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要不要過烏江?吵來吵去,就朱德痛快,直接跑到隔壁制定開打方案

要不要過烏江?吵來吵去,就朱德痛快,直接跑到隔壁制定開打方案

文|黃金生

黎平會議會址,黎平會議是紅軍長征後第一次政治局會議,會議最終通過《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

1934年12月18日,中共政治局會議在黎平的一座天主教堂里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博古、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發等,黎平會議的決議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時,它改變了先前制定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戰略方針,一下子把十幾萬的敵軍滯留在湘西,使紅軍由被動轉為主動。同時,《決定》以中央政治局集體決策,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錯誤主張,這是長征以來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鑒於部隊減員很大,軍委對部隊進行了整編,撤銷了在江西出發時主要由擴紅招募的新兵組成的第八軍團建制,將其部隊併入第五軍團。中央的第一(紅星)、二(紅章)兩個縱隊合併為軍委縱隊。由五軍團調回軍委工作的劉伯承重任紅軍總參謀長兼軍委縱隊司令員,陳云為政治委員。各軍團也縮編機關,凡是能戰鬥的人員和輕重武器調給戰鬥部隊,拋棄許多「罈罈罐罐」,解散龐大的挑夫隊伍,輕裝上陣。

按照《決定》,黎平會議後,中央紅軍沒有停留,兵分左右兩路向西挺進。右路縱隊經過劍河沿清水江南岸一路進發,先後佔領施秉、餘慶,一路未遇敵人的堅決抵抗;左路縱隊經過松嶺、革東,先後攻佔台拱、黃平,直指烏江門戶甕安。

佔領甕安之時,正值1934年12月31日,當時紅軍總部駐在離甕安縣城幾十公里外的猴場。猴場現在也叫草塘鎮,是著名的集鎮,因為鎮子的南面有一座小山像猴子,故稱「猴場」。部隊在猴場正準備按照黎平會議所定的戰略方針,在這裡過了新年後搶渡烏江。就在這時,博古和李德突然提出停止過江,在烏江南岸建立臨時根據地,再徐圖東進,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個主張提出後,立即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周恩來提出,搶渡烏江是黎平會議的既定決策,若要更改,需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於是,就在1934年的除夕之夜,中央政治局在猴場召開一次跨年會議,一直開到第二天凌晨,會議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同紅二、六軍團會師的建議,通過《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指出:主力紅軍渡過烏江後,「主要的是和蔣介石主力部隊(如薛岳的第二兵團或其他部隊)作戰,首先消滅他的一部,來徹底粉碎五次『圍剿』,建立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首先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後向川南發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務」。

黨史專家石仲泉認為,博古、李德錯誤主張的底線,就是不過烏江,只要不過烏江,他們的錯誤主張就有可能死灰復燃。烏江乃天險,過了就不容易回來,這一決策可以說完全斷了博古、李德錯誤主張的後路。這就是到了烏江邊上他們還要提出這一行動的依據。

張聞天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限制了博古和李德的軍事指揮權。猴場會議的決議里提到「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據耿飈後來回憶,在強渡烏江前,紅一軍團參謀長左權曾告訴他,1934年12月20日前,王稼祥和張聞天已在醞釀改變紅軍的最高指揮權的事了。他說:「在一個橘子園裡,張聞天和王稼祥叫擔架停了下來,兩個人頭靠頭地躺著說話。王稼祥問張聞天:我們這次轉移的最後目標中央究竟定在什麼地方?張聞天憂心忡忡地回答說:嗨,也沒有個目標。這個仗看起來這樣打下去不行。接著說,毛澤東同志打仗比我們有辦法,我們是領導不了啦,還是要毛澤東同志出來。對張聞天同志這兩句話,王稼祥同志在那天晚上首先打電話給彭德懷同志,然後又告訴毛澤東同志。幾個人一傳,那幾位將領也都知道了,大家都贊成開個會,讓毛澤東同志出來指揮。這樣,經過不斷鬥爭,在遵義會議前夜,就排除了李德,不讓李德指揮作戰。」猴場會議後,政治局取代「三人團」,收回了李德的軍事指揮權,任何重大戰略戰術的決定都必須通過政治局,其結果就是,有利於復活毛澤東的軍事指揮地位。


