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狩獵被刺,看似簡單復仇,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暗算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發生在孫策統一江東後,相關人物分別為許貢、曹操和孫策。原文如下:
吳郡太守許貢,乃暗遣使赴許都上書於曹操……使者齎書渡江,被防江將士所獲,解赴孫策處。策觀書大怒,斬其使,遣人假意請許貢議事。貢至,策出書示之,叱曰:「汝欲送我於死地耶!」命武士絞殺之。貢家屬皆逃散。有家客三人,欲為許貢報仇,恨無其便。一日,孫策引軍會獵于丹徒之西山,趕起一大鹿,策縱馬上山逐之。正趕之間,只見樹林之內有三個人持槍帶弓面立。策勒馬問曰:「汝等何人?」答曰:「乃韓當軍士也。在此射鹿。」
策方舉轡欲行,一人拈槍望策左腿便刺。策大驚,急取佩劍從馬上砍去,劍刃忽墜,止存劍靶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來,正中孫策面頰。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應弦面倒。那二人舉槍向孫策亂搠,大叫曰:「我等是許貢家客,特來為主人報仇!」策別無器械,只以弓拒之,且拒且走。二人死戰不退。策身被數槍,馬亦帶傷。正危急之時,程普引數人至。孫策大叫:「殺賊!「程普引眾齊上,將許貢家客砍為肉泥。看孫策時,血流滿面,被傷至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孫策統一江東之後,想讓曹操任命自己為大司馬,卻遭到拒絕,心中非常惱怒,便有了趁著曹操與袁紹決戰中原之際偷襲許昌的念頭。吳郡太守許貢秘密聯絡曹操,但派去送信的使者被孫策抓獲,許貢也因此被孫策處死。許貢的三個門客為主人報仇,在孫策外出狩獵之際進行刺殺,雖然未能殺死孫策,但卻射中了孫策的面目,令其身負重傷,不久後英年早逝。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拈弓搭箭」, 意為一手握弓,一手將箭放在弦上,準備發射。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年僅二十六歲的孫策被許貢的門客所殺,不久後病重身亡,這是歷史的真實,其過程也正如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問:『爾等何人?』答云:『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因射一人,應弦而倒。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後騎尋至,皆刺殺之。」
但從這段記載來看,孫策被刺似乎只是一次簡單的復仇行動,但通過《三國志?郭嘉傳》中的一段記載卻可以發現,這次刺殺事件的背後充滿了疑問。該傳的記載是這樣的:「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遠在許昌的郭嘉為何能準確預測孫策即將被刺呢?這究竟是巧合還是必然呢?其實這裡面大有文章。儘管史料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孫策被刺案的幕後黑手,也沒有記載郭嘉作出這一預測的根據,但我們仍可從另外一段史料中對這一事件進行一個大膽的推測。
這段史料出現在《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注引《江表傳》當中,原文是這樣:「廣陵太守陳登治射陽,登即瑀之從兄子也。策前西征,登陰復遣間使,以印綬與嚴白虎餘黨,圖為後害,以報瑀見破之辱。策歸,復討登。」從這段史料中可以得知,自孫策統一江東後,陳登就一直想方設法削弱孫策的實力,並與江東地區反對孫策的勢力暗中勾結。因此,很可能是陳登利用許貢被殺一事向孫策下黑手。而這一計劃在實施前就已經告訴了郭嘉。故此,郭嘉才會信心滿滿地告訴曹操不用顧忌孫策。當然,這個觀點只是個人推測,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四八:田豫一番話,為打敗關羽奠定基礎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四四:與田豫告別之際,劉備為何哭了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