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藏兵。☆。清乾隆五十八年,設六人為代本,位居四品,每人統兵五百,合計三千人。民國時期,西藏地方政府擴軍,而代本統兵建制,相當於一個團。民國十三年,一些親英軍官試圖政變,藏軍總司令被罷免。1952年,藏軍的一部分正式編入解放軍序列。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學生。☆舊西藏「寺廟即學校,宗教即教育」。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喇嘛。☆藏傳佛教術語,意為上師、上人,為對藏傳佛教僧侶之尊稱,長老、上座、高僧之稱號。「嘛」是對待一切眾生猶如母親呵護自己的孩子一般慈悲,是慈悲至高無上的意思,有這樣至高無上慈愛的人,叫做「喇嘛」。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地毯編織。☆西藏地毯主要是仿古毯,藏毯與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並稱為世界三大名毯。西藏地毯織法獨特,色澤鮮艷、和諧,毯面柔軟、細膩,洗滌不褪色、不掉毛,經久耐用,加之濃厚民族色彩的圖案花紋,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堪稱工藝精湛,美觀大方。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布達拉宮。☆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紅幡,交相映輝,紅、白、黃3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拉薩。☆拉薩古稱「惹薩」,藏語「山羊」稱「惹」,「土」稱「薩」。「拉薩」,藏語翻譯為口頭語言「是」,做事只需敬順佛聖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精確,不容置疑與改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通「寺」與「侍」。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此地以佛寺立城,故名拉薩市。史籍上第一次出現「拉薩」二字,建於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贊所立《噶瓊寺碑》,其中有言:「神聖贊普先祖松贊之世,始行圓覺正法,建拉薩大昭寺。」由此可見,拉薩的城名,已經出現了近1200年了。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是長袖、寬腰、長裙、長靴。這較大程度上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江孜。☆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因年楚河流經這裡,歷史上人們稱江孜地區為「年」。清代為江孜宗,屬前藏噶廈地方政府管轄。1904年,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江孜人民不畏強暴,浴血衛國,譜寫了一曲英勇悲壯的愛國主義讚歌。江孜從此以「英雄城」聞名中外。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白居寺。☆白居寺始建於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歷時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築充分代表了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葉後藏地區寺院建築的典型樣式。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有銀、金、珍珠、瑪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廣泛運用於頭飾、髮飾、耳環、項鏈、腰飾和戒指。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還講究的鑲以金銀珠寶。

四十年代初西藏生活,拉薩貴族江孜藏軍

江孜全景。☆1951年,解放軍第18軍52師154團進駐江孜。1952年,江孜正式成立中共西藏工委江孜分工委。1964年,江孜地區撤消,領導機構與日喀則合併,江孜縣歸屬日喀則地區。2014年6月26日,日喀則撤地設市,江孜縣歸日喀則市管轄。【民國時期的西藏,1943年。攝影:Dol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