「以筏架橋,世界上都沒有過」

還在猴場會議激烈爭論之際,朱德就站起來走到周恩來旁邊耳語了一陣後退出會場。他來到隔壁的紅軍總司令部,與劉伯承、葉劍英等人商議強渡烏江、佔領遵義的行動方案。那邊的政治局會議還在進行,這裡的軍事行動已拉開序幕。

烏江為貴州第一大河,是通往遵義的主要渡口,兵家必爭之地。江面寬200米左右,水深流急,水溫僅有10℃,兩岸懸崖絕壁,陡峰千仞。古曰:「遍行天下路,難過烏江渡」;這裡素有「烏江天險」之稱。根據部署,中央決定分左、中、右三路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左路由紅三軍團進攻茶山關渡口;中路由中革軍委直接指揮紅一軍團2師主攻甕安江界河渡口;右路由紅一軍團1師攻餘慶縣箐口回龍場渡口。

1935年1月1日上午,擔任中路突破任務的紅2師第4團抵達江界河渡口。團長耿飈化裝到江邊偵察,發現江對岸敵人密布崗哨,工事堅固。這麼寬的江面,如沒有渡河工具,真是插翅難飛。他下令立即趕製竹筏,同時挑選出習於水性的18人,派他們游泳過江,以掩護後續部隊強渡。

據時任紅一軍團第2師政委的劉亞樓回憶,18勇士中的8人,每人各備一支駁殼槍,奮然躍入江中,帶著架設懸橋的繩索,向對岸游去。江寬水急,人雖游至對岸,可繩索卻因水寬流急以及戰士身受寒冷刺激已無力氣,無法拉得過去。他們只好返回以竹筏強渡,竹筏至中流時被敵擊沉,強渡無功而返。當夜,又組織第二次強渡,將單層竹筏改為雙層竹筏。四隻竹筏同時強渡,三隻被江流阻回岸邊。3連連長毛正華的第二筏劃至江中後也沒有了消息。強渡仍然無效。

第二天,強渡繼續進行,當竹筏劃至中流,只見從敵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幾個人出來,向著敵人一陣猛烈掃射,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落荒而逃,竹筏順利地登了岸。原來,那幾個人正是3連連長毛正華率領的戰士,「這個竹筏不知怎樣竟然靠了彼岸。在他們登了岸後,總是望著後續再渡,卻都不見來??五個英雄戰士就在這江水浩浩,冷水襲襲的烏江邊石崖下過了一夜」。(劉亞樓:《渡烏江》)

這邊,工兵營用竹筏子和門板架起來的浮橋已經搭好,主力紅軍順利地衝殺過去,駐守渡口的敵軍全線崩潰。而搭建浮橋的任務是由通訊主任曾思玉帶隊完成的,曾思玉家住在江邊,有扎竹排的經驗。曾思玉帶領兩個工兵連,綁紮了60多隻竹排並架起了浮橋。3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軍委縱隊和第一軍團、第五軍團從浮橋上渡過烏江。接近黃昏時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紅軍領導人也從這裡渡過烏江。毛澤東讚歎道:「真了不起,我們的工兵就地取材,以筏架橋,世界上都沒有過。」

1月2日清晨開始,右路縱隊從餘慶回龍場組織突擊隊強渡烏江。1月3日上午,紅軍奪下箐口鎮,突破了烏江下游的重兵防線並由這裡渡過烏江。左路縱隊也在1月3日凌晨,由茶山關及桃子台順利渡過烏江。

就這樣,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紅軍全線突破敵人設置的東自回龍場、西至茶山關200餘里的烏江防線,成為紅軍長征以來取得的第一個較大勝利。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托爾斯泰之於中國 l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
朱元璋對地方的控制:官員不能娶當地老婆,行省制度也自此大變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