞會抵消他們從內在得到的報酬。」

使用的語言也很重要:藍迪和其他研究員說誇讚他們是「最棒的小幫手」,而非謝謝他們的「幫忙」,會是比較有效的表揚方式。

「在你的孩子面前故意弄掉一隻襪子,看他會不會不用你開口就幫忙撿起來,無時無刻以『你是個好幫手』來強化這個概念。」

將孩子教養成為一名「幫手」並接受他不完美的「產品」,你的孩子比洗衣服來的重要多了。

而確保這樣的行為能持續下去的關鍵,在於使用「我們」這個詞來強調家務是需要合作努力的,「我們需要完成這件事」或「我們來打掃客廳」。「那會傳達我們一起幫助彼此的訊息。」藍迪說。

孩子幫忙做家務,並不想被獎賞——來自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的警告

「了解這個『我們』而非『我』的心態對大家都有益。具有『我們』概念的孩子會培養出理解大團體的利益,不用人說便主動投入,能幫助解決問題或是單純地把事情做好,做事也會更快更積極,因為他不是只為自己而做。」

在孩子上小學前就慢慢教導他們這些人生功課是很理想的,因為這時期的孩子最容易被洗腦:他們接受父母「我們一家人互助合作」的觀念。

我家許多聽起來很正式的「家規」,其實是孩子三、四歲時,我匆忙之間擬訂的。我只需用官方宣告聲調,它就立刻變成聖經教條。當我宣布玩具店周末不開,還有太陽下山後iPad就休息,她真的深信不疑。

幫忙做家務,男孩女孩都一樣

除了家務上強調「我們」而不是「我」之外,父母應該克制自己不要成天抱怨。「孩子還小時不會覺得家務討人厭,是我們的抱怨教會他們這麼想的。」專家說。大人可能會對洗車抱怨連連,但對一個四歲的小孩來說,提著水桶和海綿把水潑來潑去,那只是在玩耍罷了。

伊迪.韋納(Edie Weiner),一名紐約顧問集團的未來學家,專門為公司企業規劃未來策略,她認為我們正從一個「有和沒有」跨越到「能或不能」的世界。

她說,做家務很重要,因為在未來的幾年裡,工作上的成功不再是看你認識誰或上哪所學校。相反地,會以你的能力為準繩,尤其是應變、學習新技巧和成長的能力。

所以我「充實」女兒的生活其實是一種錯誤。她現在會下西洋棋、游完一趟社區泳池,但卻不知道怎麼執行能讓她自立的基本生活技巧。我以為幫孩子整理房間是給她方便,但我真正給的,卻是她還沒有能力自理的訊息。

沒有人想教出一個烹飪技巧僅限於微波食物的孩子。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離家念書時,卻不會基本的洗衣。我朋友18歲的孩子告訴我,她的室友很認真地問她,到底哪一台是洗衣機,哪一台是烘衣機?

正如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曾說:「今天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卻正在拋棄一件已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讓孩子從小開始做家務。」

說到底,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整個社會都大談創新、大談教育的時候,我們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想想孩子最需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能力到底是什麼,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會生活的人。

激發孩子動力的8個秘訣

1、停止讓你的孩子忽略你

紐約心理學家蘿拉·馬克罕告訴我,有一個可能的理由,能解釋為什麼當我叫孩子整理房間時,她卻繼續黏在椅子上。

因為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尚未發展完全,而這一區負責管理所謂「執行功能」的指令,如注意力、決策能力和自我控制。

「小孩子的邏輯思考不像成人,他們還在發展如何從自己想要的轉移到你想要的能力。」她說。「因此,當她在玩耍時卻得暫停和你一起出門採買,她會很煩躁。」

馬克罕建議,幫助孩子轉移的最佳方式是以同理的角度溝通「聽著,我知道你正讀得入迷」。並建議肢體接觸,摸摸孩子的肩膀和看著她的眼睛。然後,讓你的請求聽起來具合作性。

你可以說「我們得去買東西因為家裡需要補充食物,打開冰箱時就會有喜歡的優格在裡面,多棒。」給她一個想要合作的機會。

而當孩子參與合作時,她的大腦也因此得到激發。「每一次孩子決定你們倆的關係優先她自己的慾望時,她也鍛煉了腦部執行自律的能力。」

2、敘述你所見的或問題本身

一本親子教養書《怎麼說,孩子會聽vs.如何聽,孩子願意說》的作者表示,要單純地敘述問題給孩子聽,讓他們決定怎麼做。

不要說「如果我得再說一次去把濕毛巾掛好,我就要罰你了」,相反地,你可以試試「親愛的,我床上有條濕毛巾。」客觀的信息對孩子來說比較好理解,單純敘述事件的狀況能鼓勵孩子合作和解決問題。

