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是無上的,是光明的,大家向光明去吧,不要在無明裡待太久
想到貧僧一生雖與病為友,但沒有掛礙,生病時,也不覺得自己生病,所謂「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般若心經》實在是最好的人生觀。
——星雲大師
觀世音菩薩在如實的真心、真情、真意里,穿越一切境界,照見了五蘊皆空。而沒有照見五蘊皆空的我們,看到的都是自我,想到的都是據為己有。
《心經》的智慧也是佛法所說的「般若的智慧」,是在培養善品。如果心處於散亂、不正知、忙亂當中,將是一切苦的開啟。所以,和三寶結緣,首先要把心靜下來。
當有一天你般若的力量大於生命無始劫來的自我、成見、惡因,這些都被凈化了以後,你就開悟了。
《心經》書法:繼程法師
一定要知道什麼是般若——無所執著的心。為什麼說無所執著?當你的境界現前了,心念澎湃了,不要執著於它,對於這些不好的不要躲它,不要對抗它,不要逃避,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了解它、化解它,就好像海嘯一樣,當推動它的力量消散了,海嘯自己就退了。
般若波羅蜜多義,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我們現在活在沒有智慧的、自我執著的此岸。在此岸,每一個當下它都是因緣和合,暫時的存在,它稍縱即逝,馬上就會過去。所以,每一個當下,都是因緣而已,沒有當下。
在佛教來講,心可以包容萬物,最好的胎教是教給孩子智慧的語言——《心經》最好,你念《心經》比給他聽古琴還要好。古琴雖然好,但彈奏的人不一定能和老天處於同一個頻道。而《心經》有一種思想,它是一種美好的祝福,叫做「心無掛礙」。心無掛礙,一個如此簡單的語言就已經勝過古琴,因為這是真理本身帶來的加持。這是有意識的精神境界和無意識的精神境界的差別。
堅持「色即是空」的理念,保持心的獨立、清凈、覺知,同時喚起對於生命的願景、追求,這便是佛菩薩的生命情懷。我們要以這種情懷看待人生的起起伏伏,保持著無欲自然奮發的狀態,把心安住在佛性當中。
般若是無上的,是光明的,是沒有辦法超越的,是一切生命的來源和去處。所以大家向光明去吧,趕緊去吧,不要在無明裡待太久。
後半部分來源:如孝法師開示
編輯:法上
圖片:來自網路
※觀音菩薩化身示現,玄奘法師妙得傳承
※龍應台:與93歲失智母親相伴的日日夜夜,把片刻當作天長地久
TAG:如孝法師 |