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想說話了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想說話了


 

請點擊

上面藍色字免費訂閱本賬號!


財經刊


三味文摘

養身術



謹言有時代表著成熟,適當守口也並不是高冷。





作者:薄言(富書籤約作者),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1


知乎上曾經有人問過一個問題:



為什麼平時外向活潑的人,有時會突然不想說話?


 


其中有一個回答說:在人前開心講笑話的是你,在人後孤獨地沉思的是你,不矛盾,無非這兩件事,都令你感到快樂罷了。


 


不想說話,是人生中都會有的一個階段。


 


不愛說話,不會寒暄,似乎有些孤僻高冷。


 

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著間歇性的冷場,不想和人說話,且隨著年歲的增長愈演愈烈。




手機的發明,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橫亘在人們之間的鴻溝,讓溝通交流變得更加便捷。


 


有趣的是,在拘謹含蓄的英國人手上,手機卻變成了避免交談的工具。


 


大部分英國人不喜歡與陌生人尬聊,特別是在公交站、超市、廣場等公共場所。


 


地道的英國人不想跟人無謂的扯東扯西,他們認為該安安靜靜地各行其是,不要相互打擾。


  

相關部門也是為此操碎了心,還在倫敦地鐵組織起了「tube chat」的活動,旨在倡導大家要敞開心門,接受陌生人的心意。


 


沒想到,此舉收效甚微,也引來了非議。


 


「如果要我跟陌生人說話,除非他先開口」


 


「這比新同事叫錯我的名字更讓人尷尬」


 


「要是對方落下東西了,我才會與之對話」


 

英國《衛報》還稱其為在「製造恐慌」。


 





鑒於英國人「悶騷」的性格,手機成為了他們不想說話的擋箭牌,一旦在路上碰見了熟人又不想尬聊,就掏出手機裝作打電話的樣子,「紳士」地避免了一場費事費心思的聊天。


 


不想說話,某種程度上,不僅僅是因為紳士,還是有分寸感的緣故。


 


你的雞毛蒜皮,與我無關。


 

你的此起彼伏,我也不想參與。


 


分寸感,提醒著我們要因人因時因地來說話,給彼此留些神秘感,也便不輕易開口。


 


在社交學上,有個方法叫「

適當疏遠原則

」,指的是人與人之間要遵循適度的距離,這樣才能給彼此留點空間,更好地維繫情感。


 


寒冬里,兩隻刺蝟要尋找到最佳距離,才能既相互取暖,又不被刺傷。


 


作家周國平在《安靜的位置》一書中說到:「比起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有時更喜歡和不愛說話的人待在一起。那種『不用聽廢話,更不用逼自己講廢話』的感覺,讓人心情舒暢。」


 


2


 


謹言有時代表著成熟,適當守口也並不是高冷。


 


有時不想說話還可能是因為雙方不夠熟悉,交情不到一定程度,激發不起溝通慾望。


 


在社會大熔爐呆久了,越發了解它的運行規則,也更懂何時將話匣子開啟和關閉。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也寄語:「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前段時間,我由於連續半個月加班趕一個項目,導致頸椎酸痛,便去了一家養生館,讓一位技師幫我推拿。


 


一開始,技師就詢問我職業、家鄉、婚否等隱私問題,可能是想拉近距離,或者不讓氣氛尷尬,而我大多含糊其辭過去。


 


從聊天中得知,技師才20歲,為了不打擊他,我沒好意思直接拒絕他的主動交談。


 


期間,我疲倦地回復幾句:「哦」,「好的」,「嗯」,「我有點累」。


 


技師沒留意到我的不耐煩,仍舊滔滔不絕。


 


推拿結束後,我連他家有幾口人、喜歡哪只球隊、弟弟期中考班級排名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交情沒達到一定的程度,有些話就不能脫口而出,於他人而言,造成了累贅,於自己而言,則是情商低的表現。


 


蔡康永在其著作《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中提到說話的技巧之一,便是交淺不言深。


 


交淺言深,出自《後漢書·崔駰傳》:「駰聞,交淺而言深者,愚也」。


 


顧名思義,就是交情尚淺,卻硬要交心,談些不合情分的話。


 


有時我們不想說話,也是因為交情不深,不敢交付真心。


 


最完美的繪畫要留白,最有效的溝通要點到為止。


 


留白,繪畫中的一種表現手法,意在使畫面構圖協調,減少空間壓抑感,也是為了突出畫中主體,達到以無勝有的的境界。


 


說話也應當學會留白,不說大話,不廢話,不喋喋不休,有時也要懂得不說話。


 


懂得閉嘴,是基本的社交禮儀,是職場和人生的必修課,它能把人的涵養、智慧、性格呈現出來。


 


海明威:「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話嘮般的人,如同那盛夏喧鬧的蟬,擾人清夢又讓人躲避不及。


 


3


 


根據《中國90後青年調查報告》所調查:




年輕一代的表達方式在改變,變得不愛跟人吐露心事、謹言慎行。


 


不是社交恐懼,也渴望溝通,熱血依舊在,只是外化形式不一樣。


 


不想說話,有時是因為越來越成熟。


 


朋友小毅,大學畢業半年,便早早成家,被同學們調侃是人生大贏家,兩年生倆,繼承家業,也按揭了一套房。


 


與他攀談過,才知他這幾年過得並不舒心。


 


父親的鐵藝廠生意下滑,瀕臨倒閉,原本可以在500強企業上班的他,選擇回家重振家業。


 


讀書時隔三差五發朋友圈的他,現在基本查無此人。


 


以前沒有不良嗜好的他,後來也學會了抽煙。


 


一睜眼,漫天壓力飛撲而來,老婆孩子要養、父母日漸老去、底下幾號人要吃飯。


 


成長的標配,是話越來越少,擔當越來越多,但我們不用為此焦慮和哀傷,人生就是這樣,在滿懷熱血中學會沉潛、學會行止。


 


小毅說他最喜歡得閑時候驅車去海邊,點根煙,一個人望著浩瀚大海傻傻發獃。


 


他也喜歡攝影,這讓他感到自由,找回自我。


 


對家人訴苦,不過是徒增對方煩憂,讓其添堵。


 


與同事談話,又怕看人不準,被穿小鞋。


 


和朋友交心,還得大費周章解釋來龍去脈,費心傷神,不如不說,壓在心頭。


 


小毅,是普羅大眾中的一粒沙,代表著你,代表著我。


 


成年人的壓力釋放途徑是無言的。


 


年輕時,我們可以肆無忌憚開懷暢談,甚至是大放厥詞,因為無所顧忌,不用擔責。


 


長大後,我們越來越會在開口前「想三秒」,擔心脫口而出的這句話會不會造成不良後果,損害自身形象,或者索性沉默不言,企圖跟顧慮絕緣。


 


每個人都有無言的時刻,我們不必苛責,也不要硬著撬開他們的嘴。




我們能做的,就是靜靜守候著,等TA主動開口,再走進其心房,給予支助。


 


正像阿爾伯特.哈伯德所說:「無法理解你的沉默的人,基本上也沒有可能理解你的訴說。」


 


當你能理解為什麼不想說話,你也是開始成長了。




作者簡介:薄言,富書籤約作者,90後,國企小經理,白天職場,夜晚碼字,從生活汲取靈感,願給你溫暖的感動,簡書@薄言君,微博@富書。

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向你推薦一個不錯的老闆公眾號


↓↓↓


老闆智慧


商務老闆們的智慧分享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味文摘 的精彩文章:

「連保潔阿姨也不放過」:份子錢,是檢驗感情的照妖鏡

TAG:三味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