敘述完問題之後,用中立、不帶控訴性的語言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給你什麼感受,「我不喜歡睡在濕濕的床上。」這樣做能激發她的同理心。

3、具體明確的要求

親子作者伊莉莎白·潘特利說,以「你會不會?你能不能?你可不可以?」等問句開頭的句子,會讓孩子覺得服從是一種選項,在請求的句尾加上「好嗎?」也一樣。

相反地,她建議父母要直接、簡明扼要「請把睡衣放進抽屜,請把積木放回玩具箱後關燈。」這樣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你的要求。

孩子幫忙做家務,並不想被獎賞——來自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的警告

4、用單詞的指令

試想:你小時候有多痛恨人家對你講道理,還有人家一講道理時,你的心是如何快速地飄走?你的孩子不是一樣嗎?

父母應該避免迂迴的敘述、空虛的威脅,相反地,使用單詞會得到更大的效果,例如功課、牙刷、背包。

指著在門口等著出門尿尿的小狗,精簡地說狗。這樣就夠了。單詞對父母來說很好用,你在冷靜的時候、有點惱怒的時候或氣瘋的時候都可以使用。

5、一起動手,即使要做到天長地久

孩子沒法從家務里體悟價值,除非是和你一起做,所以把家務當成聯繫感情的機會。

你的目標不是在把事情做完,而是在塑造一個能從中得到樂趣的孩子。如果你把家務變得有趣、有貢獻和能表揚長處——「哇,你把浴室鏡子擦得真亮,你是怎麼辦到的?」

孩子會想「我真的很會擦鏡子。」雖然前二十次你得和她一起擦,但某個時間後,她會自己把鏡子擦得亮晶晶的。

6、別急著把地板重掃一次

孩子看到你衝過來糾正他們剛做好的事,會覺得很氣餒。此外,這也等於告訴他們反正,「媽媽會收拾殘局,不用做得很用心也可以。」

相反地,捨棄完美主義,不要為了追求「最佳」而作繭自縛。凡事不用到達四星旅館的標準。

7、給他們選擇的機會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可以避免爭執,如:你想要洗碗還是掃地?如果你的小孩很精,提出第三個選項,例如「我想看電視。」你可以告訴她這不在選項內,並再重複一次。

如果他還是不肯,就由你挑。越臭的工作越好,如清理貓砂、刷馬桶,這樣下一次他就知道要快速做決定。

8、將家務與零用錢制度分開

作家丹尼爾·品克在寫創銷書《動機,單純的力量》之前,這位三個孩子的父親覺得以零用錢作為家務的獎賞非常合理。但閱讀了大量關於動機的研究後,他改變了心意。

他說,將金錢與完成家務連結在一起,會把零用錢變成一項「如果xxx才有」的獎賞。這給了孩子們一個訊息——如果沒有報酬,沒有一個孩子會願意去倒垃圾。

他立刻將自家的零用錢和家務分開:「我們家的確提供還算優渥的零用錢,一周有幾美金。但我們並沒特意給每個孩子指定工作,如伊萊莎你來負責餐桌,我們很清楚地表明家裡的每一分子都應該幫忙家務。而神奇的是,每個人都做到了。」

孩子做家務的理由,是基於家人間相互的義務。「我載女兒去上舞蹈課不會收錢。當周二墨西哥夾餅日沒碗盤可用時,她也不應該期待整理洗碗能夠得到任何報酬。」

品克說,零用錢在教導孩子如何管理小額金錢上是很有用的。「但將零用錢和家務結合,是典型的一加一不等於二,兩件好事在一起,好處不增反減。」

因此,我再次召開家庭會議,並解釋在我們家,大家都要幫忙。我把準備好的家務表拿出來,為孩子示範每日和每周的工作,讓她清楚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現在她會做分內的家事。但做得完美嗎?沒有。她每周都會完成所有任務嗎?未必。但她會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一張家庭教育對照表,涵蓋了所有孩子教育難題,父母替孩子收藏
孩子的六種黃金性格要從小培養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